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5年,中國的第一部電影誕生在北京,但在此后的半個多世紀,中國電影發展的中心卻是上海。根據1927年的《中華電影年鑒》統計,當時全國共有電影公司179家,其中設在上海的有142家,也就是說,上海的電影企業占到了全國的約79%。到1930年代中期,上海電影產業的發展已經具有了相當的規模,此時的上海電影企業以資金來源加以劃分,主要可以分為三種類型,即外資、私營和官營,其中,私營電影公司占到了90%以上。
在這三十七年中,上海電影產業所處的環境非常復雜。這一時期,上海成為全國的經濟中心、文化中心,同時也是全國交通運輸的樞紐,這種國際性和現代性,在客觀上成為了上海發展私營電影業的必要條件。
1.地域因素。1912年至1930年代中期,上海不僅是近代中國的貿易中心,也是金融中心及國內最大的輕紡工業基地,此時的上海,可以稱得上是當時中國的經濟中心。據1935年的資料,當時“全國共有銀行164家,總行設在上海的就有58家,占35%。在三十年代中期,在上海的銀行、錢莊和信托公司的營業資力總數(己繳資本十存款十公積金+兌換券)共計達327191萬元,占全國金融資力總數683920萬元的47.8%”[1]。同時,這一時期的上海有著特殊的“租界”環境,這使得上海的人口結構組成非常適合電影業的發展。電影消費是娛樂消費與藝術消費的結合,而“為上海繁華生活或是商業社會發財機會而來的移民,既無清晰民族意識及排外心理,自然樂于接受西方物質文明,”[2]當時的上海恰好提供了這樣一個多元文化共存的語境,為電影業的發展創造了得天獨厚的宏觀環境。
2.資本因素。資金的儲備是民國時期電影產業發展的基礎,“資金的來源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從實業資本轉變而來;二是外國資本的進入。雖然外國資本的進入帶有侵略性,但是也推動了當時電影產業資金的積累和流動?!盵3]
中國電影誕生之初,海外資本就活躍在中國的電影市場上,但由于東西方文化的差異、中國民間資本的抵制及政治因素等方面的影響,外資電影公司在當時的中國電影市場上所占的比重很小,并且其中的大部分都以合資的面貌出現。
與此同時,國民黨當局也意識到了電影這種藝術形式在宣傳上的重要意義。國民黨政府軍事委員會甚至專門出版了一本小冊子——《如何抓住電影這武器》,提出了官營電影的中心思想。[4]雖然由于戰爭和國內形勢變化的影響,官營電影的發展并沒有像小冊子中設想的一樣順利,但仍然形成了一系列較為完善的教育、制作及審查機制。
與海外資本和政府支持相比,當時的民族電影企業處在相對弱勢的地位,但由于早期影片生產的成本并不十分高昂,且產量有限,“以1927年的物價算,一部影片成本最低4000元足矣,而影片放映收入卻是成倍增加。”[5]因此,電影的可見利潤使得廣大國內的投機商趨之若鶩,民間資本的大量進入,使當時上海的私營電影公司如雨后春筍般層出不窮,這些私營電影公司依靠當時特殊的政治環境,以經濟利益為基本動力,通過喚起民眾的民族意識,與外資電影公司進行對抗,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在客觀上建立起了民族電影工業。到1930年代中期,私營電影公司占到了當時電影企業的90%以上。
3.文化因素。隨著辛亥革命的勝利,“春柳社”的成員回國開始投入國內的演出,展開了文明新戲運動。文明新戲不僅培養了中國民眾“看戲”的觀念和習慣,也為中國電影儲備了相當一批演員、編劇、導演等從業人員,為中國電影的發展打下了基礎。
此外,通俗文學作品大量涌現,尤其是鴛鴦蝴蝶派和武俠小說浪潮的興起,也為以此為劇本拍攝的影片提供了良好的觀眾基礎,迎合了中國觀眾“重故事”的觀賞習慣,為電影市場的繁榮提供了一片沃土。據《中國電影發展史》,從1921年到1931年這一時期內,中國各影片公司拍攝了共約六百五十部故事片,其中大多數都由鴛鴦蝴蝶派文人參加創作。[6]還有不少電影公司請鴛鴦蝴蝶派作家做電影的編劇,如包天笑、朱瘦菊、周瘦鵑等。僅二十年代包天笑就為明星公司編寫了10個電影劇本,均拍成電影,另有兩部小說由鄭正秋改編成電影。[7]
據相關史料記載的數據分析可得,從1910年代至1940年代,上海私營電影公司的數量及出品影片的產量都在不斷變化。
根據產品生命周期曲線理論,一個產品從投入市場到被淘汰的這一段時間里,其銷量會形成類似倒“S”形曲線,根據曲線的變化可以把產品生命周期分成四個階段:第一階段的投入期,產品剛剛投入市場,銷量不大,增長緩慢;第二階段的成長期,產品逐漸被消費者接受,銷量迅速增長;第三階段的成熟期,產品銷量到達最高點;第四階段的衰退期,產品銷量迅速下滑,直至被市場淘汰。
以1913年至1936年這二十三年間的數據(見表一)為例,可以看出,這一時期的上海私營電影企業發展按照以上理論,可以大致分為萌芽期、成長期、鼎盛期和衰退期這四個時期。
1.萌芽期(1912-1922)
在這一時期,上海私營電影公司的數量較少,每家公司的規模相對較小,因此每年出品的影片數量也有限,出品的影片主要是一些時長較短的短片,內容則以新聞、紀錄、滑稽為主。
表一:1913年至1936年上海私營電影公司數量及出品數量統計[8]

年份 公司數量出品數量1913 2 15 1927 29 111 1916 1 1 1928 26 106 1919 1 2 1929 26 126 1920 1 7 1930 27 100 1921 5 9 1931 19 100 1922 3 11 1932 10 56 1923 3 6 1933 26 84 1924 11 16 1934 31 86 1925 34 66 1935 17 55 1926 37 103 1936 13 43出品數量年份 公司數量
造成這一現象的主要原因,一方面是由于這些私營電影公司在資金及人才上的短缺,需要依靠拍攝短片來控制成本、加快資金周轉;另一方面,也是由于當時整個社會對電影這一藝術形式的認知仍停留在“是其他娛樂方式的附屬品”上,尚未形成專程觀影的欣賞習慣。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在這一時期,中國電影人尚未完全掌握攝制電影的基本技術,在這些客觀條件的共同制約下,此時的上海私營電影產業仍處在萌芽期。
2.成長期(1922-1930)
之所以以1922年為分界,是因為在這一年3月,中國電影史上影響最大的明星影片公司成立了。而以《閻瑞生》、《孤兒救祖記》等長片的放映和轟動為標志,電影業成為新的投資焦點,電影公司大量涌現,影片產量迅速增加。上海影戲公司、新亞公司商務印書館等電影公司紛紛開始拍攝長故事片,掀起了中國電影長故事片的第一個高潮。
1926年,以天一影片公司的《梁祝痛史》大受歡迎為開端,中國電影界掀起了一股古裝片熱潮,僅僅一年后,古裝片逐漸被武俠片取代,中國電影也正是在這一時期顯現出了類型化的特征。但是,大多數規模較小的制片公司仍然采取低成本、短周期、大批量的制片和營銷策略,因此從數據上來看,私營電影公司數量與影片產量都有大幅提高。
3.鼎盛期(1931-1935)
從1931年開始,聯華公司在電影市場上站穩了腳跟,形成了與老牌的“明星”、“天一”三足鼎立的態勢,而在有聲電影逐漸取代無聲電影的這一歷史時期,藝華(1932)、新華(1934)、昆侖(1945)、文華(1946)等電影公司紛紛成立,并拍攝了一些較受歡迎的影片,使得電影業進入了相對有序競爭的狀態。
尤其在1934年度,四大電影公司產量都有大幅增長(見表二)。
表二:1934年度四大電影公司產量增長統計[9]

明星公司 聯華公司天一公司藝華公司1933年度 51.229 32.017 26.975 6.092 1934年度 65.938 49.962 40.002 19.185增長百分比 28.7% 56.0% 48.3% 214.9%
此外,隨著左翼電影運動的展開和大批左翼電影人的加入,中國電影開始廣泛關注現實,拍攝了許多反映社會中下層工人、農民、市民生活疾苦的影片,這些影片因為關注時事、貼近市民,因此深受好評,在藝術上較有成就,經濟上也獲得了較好的收益。在這一基礎上,各個電影公司不僅大量吸收先進技術和優秀人才,更加開始注重對影片的宣傳和營銷。
可以看出,在鼎盛時期,私營電影公司之間的競爭,已經從前一階段單純的數量競爭轉變為更為良性的質量競爭。
4.衰退期(1935-1940)
上海私營電影產業的發展,與當時中國所處的歷史環境密不可分。1935年,抗日戰爭爆發,直接導致中國電影市場萎縮,電影發展的大環境也隨之惡化。同時,國民黨政府加大了對文化的審查與控制,利用電影審查制度,對影片從創作到放映的整個過程進行了全面控制,從1934年11月到1935年3月,短短5個月時間,被禁止拍攝的電影劇本就達83個之多。[10]除了加強電影審查,國民黨政府還對左翼電影人進行了迫害,導致各大電影公司的創作能力被大大削弱。
從內部原因來看,規模較小的私營電影公司在惡劣的市場環境下難以為繼,規模較大的私營電影公司則由于人才流失導致影片質量下滑,直接影響了收入。
民國時期上海的私營電影企業根據其資金的來源,可以分為以下三種類型:家庭式獨資、合伙型、股份型。在規模較大的私營電影公司中,上海影戲公司、天一影片公司是家庭式獨資企業的代表;新民公司、幻仙公司、中國影戲研究社等是合伙型公司;明星公司、聯華公司這些大公司則是股份型企業的代表。
雖然這些私營電影公司具有以上這些不同的體制和管理模式,但在相同的市場環境和相同的經營目標下,它們的經營策略仍可以被共同加以提煉和總結出來。
1.以市場為導向進行平民化營銷。
電影從一開始就與娛樂化和商業化緊密相關,因此,中國電影的市場環境決定了最初一批受眾是市民階層,當時對于電影創作的普遍看法是:“第一要明白我們的衣食父母是中下層社會的人,最要緊的是迎和他們的口味,情節一熱鬧,穿插要多,無理取鬧、節外生枝都不妨。只要博得他們的歡心、使得他們高興、笑、拍手,你就豐衣足食了。你如要顧到自己的名譽,用高尚的思想向藝術上做出,欲博知識界的榮譽,除非你是個仙人,不吃煙火食。否則知識界給你的報酬,只能買些白水喝”[11]。所以,大部分私營電影公司在進行宣傳和營銷時,十分注重迎合平民的審美和趣味,例如在影片放映過程中進行戲劇表演,以明星或戲劇演出吸引觀眾等。
2.開辟類型電影市場。
與走平民化營銷路線的目的相同,為了吸引更多的觀眾從而創造更大的經濟效益,電影創作者們將目光放在平民的生活中,拍攝出了《孤兒救祖記》這樣的“解題式”影片,受到了廣泛歡迎。之后,以《梁祝痛史》、《火燒紅蓮寺》為代表的古裝武俠神怪片開始興起;以《滑稽大王游滬記》、《大鬧怪劇場》為代表的滑稽電影也開始出現;直至1930年代,以有聲片的出現為契機,更出現了歌唱片這樣的新興電影類型。這些各具特色的類型片擁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都帶有能夠吸引受眾的娛樂因素,從這個意義上來說,類型電影也正是上海私營電影公司采取經營策略的產物之一。
3.引進人才與技術。
各個私營電影公司為了提高競爭力,都非常重視人才的培養和引進,在民國時期私營電影產業的萌芽期,對人才的重視主要表現在各個電影公司都會開設電影學校,培養可供使用的相關人才。而到了發展期和鼎盛期,各大電影公司都比較注重對現有人才的吸引和爭奪,例如1933年10月,天一公司與明星公司的演員聘任之爭。
電影從誕生之初就離不開技術的發展,因此,技術是影片質量的重要保證,私營電影公司都非常注重對技術的引進和使用,這一點在有聲片出現之后表現得更為明顯。盡管當時在資金、環境等許多方面都受到限制,許多私營電影公司還是投入了大量資金進行有聲電影設備的采購和拍攝,1931年8月,明星公司購置了拍攝有聲片所需要設備并聘請了技師,將一座無聲攝影棚改成了有聲攝影棚。1933年,聯華公司更赴美購置了有聲電影的攝錄設備。
4.明星與品牌策略。
1925年,上海新世界游藝場組織開展了一次評選“電影皇后”的活動,候選人均為當時的一線女演員,包括張織云、阮玲玉、黎明暉、韓云珍、楊耐梅、王漢倫等,最終,張織云票數最高,當選為中國第一位“電影皇后”。由這次活動帶來的巨大反響及花邊新聞,使得私營電影公司的經營者們看到了明星的巨大號召力和票房保證,為此,各大公司都開始宣傳本公司的明星品牌,帶動影片的消費。當時較為著名的有明星公司的影后胡蝶及“七小生”,天一公司的陳玉梅,聯華公司的阮玲玉和電影皇帝金焰等。
除了明星,各電影公司還力推本公司的著名導演,力圖創造出導演品牌。當時較為著名的有明星公司的張石川、鄭正秋,天一公司的邵醉翁,聯華公司的蔡楚生、孫瑜等。
在政治環境、資本環境、需求環境等多方面存在不利因素的民國時期,中國電影產業同時面臨西方電影的傾軋與當時技術條件局限的雙重壓力,而上海的私營電影產業卻取得了不俗的藝術與商業雙贏的成就。產生這一局面,正是因為上海眾多的私營電影企業通過以市場為導向進行平民化營銷、開辟類型電影市場、引進人才與技術、強調品牌效應等諸多策略,探尋出了一條具有特色的私營電影產業發展道路。哲學家、文學家趙鑫珊曾經說過:“歷史是一面鏡子,它照亮現實,也照亮未來?!痹趪掖罅Πl展文化產業、允許國外集團與私人在國內設立電影公司的關鍵時刻,民國時期上海私營電影企業的經營策略,對目前中國民營電影產業的發展仍然有著十分重要的借鑒意義。
注釋
[1]潘君祥、王仰清主編《民國經濟》,《上海通史》第8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9月,Pll-14。
[2]葉曉青《上海洋場文人的格調》,《上海:城市、社會與文化》汪暉、余國良編,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1998年版,P127。
[3]沈瑩《20世紀30年代中國電影業產業經濟學初步分析》,《北京電影學院學報》2008年第08期,P25。
[4]楊燕、徐成兵《民國時期官營電影發展史》,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9年版,P29。
[5]楊燕、徐成兵《民國時期官營電影發展史》,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9年版,P12。
[6]程季華、李少白、邢祖文編著《中國電影發展史》,中國電影出版社1981年10月第二版,P56。
[7]封敏《包天笑與中國早期電影》,《當代電影》1997年第1期。
[8]數據來源:程季華、李少白、邢祖文編著《中國電影發展史》,中國電影出版社1981年10月版;朱天緯等主編《中國影片大典》(故事片·戲曲片1905-1930),中國電影出版社1996年10月版;《申報》1920-1937年。[9]盧蒔白《提倡國產影片的眼中問題》,載《中國教育電影協會第四屆年會??分袊逃娪皡f會編,1935年8月,P46。
[10]程季華、李少白、邢祖文編著《中國電影發展史》,中國電影出版社1981年10月版,P304。
[11]《記<馮大少爺>影片》,《申報》1925年9月24日,本埠增刊P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