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楊小豹
(北京中油網資訊技術有限公司,北京 100011)
當互聯網步步為營,從門戶網站發展到搜素引擎引領媒介航行之際,社會化媒體這一新的發展時期已然來臨。當新媒體技術不斷的發展變化,新興媒體賦予了當前時代最需要的潮流特色:每個人都有著創造新聞,傳播信息的機會。此時媒體傳播所構建的開放平臺成功地將人內傳播、人際傳播、組織傳播、大眾傳播有機結合在一起,讓媒介成為社會人際傳播不可或缺的橋梁。
誰都無法否認,以網絡為平臺,第四媒體以驚人的速度快速崛起,給當前社會帶來了不可忽視的沖擊。
在虛擬信息多元傳播的形式下,為幫助人們建立社會性網絡,社會化媒體應運而生。隨著新媒體技術的不斷成長,不斷發展,社會化媒體在形式和應用特色等領域越來越符合人際傳播所需,它的“社會化”特性完美地將其本體特征與社會特征緊密聯系起來,體現著人際傳播方式的轉變特性。
為透徹理解社會化媒體在人際傳播過程中發揮的不可或缺的作用,社會化媒體對人們在傳播線索和傳播模式領域有著深入地探究。社會化媒體全面地梳理了新媒體的傳播模式,探究了新媒體對社會結構的改變,確定了新媒體的本質意義,形成了一個統一的認識方向。當我們用不同視角去研究社會化媒體這一新興領域時可以看出,社會化媒體歷經多個時間段的改革和發展,從實踐陣地到理論證明的轉型,呈現著日漸完善的良好發展態勢。
與此同時,社會化媒體的崛起象征著互聯網的整體發展趨勢,無論是國外的Face book還是國內的微博,都深層次地影響著人們的生活,改變著人們獲取外界消息的途徑,帶領我們進入了一個社交網絡風靡全球的時代。
社交網絡服務是基于互聯網的傳播平臺,為人們建立了一個社會性網絡應用服務系統,它囊括了人們以人際交流傳播為核心的全部網絡服務樣式,成為了互聯網發展過程中不可缺少的核心領域。
據美國互聯網流量檢測機構Nielsen于2009年3月統計,囊括社交網絡和博客兩項重要功能的“會員社區”其用戶已達到互聯網全部用戶的三分之二,遠超過了普及日常生活的電子郵件,高居互聯網服務最受歡迎排行榜中的全球第四位。
社交網絡服務的快速發展為信息交流,信息分享提供了全新的途徑,日漸成為信息傳播的重要基地,催生了網絡信息內容的獨特生產方式。在這個網絡里每個人都能參與其中,自己去尋求適合自己的新聞信息,自己去創造信息,也可從自己的價值觀念出發,自由發表對感興趣話題的獨到見解。人們擁有了更有效更便捷的尋求信息的方式和途徑,獲取到了真正想要獲得的新聞信息和社會動態。
社交網絡服務真正地實現了民眾互動,全民參與的愿望,強調了在這個社交媒體時代,人人都是信息的傳播者,同時也是信息的接受者,從根本上提升了受眾的自身價值和對社會的影響力。
2008年7月8日,人人網宣布對外開放平臺,正式拉開了中國互聯網開放平臺的時代帷幕。當各種開發者、組織團體、個人爭先進駐開放式平臺時,這里便成了創業者的事業基地,各式各樣的應用產品很大程度上滿足了不同用戶的所有需求。而人人網在幫助開發者成功創業的同時,也收獲了數不勝數的創新性的應用產品。
人人網是一個全國通用的開放平臺,靈活的架構支持著網站內的應用系統以及站外的Web、WAP網站,各種移動終端應用接口也逐漸連接其中并成功使用。人人網開放平臺的架構正朝著標準化、簡潔化、通俗化的方向發展。

(人人連接架構圖示)
正如人人網的人人連接架構圖示所示,人人連接技術已成功允許用戶用人人網賬號登錄第三方網站,只需綁定賬號就能隨時分享精彩內容,在第三方網站上與其他好友密切互動。而人人連接技術是一個寬泛的實用技術,它包含著人人網的各種小部件,簡單集成且功能豐富的特點讓它只需使用跨域技術就能相互快速傳遞彼此信息。
今年7月,新浪官方微博正式宣布新浪微博開放平臺上線,目前新浪微博開放平臺僅僅包括網站合作、桌面客戶端、手機客戶端三大板塊的開放合作方向,新浪微博官方發言稱:期望能夠成為所有用戶的社會化驅動引擎,通過開放平臺將參與開發合作的網站、應用系統以及微博功能緊密集合起來用以進一步提升用戶量,吸引更多用戶前來瀏覽和注冊。
據統計,目前新浪微博的開放平臺已經融合了上百款的應用方式,眾多的合作方、第三方網站、個人插件作者在這個平臺上友好合作,成功囊括了生活百態,消費服務的各個方面。
經過一段時間的完善和改進,新浪微博現有的傳播體系已經趨于完整。而微博開放平臺基于新浪微博系統開放的信息閱覽,分享途徑以及交流平臺,為廣大受眾提供了海量的新聞信息和隨時隨地發布身邊所見所聞的傳播渠道,它提供的API接口以及微型博客服務的類Twitter網站實現了更多的網絡傳播特性。
《紐約時報》(The New York Times)是美國乃至全世界最權威和最具公信力的媒體之一,它為追求技術創新和引領卓越所做的努力贏得了享譽全球的稱贊。2010年8月《紐約時報》向其他出版商開放了一款名為“出版引擎”(Press Engine)的應用平臺。
《紐約時報》為幫助出版商和媒體組織能快速發布最新內容,在Press Engine平臺上提供了離線閱讀,文章分享,搜索工具,多媒體畫廊甚至是廣告植入等功能,開辟了全新的訂閱模式和刊登廣告的機會。
在盈利方面,出版商一次性支付給《紐約時報》Press Engine平臺使用執照費用和每月維護費,而出版商將獲得應用軟件所產生的所有廣告和發行收入。這種最新的盈利模式充分利用了當前快速發展的移動產品應用程序市場,在免費內容與收費程序間維持著平衡。
英國最早致力于網絡轉型的報紙《衛報》(The Guardian)于2010年3月10日推出了“開放平臺”(Open Platform)服務,試圖嘗試開放報紙的新聞資源。Open Platform服務平臺共分四個板塊,包括內容API,政治API,微應用程序框架、數據存儲四項服務。這四項服務內容使平臺用戶能夠更快速全面的獲得最新的新聞、信息、廣播以及視頻,使用者還可以使用開放的免費資源建立自己的網絡應用系統。
Open Platform服務平臺為網絡設定了一個API接口,即應用程序編程接口,力求將其打造成網絡盈利性質,在這里《衛報》給應用開發者提供了眾多的機會,促進了網絡內容的電子化進程,吸引到了更多的用戶來增設廣告活動。在開放平臺上,《衛報》提供給別人所缺少的內容和產品,它發布的有針對性的捆綁廣告卻獲得了更高的廣告利潤。
[1]劉一聞,張家湘,張建偉等.關于構建媒體開放平臺的探討[J].中國傳媒科技,2012(4):75-77.
[2]陸先高.光明云媒:打造移動媒體開放平臺[J].傳媒,2011(8):21-22.
[3]余曉陽,張金海.傳統媒體的數字化轉型與新媒體的平臺化發展——基于雙邊市場理論的經濟學分析[J].新聞界,2012(5):61-66,80.
[4]周文琳.面向三網融合的媒體云平臺[J].電視技術,2011,35(6):1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