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記者 李靜宇
2012年倉儲業仍將在緩慢著前行和改變,但是唯一可以肯定的是,倉儲業的盈利仍將依靠增值服務。這一點仍然延續過往一年的軌跡。
根據中國物資儲運協會對60個大型會員單位的統計,去年一年樣本倉儲企業生產經營狀況基本良好,但也有一些不穩定因素。主營業務收入280億元,比上年增長16%;利潤4.83億元,增長12%;貨物吞吐量8281萬噸,比上年減少60萬噸,社會平均庫存期末462萬噸,比上年減少9萬噸;貨物周轉次數為8.96次,比上年下降0.64次;庫房空置率1.5%,比上半年增加1.2個百分點;現貨市場席位出租率為89%,下降7個百分點。

從這些數字中我們總結出,從去年下半年開始業務量下降幅度較大。在分析具體原因時中國物資儲運協會會長姜超峰解釋說:“由于制造業增速下滑和貨幣政策偏緊的影響,致使采購數量下滑。加上大宗商品價格上漲和波幅過大,使許多貿易商在等待觀望,直接影響到生產資料如鋼材、有色、塑料等的流通量。”尤其在8月份之后,庫存物資明顯減少。上海、廣州等沿海地區,貨物吞吐量下降幅度高達15~22%。
在業務量下降的同時,貨物周轉次數放慢。2011年為8.96次,比2008年的9.5次、2009年的9.25次、2010年的9.6次低了0.54、0.29和0.64次。這意味著貨物流通放慢、在庫時間延長和資金周轉不靈活。
與此同時,倉儲業仍然釋放著這樣一個信號,增值服務仍是倉儲業務利潤主要來源,姜總介紹說:“傳統的保管業務盈利為負,而貨運代理、現貨市場、質押監管、加工、配送等增值業務均盈利。”庫房業務收入超過貨場業務收入,比上年增長26%,而貨場業務收入出現負增長。在姜總看來,這說明客戶對庫房的需求增加,對露天貨場的需求減少。這或許會成為一個轉折點。
可喜的是,金融物流業務增長38%,低于往年的增長速度,但依然屬高速增長。該項業務在去年尚未出現大的風險事件。主要得益于管理力度的加大和客戶選擇的優化。
電子商務物流、電視購物物流等新模式對倉儲的需求增長。一些倉儲企業已在與京東商城等單位合作,提供電商物流服務。中儲沈陽公司為遼寧電視購物提供倉儲配送服務,每天分發1.2萬件商品。
國務院辦公廳下發的38號文件《關于促進物流業健康發展政策措施的意見》中多處條文與倉儲業有關,這將都被看作是國家政策給予倉儲業發展的利好。
城市驅趕倉庫的速度加快。姜總介紹說,幾乎所有大中城市都在擴容,以城市總體規劃變更、組建新區、經濟區等方式擴大城市規模,各省會城市、重要節點城市都在進行新城建設,這就使大批倉庫被規劃掉。在此情形下,一部分倉儲企業改行,將土地開發了事;一部分倉儲企業被迫外遷。而外遷又沒有足夠的倉儲用地供給,或者因為土地價格連年攀升而無力重建。據中國物資儲運協會調查,大約有40%的企業已經或在今后幾年中遇到搬遷問題。
在此種情況下,集約節約使用土地和倉儲業大量用地的矛盾更加突出。從國家土地控制的情況看,18億畝耕地的紅線已經逼近。目前許多物流園區,其土地都尚在規劃和等待土地指標之中。土地成本上漲速度快。根據國土資源部的公報,2008年我國出讓土地16萬公頃,總價9600億元,平均600元 /m2;而2010年出讓土地29.15萬公頃,總價2.71萬億元,平均926.3元/m2,價格上升50%以上。2010年工業用地平均地價為629元/m2,合41.95萬元/畝。倉儲地價的升高,增高了倉儲成本,從而提高了倉儲租金。北京、上海、廣州、深圳高等級倉庫租金分別達到1.1元、1.2元、1.3元、1.4元/平米·天。
在新的一年里,物流園區建設熱情依然高漲,但由于地方政府在容積率、投資強度、稅收貢獻、就業人員等四個方面提出較高的要求,物流企業拿地的黃金時期已經過去。土地取得成本和使用成本高漲與倉儲企業微利的矛盾突出。倉儲業營業稅從5%降到3%是舉手之勞,但與增值稅改革捆在一起時,又讓我們開始了漫長的等待。在姜總看來,如果不開展增值服務,倉儲業的收入利潤率大約只有2.5%,資產利潤率不到1%。而營業稅為5%,房產稅12%,所得稅25%,能用于積累的資金很少。至此,我們就會明白倉儲企業期待土地升值愿望有多么強烈。這就是不賺錢也要占地的怪現象。這些條件驅使物流園區向商貿園區、總部園區方向發展。
倉儲物流中心成為競爭的焦點之一,從以下企業的舉措中可以得出判斷:京東商城將在沈陽建東北地區總部,投資15億美元建物流中心和改善技術裝備。蘇寧規劃在廣州建華南地區總部,其物流中心占地面積18萬平方米,擁有30萬個貨位。同時規劃60個物流中心基地,其中已建成的北京、杭州、南京、沈陽、成都、合肥、無錫七個,即將動工的廣州、天津、青島、徐州、重慶、廈門、北京二期七個。可以看出,商貿流通企業都極為關注物流基地的建設,一方面是業務擴張的需要,區域物流中心是擴展的必要條件。另一方面,現有的物流設施遠遠落后于大型商貿企業的需求。幾年前,就出現總量10萬平米,單體庫2萬平米的需求,現在又增長為總量20萬平米,單體庫4萬平米的需求。而目前沒有一家倉儲企業有此能力。

有這樣一種趨勢我們應該把握住,那就是倉儲與運輸配送企業的融合趨勢加強。中國物資儲運協會對34家五A級物流企業和33家兩業聯動示范企業的調查發現,有64家企業擁有自己的倉庫和倉儲業務。同時大型電子商務公司如阿里巴巴、京東商城等都在大規模建設自有庫房;快遞企業和網絡性運輸企業也在建設自己的貨物集散中心。姜總強調說,“新的一年里,特種倉庫的需求量也會增加,如冷庫、醫藥、化工危險品、煤炭、食品類倉庫等。”
在新的一年里,雖然物流中心和物流園區的布局將會調整和規范,但是姜總提出了自己的建議:“物流園區科學規劃問題值得再一次警醒,園區規模應該與其承擔的功能相匹配,物流園區的選址應該與綜合運輸體系結合在一起。”在他看來,當前最大的危險是借發展物流園區的名義造城,不顧實際需要蓋高樓,建大廈,辦市場,造酒店。基礎物流設施建設被忽視,鐵路專用線已從1.8萬條減少到9700條,能進行海鐵聯運的碼頭屈指可數,公路主樞紐規劃早落實少,值得擔憂。
倉儲業進入高技術時代的步伐加快。據姜總介紹:目前信息技術,計算機應用的覆蓋面增加,與此同時,機械化、自動化的裝卸搬運技術和分揀技術更廣泛地得到使用。這是因為人力成本持續上升,必需用機械化、自動化、信息化來取代人力。同時貨物的精細化,要求設備和作業的精細化,以提高效率和準確度。
商貿與物流的融合中有兩種趨勢,一是物流企業更加主動為商貿企業服務,二是越來越多的商貿企業開始進入物流領域,比如廈門建發,象嶼集團、開灤物流等;也有越來越多的物流企業開展商貿活動,如中鐵物資、廈門嘉晟等。商貿企業做物流,可以增加服務功能,爭取更多客戶,保證貨物安全。物流企業做貿易,可以充分利用資源,增加信貸額度,分得商業利潤。但也有專家擔心,商貿與物流一體化會降低專業化的高效率。
新的模式出現,公共物流區和租地建庫的模式將被重視。在廣東等建設土地稀缺地區,已出現了租地建庫的趨勢。即土地所有者不再將土地50年使用權一次性出讓給物流企業,而是采取土地租賃方式,租期一般在20年之內,租金每年支付。姜總分析這樣做的好處是土地利用靈活,適應了城市發展的需要,減少對土地財政的依賴,物流企業一次性支出成本降低等,但也使物流企業的投資缺乏安全感和長期性。
對此,姜總認為:“有關部門應研究完善公共物流區和租地建庫并行的方案,即在適合建物流設施的地區規劃物流園區,土地屬國有,用途為物流,企業可租地建庫,租期為30年,租金每月或每年支付。到期時原租地企業優先續租。”并規定:土地只能用于物流活動,不允許隨便改變用途,不允許轉租,物流設施占地面積需超過用地面積的50%,這樣的好處是使城市擁有較為長期的物流用地和物流設施,減少對土地的炒買炒賣,降低物流企業的負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