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文化遺產既屬于中華民族,也是全人類的共同財富。它是中華民族的智慧從不斷的積累中出現的靈光一閃。
本項目以西湖人文景觀世界文化遺產為例,通過影像來解析人與自然的關系、人與文化在影像中共生存在的現象,以及從微觀層面審視了人與社會在歷史積淀中的文化現象,思考了人與社會關系中的和諧問題
文化是一個國家和民族得以存在的重要依托。人文生態系列短片是文學藝術的一種形式。文學藝術就其本性來講,可能更接近于生命的屬性與生態學原則,它的根深植于自然的土壤中,它的花綻放在精神的天空下。[1]本系列短片通過歷史、地理等方多面對西湖人文景觀進行全方位多視角的展現,并力圖超越以往過多聚焦于風光的局限,將人文景觀還原成中國思想文化史上流變的一個有力佐證。
影像解析有其特定的方法與技術,除了保持影像紀錄真實性以外,還需將對象藝術化。本系列片在時空藝術上,僅僅截取歷史長河中的一段來展現漫長的時間,通過鏡頭的剪輯來壓縮時間;而在空間藝術上,以西湖人文景觀為自然坐標,選擇了若干并不為人熟知的人文景觀,并展現人文與自然在不斷的沖突中和諧共生,從而展現出西湖人文景觀的文化內涵。
在拍攝影像時,除了一些特定情況,要求保證鏡頭對準焦點,保持穩定以外,整個拍攝過程中綜合運用了推、拉、搖、移、跟和靜止,加上必要的拍攝技巧,使整部系列短片富于變化。這樣獲取的既有真情實感,又貼近生活,使整部片子充滿美感和藝術魅力。
格局規劃是作品設計的基礎。格局的核心可以大致概括為開頭、發展、結尾。簡單地說,規劃格局就是對影片情節點的配置。情節點是一部設計整部作品情節的基本單位,若干個情節點構成一個情節段落,而后幾個甚至幾十個情節點組成一部完整的視頻作品。如果說一部視頻作品是鏡頭剪輯出來的,那么,從情節的角度講,這些作品也是由情節點組成的。
一部影像是視聽結合的藝術,但是“視”與“聽”在作品中的地位并不相等。“視”第一,“聽”第二。在“聽”的原則中,音效的重要作用不可忽視,而在“視”的原則中,創作者又必須遵循美學原則、主題服務原則與變化原則。
美學原則既是指作品的內容美,也是指作品的形式美。一部具有吸引力感染力的紀錄片,是要伴以審美發現取勝。[2]比如《街道向曉》中街道兩邊蓊郁的梧桐樹葉、隨風搖曳的荷花、花叢中翩翩飛舞的蝴蝶。
主題服務原則是主題和故事是影片中起決定作用的內容。視頻設計的形式必須為內容服務。而所有的內容又都應服從主題。
變化原則是整部系列片的構思和處理必須遵循的。前期創作中的景別和角度在這當中起著相當重要的作用,所以必須全盤考慮每個鏡頭的景別切換:全景、遠景、中景、近景和特寫;以及注重設計片子的垂直變化和水平變化。
本項目在人文生態視角下,以杭州西湖世界文化遺產為載體,創作了一組涵蓋民族宗教、建筑古跡、人文風情等方面的人文生態系列短片。該項目從西湖邊選擇了幾個代表性的地標來展現西湖物質文化遺產的自然景觀和人文活動景觀,如圖1所示。

圖1 系列片架構
西湖世界遺產范圍內遺存了許多建筑古跡,他們見證了歷史,有著豐富的人文地理等內涵,是一種非常特殊的文化現象。下面以短片《春降大佛寺》為例。
《春降大佛寺》全片長度共8分鐘。
情節點Ⅰ,介紹了杭州大佛寺的地理位置,提出一個疑問:“為什么西湖邊會有這么一片破敗的建筑?”。在西湖申遺老人譚啟曉的幫助,對這一文物群進行探索。
情節點Ⅱ,陸續發現了乾隆御碑、八角地幔、大石佛等諸遺跡。但是這群遺跡年久失修,正面臨倒塌的危險。這時候第二個矛盾就出現了。
情節點Ⅲ,隨著西湖申遺成功,政府已經對包括大佛寺在內的文物古跡進行了保護,搬遷修繕工作都已在進行中。這就將整部作品推向高潮,并且這個結局也完美地結束了這次探索之旅,完成了主題的升華。
這部短片的情節不是孤立的,而是環環相扣的,每一個環節的順序都不可調換。探索的過程,就是發現的過程。每一次的發現,都與下一次的探索相互關聯。比如我們先發現了大佛寺石壁上的碑文,看到上面書寫的“古石佛院”,推斷出這曾經是大佛寺,進而發現象征佛教等級的“八角地幔”等等。這一步步不僅是情節上的推進,也是一步步向主題滲透的過程。從情節點這個角度來說,該情節點既結束了該情節段落,同時,又巧妙地引出了下面一個情節段落。的精神、物質和文化三個方面展開來介紹杭州回族。展現了回族特有的“圍寺而居”的生命態勢和“因寺而安”的民族心理。通過杭州中山路上的鳳凰寺,這樣一個象征意味的地理坐標來尋找其間差異,為各民族文化的融合和共同繁榮提供借鑒。
下面以《鳳凰于飛》為例分析視聽音效,即聲音剪輯點。

表1 《鳳凰于飛》片段
解說詞一般都以畫外音的形式出現,《鳳凰于飛》這段解說詞中,

圖2 《春降大佛寺》情節點示意圖
在宗教方面,我們通過一些有特色的地理地標來展現這一群落的人們的文化狀態和宗教形式,還原這一真實的群落文化氛圍。短片《鳳凰于飛》以鳳凰寺為紐帶,從回族畫面1和畫面2采用平剪的剪輯方法。聲音與畫面同時出現的,同時切換。上個鏡頭的聲音一結束,聲音與畫面立即切出;上下鏡頭一開始,下個鏡頭的聲音與畫面立即切入。如圖所示。

圖3 聲音平剪示意圖
畫面2和畫面3采用捅聲法。上個鏡頭的聲音切出后,畫面內的人物表情動作仍在繼續,而將下個鏡頭的聲音捅到上個鏡頭的人物表情中去。如圖所示。涵,從有限的建筑遺存中展現出無限的人文氣息。
在實際的影像解析中,運用適當的剪輯方法尤為重要。為了通過剪輯要讓那些恢宏抑或精巧的歷史

圖4 聲音捅剪示意圖
對于西湖世界文化遺產,我們不僅關注它卓越的歷史文化變遷,更關注隱藏于這些文明碎片背后的內涵。
短片《街道向曉》中,我們以西湖北山街為創作主體,刻畫了一座“沒有圍墻的博物館”。通過對街道旁的歷史建筑的拍攝,深入分析和深度挖掘這一地區的內遺跡靈動起來,這就必須注重影視節奏。剪輯時首要考慮敘述內容的情緒基調,不能為內容服務的剪輯即使再流暢也毫無意義。節奏只有作用于受眾的感情時,契合到受眾憑借現實體驗所產生的情緒時才是最為有效的。街道向曉是一部介于電視詩歌散文和紀錄片之間的作品。《街道向曉》中,有一段在述敘林風眠故居時引用了一個小故事,通過單個鏡頭的速度的控制和多個鏡頭組接所用的不同時間將畫家那種藝術救國的浪漫、激烈和慷慨的情緒表現的淋漓盡致。

表2 《街道向曉》片段
西湖世界文化遺產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確認的具有科學、審美、文化價值的自然景觀與人類歷史遺存,也是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集中展示。通過影像解析這一獨特形式來關注、紀錄它,反應了人類的獨特鏡像再現。[3]進而引發人們對人文生態的思考,使其受到人們的重視并得以保護是我們的責任。正如我們人文生態系列短片之一《純真年代》中采訪浙江文學院院長盛子潮時,他所說的:“這是一座蘇東坡的城市,這是一座白居易的城市。作為我們后人,沒有理由讓我們的先輩在天國中感到靈魂的寂寞。”
總之,影像解析的真正目標,是為了關注與保護世界遺產。我們選擇了影像解析一種有別于傳統的模式。
[1]劉崇學,人文生態視野下的賈平凹研究——《賈平凹作品生態學主題研究》述評[J], 西安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4卷第1期.2011.2:4-5.
[2]李曦珍,宋燕,趙征,影視之鏡下的人類之像——人類學紀錄片在影視媒介中的“視像”呈現[J], 蘭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39卷第5期.2011.9:81-88.
[3]仲呈祥,包新宇,中國人文紀錄片的審美品格[J].中國電視(紀錄),2010.2: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