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建軍
經皮椎體成形術(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是由兩位名叫Deramond和Galibert的法國人于1984年發明的一種新型的脊柱微創手術,在椎體成形術剛開始出現的時候,常被用于臨床中對頸椎侵襲性血管瘤的手術,然而在經過椎體成形術逐漸被使用于骨質疏松癥椎體壓縮形骨折(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VCF)、椎體原發或轉移性腫瘤以及椎體侵襲性血管瘤了之后,便開始得到了廣泛的應用[1],并逐步受到了醫護工作者的廣泛關注。椎體成形術在對椎體壓縮形骨折患者的使用中不僅可以緩解疼痛,同時經過椎體成形術治療的患者其椎體強度可以有所增加[2]。
1.1 一般資料 本研究中的患者共56例,跌倒致傷23例,坐車顛簸致傷15例,扭傷12例,交通事故致傷6例,患者發生腰背部酸痛無力、不能彎腰活動、行走以及直立困難的情況時來院就診,經過X線攝片后均診斷為椎體壓縮骨折。其中男性37例,女性19例,年齡在57~87歲之間。經檢查,所有患者雙下肢感覺運動存在,大小便可以自解。
1.2 手術方法 所有患者在手術進行的時候采取俯臥位并進行局部麻醉,麻醉過后使用DSA機對患者行靶椎椎弓根麻醉以及穿刺,經單側或雙側椎弓根入路,將穿刺針刺入患者椎體的前中1/3處,并在經過正位X線透視證實針尖已經穿刺進入椎體中央后便開始對患者進行造影劑注入,及時觀察造影劑在椎體內分布以及椎旁靜脈回流情況。注入骨水泥時可采用間隙和多點法。在調制骨水泥的粘稠期前期也就是牙膏期的時候,通過透視的方法先注射1~2ml骨水泥,在1min內觀察骨水泥在椎體內分布情況,從而繼續緩慢低壓注射,若出現骨水泥滲入椎體后緣的情況,則停止推注,在調整注射針的深度至椎體前份后,即可逐漸注入造影劑。假設遇到對骨水泥在椎體內彌散不超過椎體中線的患者,可對其進行側椎弓根入路注入骨水泥。在手術過程中,應及時記錄注射量以及在拔出穿刺針的時候,保持患者的體位15~20min,待患者疼痛減輕和骨水泥部分硬化后結束手術。如患者出現了穿刺部位酸脹,可根據不同的患者的疼痛程度給予消炎鎮痛藥對癥處理。
1.3 監測方法 在手術過程中,通過觀察患者在進行椎體成形術治療前后的中柱平均高度、視覺疼痛模擬評分、骨水泥注入量、椎體周壁有無破壞以及功能評分進行對比分析。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3.0對全部數據進行統計分析。采用±s對計量資料進行表示,進行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所有患者在手術過程中均無神經以及脊髓損傷的情況發生。手術過程中患者的出血量平均為30ml,手術所使用的時間平均為30min。經過椎體成形術治療后,其中有13個椎體發生了骨水泥滲漏的現象,3個椎體發生了椎旁漏出的現象,4個椎體發生了椎間隙漏出的現象,1個椎體發生了沿椎弓根進針途徑漏出的現象,其余的椎體并無滲漏的情況發生。在術后的3d內,對患者進行抽時隨訪前中柱平均高度、視覺疼痛模擬評分、骨水泥注入量、椎體周壁有無破壞以及功能評分后發現,在手術前后的患者的中柱平均高度、視覺疼痛模擬評分、骨水泥注入量、椎體周壁有無破壞和功能評分的比較,差別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椎體成形術手術治療前后患者的各項指標對比情況
椎體成形術在技術上存在的困難主要是在手術中要求操作者具備較高的操作水平,同時良好的放射線監視設備也很重要。通過椎弓根的穿刺針注入水溶性造影劑進行骨內靜脈造影,可以清晰地顯示造影劑滲出終板、骨皮質或淤滯于骨內的情況,并且還能顯示單側注射時是否能擴散到對側,以選擇手術椎體和手術方法,減少并發癥。為了有效地控制注射骨水泥時的壓力、用量及時間,通過使用帶有刻度、手柄和旋轉螺帽的注射器,從而解決了因為力度無法控制可能帶來的外滲。在書中,通過術前對病人進行放射性骨掃描,選擇放射活性最強的椎體進行PVP,能夠增加治療效果。
臨床中最常用的骨水泥材料主要的成分為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然而在臨床工作中,時常為了改變其粘性以及凝固時間,醫療工作者對骨水泥的配方進行一定改進,并嘗試其他充填物。本研究中,手術前后患者的中柱平均高度、視覺疼痛模擬評分、骨水泥注入量、椎體周壁有無破壞和功能評分的比較,差別有統計學意義(P<0.05)。并且術中發生滲漏的患者比較少,為此,通過在手術中加強醫療工作者的技術才能防止并發癥的發生。
[1]Barr JD,Barr MS,Lemley TJ,et al.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 for pain relief and spinal stabilization[J].Spine,2000,25(9):923-928.
[2]Jensen ME,Evans AJ,Mathis JM,et al.Percutaneous polymethymethacrylate vertebroplasty in the treatment of osteoporotic vertebral body compression fractures:technical aspects[J].Am J Neuroradiol,1997,18:1897-1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