
近代以來,世界諸國的政治發展都經歷了革命的階段,與之相適應,必然形成革命的政治觀。當革命勝利后,取得政權的政治力量都進入了執政階段,其革命的政治觀也須及時地轉向執政的政治觀。毋庸置疑,革命政治觀在歷史上具有一定的進步意義,但兩個不同政治觀的置換也極為重要,舍此,一個國家的政黨和社會的政治生活不可能正常地發育成長起來,政治現代化的任務也不可能完成。
從革命政治觀轉向執政政治觀并不是自然而然發生的。1949年,中國共產黨取得全國政權成為執政黨后,隨著經濟狀況的好轉、社會秩序的恢復,特別是1956年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后,中共召開了八大,已認識到黨已經成為執政黨,提出應充分發展政治民主,完全有條件完成革命政治觀向執政政治觀的政治轉變。但是,由于隨即國外發生了匈牙利事件、國內發生了反右派斗爭,黨內左傾思想開始蔓延,導致這樣的轉變進程一開始便戛然而止,執政政治觀不僅沒有培育生成,革命政治觀反倒愈加根深蒂固。1978年進入改革開放新時期后,中國重新啟動了這樣的政治進程,在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的認識路線指引下,逐步加大了轉變政治思維、清除陳腐觀念的力度。因此,當下繼續認真地分析和總結革命政治觀如何轉向執政政治觀,仍是非常必要的。概而言之,從革命政治觀轉向執政政治觀應從以下六個方面著手。
1.政治關系的沖突化轉向和諧化。在革命年代,盡管社會上存在紛繁復雜的政治關系,但革命政治觀對政治關系的認識則過于簡單化和階級化,一味強調階級矛盾和階級斗爭。在執政時代,社會各階級、各階層、各團體等政治力量的長期存在是一個客觀事實,應轉向社會各階級、各階層、各團體等政治力量之間的共存共處、平等合作,實現政治關系的和諧化。2.政治競爭的野蠻化轉向文明化。在革命年代,政治競爭的雙方采取的是武裝斗爭形式,一切靠武力解決問題。很顯然,到了執政時代,政治競爭繼續采取暴力這樣野蠻殘忍的手段已經不合時宜,不能用誰的胳膊粗誰就有理的方法來解決問題。執政政治觀主張,政治競爭應采取自由地表達不同政治觀點的方法,由“武斗”轉向“文斗”,用協商、民主的文明手段措施,進行政治權力和政治決策等政治事務的科學安排。3.政治宣傳的標簽化轉向務實化。革命極為重視政治宣傳的作用。革命政治觀認為,政治宣傳教育具有意識形態功能。革命政治觀的宣傳教育,慷慨激昂、揪人心魄、收效顯著,其口號式、標簽化的做法易于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記。執政政治觀應放棄宣傳標簽化的做法,超越左右之爭,回到現實,轉向務實化。4.政治開展的運動化轉向常態化。革命需要發動千千萬萬的群眾參加。借以凝聚人氣,集中注意力,為革命提供不竭的力量源泉,造成政治活動的頻繁性、運動化。在執政時代,群眾運動的習慣性運作往往滲透到經濟建設、政治建設和文化建設等諸領域,一旦決定部署、推行某項大事,首先搞人山人海的廣場集會。事實說明,搞“文化大革命”那樣的群眾運動危害極大。因此,執政時代的政治觀闡明,必須廢止和禁止搞政治運動,也不要動不動就要求對黨和國家的政治生活表態和歡呼,助長盲從傾向。應將政治的開展轉向合理合法的常態化活動。5.政治社會的無序化轉向法治化。革命渴望激烈的社會變動,革命急于奔向新的彼岸,這就決定了革命政治觀必然藐視一切秩序、法律,拒絕接受任何既成現狀的社會安排。執政政治觀與革命政治觀恰恰相反,它大力宣揚的是法律、制度和法治化。執政黨須要依據法律、制度這樣的規范進行政治治理,其執政活動才能具有權威、合理性。從政治社會的無序化轉向法治化,需要解決“官大還是法大”的根本問題,確認執政黨自身要在、也只能在法律、制度的框架內活動,而不能凌駕于法律、制度之上。6.政治精神的崇拜化轉向民主化。革命政治觀不遺余力地推行“領袖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