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鳳銘
酒精性肝病是由于長期過量飲酒所導致的一種肝臟疾病,其中包括酒精性脂肪肝、酒精性肝炎和酒精性肝硬化[1]。酒精性肝硬化是終末階段,是肝臟內進行性肝組織的纖維化和慢性炎癥[2],也是長期酗酒患者發生死亡的最常見原因。我院在臨床工作中,為了提高臨床治療效果,使用復方甘草酸苷與苦參素聯合,效果較好,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以2010年1月~2011年9月我院66例酒精性肝硬化患者為本次實驗研究對象,所有患者均符合酒精性肝硬化的診斷標準。將患者按照入院先后順序隨機分為兩組。對照組患者33例,其中男30例,女3例;年齡48~72歲,平均(64.9±7.0)歲;飲酒6~26年,平均(14.9±3.9)年。試驗組患者33例,其中男31例,女2例;年齡49~73歲,平均(64.9±7.1)歲;飲酒6~27年,平均(15.1±4.6)年。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包括性別、年齡和飲酒史等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患者給予維生素C、門冬氨酸鉀鎂等常規治療,并給予復方甘草酸苷口服,每日3次,每次50mg。
試驗組患者給予復方甘草酸苷聯合苦參素治療。復方甘草酸苷,每日3次,每次50mg;苦參片,每日3次,每次0.2g。66例患者同時加強健康宣教、戒除煙酒、清淡飲食等。觀察比較兩組患者治療2個月后的療效。
1.3 療效判定標準[3]治愈:患者經過治療后,其臨床癥狀和體征等基本消失,肝功能恢復正常,且B超檢查未出現特異性。好轉:患者經過治療后,其臨床癥狀和體征都有所減輕,患者的肝功能與治療前比較有明顯的好轉,且B超檢查特異性改善。無效:患者治療后其癥狀體征、實驗室檢查等指標均無明顯變化。
1.4 統計學方法 將我院的實驗數據均錄入SPSS18.0軟件包進行統計學分析。療效比較采用例數(n)、百分數(%)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試驗組患者總有效率為87.88%(29/33),對照組患者總有效率為69.70%(23/33),兩組患者的總有效率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比較[例(%)]
長期飲酒是酒精性肝硬化發生的主要原因,其主要是酒精阻斷了人體的正常營養代謝,損傷肝細胞導致[4]。研究發現,成人每周攝入80g酒精就會引起肝臟輕度的脂肪樣病變等。
復方甘草酸苷是臨床治療肝硬化的常見疾病,其可以改善肝臟細胞的損傷情況,進而起到抗纖維化的作用。其主要由甘草酸、蛋氨酸和甘氨酸組成,其中甘草酸為復方甘草酸苷的活性成分。其能夠選擇性地抑制花生四烯酸發生的級聯代謝,減少炎性介質的活性,進而保護肝細胞膜。其次,它還可以抑制潑尼松、醛固酮在肝臟內的滅活,延緩類固醇代謝的速度。此外,復方甘草酸苷還能夠調節T細胞的活化程度,對自然殺傷細胞有較好的激化作用[5]。而甘氨酸和蛋氨酸還具有更好的解毒和抗變態反應的效果[6]。
苦參素的主要成分為氧化苦參堿,其能夠抑制肝星狀細胞的增殖,并具有較好的抗肝纖維化的效果,提高機體的抗病毒效果。其從苦參、苦豆子等中藥中提取。苦參素被稱為中藥干擾素,是氧化苦參堿與氧化槐果堿,其除了抗病毒、控制病情進展外,還可以保護患者肝細胞膜,調節機體免疫力,促進損傷的肝細胞盡快恢復,進而減少炎癥反應的發生。同時,研究還發現,苦參素還能夠改善肝臟的局部微循環,進而促進膽紅素的代謝,消除患者的腹腔積液和黃疸等癥狀。現代藥理證實,苦參素能夠降低人體內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瘦素水平,促進肝細胞再生,降低AST等活性,調控肝臟內貯脂細胞,發揮其治療效果。
從本研究結果也可以看出,試驗組患者使用復方甘草酸苷聯合苦參素,其治療效果更好,總有效率達87.88%,與對照組患者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采用復方甘草酸苷與苦參素聯合治療酒精性肝硬化是一種較好的治療方法,兩種藥物能夠聯合控制患者肝臟纖維化的進展、提高肝功能、減少臨床癥狀,且兩種藥物均無明顯的不良反應,是一種安全有效的治療方法。
[1]張秀.苦參素和甘利欣對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纖維化指標的影響[J].細胞與分子免疫學雜志,2010,26(8):797-798.
[2]汪朝暉.中西醫結合治療慢性乙型肝炎早期肝硬化30例臨床研究[J].江蘇中醫藥,2010,42(9):22-23.
[3]彭于侖.復方甘草酸苷聯合還原型谷胱甘肽治療酒精性肝硬化的療效觀察[J].中國藥房,2007,18(35):2772-2774.
[4]劉麗萍.27例酒精性肝硬化臨床診治體會[J].當代醫學,2010,16(30):67-68.
[5]張玉泉,閻明,張喜紅,等.酒精性肝纖維化與DDR2關系及復方甘草酸苷治療對其影響的實驗研究[J].山東大學學報(醫學版),2009,47(11):80-84.
[6]顏晶曉.復方甘草酸苷聯合血脂康治療青少年非酒精性脂肪肝療效觀察[J].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08,17(17):2655-26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