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雪芹,徐丹丹
(貴州省氣候中心,貴州 貴陽 550002)
2012年,《貴州氣象》迎來了創刊40周年。多年來,在主管、主辦單位的領導下,在廣大讀者作者的關心、支持下,在編委會全體成員、審稿專家的悉心付出下,經幾任辦刊人默默無聞的不懈努力,《貴州氣象》始終堅持正確的辦刊宗旨,不斷探索辦刊規律,努力提高辦刊質量,取得了長足的進展。科技期刊承擔著宣傳科學技術成果、推動科學技術交流、普及科學技術知識的使命,《貴州氣象》也不例外,它既是一個反映我省氣象科技發展進程及氣象科學研究最新動態的窗口,也記錄了我省氣象科技工作者貫徹執行氣象工作各項方針政策的情況及各個時期氣象科學發展的研究論文、技術總結和經驗介紹等,它的發展也可從一個側面反映出40 a來貴州省氣象事業的發展,回顧《貴州氣象》40 a辦刊之路,感謝所有關心《貴州氣象》的發展并為之付出的人們。
《貴州氣象》的前身為1958年12月創辦的《氣象工作》(半月刊,面向省內氣象部門發行),1962年經省委宣傳部批準改為《貴州氣象》,月刊,內部發行,與國內同領域期刊交換或贈閱,主辦單位為貴州省氣象局宣傳科(處)。1966年10月因歷史原因休刊,至1972年12月復刊,為雙月刊,仍內部發行,直到1983年上半年止。1983年5月24日經省委宣傳部批準為雙月刊([83]省通字19號),主辦單位先后為省氣象局政治處和局辦公室,1983年下半年通過郵局國內公開發行,從1986年起自辦發行。1989年起主辦單位為貴州省氣象局和貴州省氣象學會,2004—2010年主管主辦單位變更為貴州省山地環境氣候研究所,2011年至今主管單位為貴州省氣象局,主辦單位為貴州省氣象學會。
1984年期刊登記證號為“貴州省期刊登記證042號”,刊號66-28;到1987年第4期開始啟用報刊臨時登記證,號碼為(GZ)第1019號;1988年啟用國內統一刊號CN52-1060;1991年刊號規范為CN52-1060/P,1991年7月獲國際連續出版物數據系統中國國家中心頒發的ISSN證書,ISSN號為1003-6598,意味著《貴州氣象》自此成為可在國內外公開出版發行的刊物。
自成立以來,《貴州氣象》的編輯人員都是氣象部門的在職在編人員,所學的專業為氣象學相關專業,只有2位曾從事過編輯工作的人員為中文專業,編輯部人員最多時達6人,最少時僅1人。然而不管編輯部的機構和人員如何變化,始終不變的是《貴州氣象》的辦刊宗旨,以及編輯工作者默默奉獻、甘為人梯之心。
從創刊至2004年,《貴州氣象》一直為16開48頁,2005年為適應出版業發展的需要改為大16開48頁。為了擴大刊物的載文量及信息量,為廣大氣象工作者相互學習、交流創造更好的條件,經省新聞出版局批準,2011年第1期起《貴州氣象》由48頁增至64頁。
3.2.1 欄目設置的變化 1975—1978年期間,《貴州氣象》刊登的科技論文很少,沒有具體的欄目設置,刊載內容除了少部分與業務有關,主要是一些順應時事的學習心得體會、臺站新聞及部分詩歌散文等,從1979年起業務論文才漸漸增多,到1984年,除了“科學研究”、“農業氣象”、“科普園地”、“臺站生活”等4個常設欄目相對固定外,其它的欄目都是根據來稿類型臨時增設,缺少固定性與連續性,比如1984年第2期的欄目為“氣象文摘”、“科學研究”、“農業氣象”、“氣象觀測”、“氣象儀器”、“譯文專欄”、“科普園地”、“臺站生活”、“國外天氣”、“圖片”等達10項之多,這也與當時氣象科學研究不足、氣象科技人員來稿欠缺有關。從1987年起,逐步設置了“天氣預報”、“氣候分析”、“農業氣象”、“氣象服務”等欄目并相對固定。2001年起,欄目設置不再按氣象學科的分支專業細分,常設欄目固定為“研究論文”、“技術報告”、“氣象現代化建設”、“防災減災”、“測報工作”、“工作研究”等6類。由于1991年7月《貴州氣象》出版范圍為國內外公開發行,從1992年起增加了英文目次。所有刊出的“研究論文”類稿件在文后附英文摘要及英文關鍵詞。圖1為《貴州氣象》1993年第5期與2012年第5期目次對比圖。

圖1 《貴州氣象》1993年第5期與2012年第5期目次對比
3.2.2 標準化出版 隨著我國新聞出版業現代化、國際化的發展,相關部門制定了一系列的新聞出版國家標準和行業標準,以此來提高我國各類出版物的質量和出版業的管理水平??萍计诳鳛闃藴实男炚吲c執行者,多年來《貴州氣象》也是以編輯出版的各項標準來要求自己,在編排格式上從刊名、封面、卷期、版面編排、目次頁、正文部分、參考文獻表、版權標識等方面按照“GB/T3179-1992科技期刊編排格式”標準執行,對所有來稿除了在學術、技術上的把關外,還在編寫格式、量和單位的使用、數字用法等方面按照相關標準規定進行修改?!顿F州氣象》的版式變化及對編輯標準的貫徹實施從一個側面反映出了我國科技期刊標準化出版的變化情況。圖2為《貴州氣象》1993年第1期與2012年第5期正文排版對比圖。
3.2.3 基金項目論文 科技期刊的發展與其所在的專業領域的發展是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的。隨著我國氣象事業的發展,氣象科技工作者獲得的各類基金項目也逐漸增多,據統計,《貴州氣象》2011-2012年共收到基金項目資助文章共77篇,其中國家級13篇、省部級28篇、局 級 2 4篇、其它12篇。圖3為1991年以來刊登的基金論文情況。

圖2 《貴州氣象》1993年第1期與2012年第5期正文排版對比圖

圖3 1991年以來《貴州氣象》刊登的基金論文數量
3.2.4 ??c增刊的出版 為及時報道我省氣象工作的新技術、新成果,編輯部積極與貴州省氣象局下屬的各地、州(市)氣象局聯系組稿,共策劃專題組版13期,分別為:1997年第1期、1999年第3期、2000年第3期、2002年第5期、2003年第1期、2003年第3期、2003年第4期、2003年第6期、2004年第2期、2004年第6期、2005年第4期、2005年第5期、2006年第1期。由于版面有限,組織相關稿件以不同的專題出版增刊13期。圖4為1976年以來《貴州氣象》增刊出版情況。

圖4 1976年以來《貴州氣象》增刊出版情況
根據“科學技術期刊管理辦法”有關規定,為更好地發揮《貴州氣象》的學術影響,進一步提高《貴州氣象》的質量,加強學科建設、促進學術交流,將《貴州氣象》辦成集學術性、思想性、指導性于一身,融理論研究、工作探討、經驗介紹、信息傳播為一體的學術類刊物,切實推動我國自然科學和我省氣象事業的發展,2006年組建了《貴州氣象》編輯委員會。同時,加強審稿專家隊伍建設,至今已有包括天氣、氣候、應用氣象、大氣物理、氣象電子、大氣探測等專業在內的審稿專家29名,他們全都是副高以上職稱,并在自己的研究領域內多有建樹,他們當中大多數曾經是《貴州氣象》的作者,也可以說是《貴州氣象》見證了他們的成長與發展,隨著他們在各自研究領域的成長,反過來作為審稿專家也用自己的付出與努力,關心、支持著《貴州氣象》的發展。刊物與作者的發展應該說是相輔相成,密不可分的。
《貴州氣象》辦刊之初是面向貴州省內的氣象科技工作者,隨著發行范圍的逐步擴大,作者范圍也由單純的省內擴展到了全國,據初步統計,從2010年9月至今,向《貴州氣象》投稿的作者達594人,除貴州外,范圍還涉及云南、廣東、廣西、湖南、四川、山東、山西、安徽、遼寧、河南、甘肅、福建、內蒙古、江西、新疆、江蘇、湖北、河北、河南、浙江、西藏、海南、重慶等23個省、市。作者隊伍范圍的擴大,一方面說明《貴州氣象》的關注度和影響力的擴大,另一方面也使刊物能夠獲得更為廣泛的、高質量的稿件,而不是僅僅面向本省閉門造車,也為廣大的氣象科技工作者搭建了一個更寬更廣的交流平臺。
多年來,由于人手少,《貴州氣象》編輯部的人員是編輯、編務等工作一肩挑,事雜,頭緒多,效率不高。2010年編輯部引進了遠程稿件采編系統,實現了作者網上投稿、查稿;稿件在線編輯、在線審稿、在線處理;期刊數據統計管理等功能。在增進作者與編輯部聯系的同時,規范來稿,提高了稿件處理效率。也讓編輯能從紛雜的編務工作中脫身出來,以更多的時間和精力來做好編輯工作。同時,為提高編輯部對學術不端文獻的辨別和處理能力,杜絕抄襲與剽竊、偽造、篡改、不當署名、一稿多投等行為,與中國學術期刊(光盤版)電子雜志社簽署《“科技期刊學術不端文獻檢測系統”使用協議》。

圖5 《貴州氣象》網站首頁
隨著我國信息化建設的不斷加快,為了擴大刊物及作者知識信息交流渠道,使期刊的內容傳播更廣,期刊的文章被引用的機率更高,從而提升期刊的品牌形象和影響力,自1997年起,《貴州氣象》被中國學術期刊(光盤版)全文收錄;重慶維普資訊有限公司《中文科技期刊數據庫》全文收錄;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全文收錄;同時被選作中國期刊網、中國學術期刊綜合評價數據庫來源期刊;萬方數據庫—數字化期刊群入網期刊;91閱讀網入網期刊。通過這些形式的合作,逐步實現了期刊的網絡數字化出版。
1990年《貴州氣象》獲貴州省科委授予1987—1988年度優秀科技期刊三等獎。1992年《貴州氣象》獲首屆全國優秀氣象期刊評比三等獎。1996年《貴州氣象》獲中國科協、國家新聞出版署、中國廣播電影電視部及中國科普作家協會等四單位聯合頒發的優秀科普作品編輯發表三等獎。從2009年起期刊年度核驗實行三級評估審核制,2009—2011年《貴州氣象》在貴州省26種自然科學類期刊中排名為二級。2011年全省26種自然科學類期刊有15種被省新聞出版局選中參加“第二十一屆全國圖書交易博覽會期刊展”,《貴州氣象》名列其中。
從1962年走到現在,《貴州氣象》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也還存在很多不足之處,在今后的工作中,《貴州氣象》將繼續堅持以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和出版方向,努力宣傳黨在氣象戰線上的方針政策,始終把氣象科技為國民經濟建設服務放在突出報道位置上,報道國內外先進的氣象科學技術,為提高和普及本省的氣象科學技術竭盡全力。作為辦刊人,我們也將積極改變通常在辦公室坐等來稿的現狀,深入了解我省氣象業務、科研、服務和氣象現代化建設中的重點、熱點和難點問題以及各分支學科的最新發展動向,跟蹤科研開發項目,促進業務轉化。及時報道科研工作中的新問題、新方法及得出的新成果,充分發揮科技期刊的橋梁與紐帶作用,使各級氣象人員能夠更好地進行學術交流,不斷提高學術水平以及促進科技成果的推廣應用。更好地以創新和發展作為期刊牢牢把握的方向,使《貴州氣象》一直保持著旺盛的生機和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