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建峰
(江蘇城市職業學院張家港辦學點,江蘇 張家港 215600)
基層黨建信息管理平臺的研究與開發
曹建峰
(江蘇城市職業學院張家港辦學點,江蘇 張家港 215600)
本文從某地基層黨建工作的實際需求出發,設計開發了一個基于B/S技術架構的黨建信息管理平臺,基層黨務各項工作實現了網絡化辦公、資源共享,從而減少了重復勞動,提高工作效率。
基層黨建;黨務管理;信息管理平臺;B/S架構
目前,各級基層黨組織在開展黨務管理工作時,一般都以簡單電子表格、電子文檔來保存各種數據,并沒有一個通用的基于網絡技術的黨員管理服務平臺。一方面黨員管理工作的繁雜性,嚴重影響黨務管理工作效率;另一方面,黨務工作的機密性難以得到保障,文件的保密完全依賴工作人員的政治覺悟,人為因素太大,安全得不到保障。因此,具有一定通用性、安全保障系數高的基于B/S結構的黨務管理系統,成為當前最受歡迎的應用解決方案。
基層黨建信息管理平臺的總體目標是為各基層黨組織用戶提供便捷、實時、高效的服務,減少因手工處理而造成繁瑣與誤差,提高各基層黨組織黨務工作效率,并通過該管理平臺對各基層組織所屬黨員進行全面、實時、有效地信息化管理,為各級黨組織領導的工作決策提供必要的數據支持。管理平臺基于APACHE+PHP+MYSQL服務器套件,采用B/S架構設計,實現了基層黨務各項管理工作的自動化。它使各級黨組織能夠及時有效地對黨員信息進行日常維護、統計查詢和數據分析。
2.1 系統架構體系
從系統開發角度來說,設計應遵循規范化、標準化,使系統設計保證具有較高的可靠性。因此,本系統在設計開發過程中采用B/S架構體系,其模型如圖2-1所示:

圖2-1 系統架構模型
數據訪問層:用于實現對數據的訪問功能,如增改刪查數據。
業務邏輯層:用于實現業務的具體邏輯功能,如黨員管理、統計圖表等。
用戶界面層:用于將業務功能在瀏覽器漂亮地顯示出來,如分頁顯示等。
本系統分前、后二個平臺。前臺由全體入黨人員(包括申請入黨人員、入黨積極分子、發展對象、預備黨員、正式黨員)注冊一個黨員賬戶,填寫個人的基本信息并設置相應登錄密碼,等待后臺相應職權管理員的審核確認,確認通過后,入黨人員可以根據賬戶、密碼登錄到系統的“黨員中心”,完善自己的個人信息;同時,登錄到系統的“黨員中心”以后,可以輸入自己的“黨員進社區”活動紀錄、提出黨員流動申請、上傳自己的心得體會、發送相應短消息、推薦相應新聞文章等等事務操作,所有這些信息的增刪變更都必須得到后臺相應職權管理員的審核確認,并對相應活動進行積分。相應職權管理員登錄到系統后臺的“管理中心”,可以對全體入黨人員(包括申請入黨人員、入黨積極分子、發展對象、預備黨員、正式黨員)的基本資料,進行審核、添加、修改、刪除等操作,也可以對全體入黨人員的有關活動紀錄、心得體會等等信息進行相應的確認管理操作。同時,系統管理員可以對系統的初始設置、管理員角色、組織隸屬等進行管理操作。利用UML設計的入黨人員注冊登錄的活動圖如圖3-1所示。

圖3-1 入黨人員注冊登錄活動圖
本系統的功能模塊包括:黨組織隸屬管理、黨員管理、預備黨員管理、發展對象管理、積極分子管理、入黨申請人管理、流動黨員管理、文件檔案管理、統計圖表管理和系統管理,如下圖3-2所示。

圖3-2 系統功能模塊圖
系統采用模塊化開發,功能擴展方便,網站模板與程序分離,支持自定義字段,無需編程便可輕松擴展系統功能滿足個性化需求,支持 UTF-8編碼和語言包,多級管理權限控制,多重安全機制和權限控制。
1)數據庫連接代碼
具體實現代碼,在init.php里面進行如下:

2)入黨人員登錄頁面實現
系統登錄通過管理員分配管理用戶名和密碼,不同等級的用戶有不同的登錄權限,系統并提供了密碼保存時限。
部分實現代碼如下:


本系統是在研究了基層黨務管理中組織管理、黨員活動,黨員信息等一系列工作流程的基礎上,以APACHE+PHP+MYSQL服務器套件為平臺,采用B/S架構開發的黨建信息管理平臺。整個系統實施后,加強了對基層黨務工作的管理,實現了對黨員基本檔案信息等資料的網絡共享,從而減少重復勞動,提高工作效率。系統接下來的改進方向:一是將系統與政府機關各部門的辦公自動化系統進行無縫結合,便于黨務工作者使用;二是在功能上加入短消息功能,便于黨組織與黨員的聯系;三是在系統登錄口令驗證上采用一次性口令技術來強化登錄安全等。
[1] 徐震宇. 臺州市黃巖區區級機關黨員信息管理系統的設計與實現[D]. 云南大學,2010.
[2] 傅文博. 基于 B/S架構的高校黨建信息系統的設計與實現[J].中國教育信息化,2009,(23).
[3] 徐大聰. 以數字黨建系統為平臺 創新黨員教育管理與服務的新模式[J]. 寧波通訊,2009,(2).
[4] 何躍. 基于ASP.NET的黨員信息管理系統設計與實現[J]. 重慶工商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0,(4).
TP393
A
1008-7427(2012)10-015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