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木子
前些天去北京參加一年一度的物流發展報告年會,會上評選出中國物流與采購行業十件大事。透過這些大事,或許更能反映出物流人心中的期許。這種期許也正像何黎明會長在演講最后所提出的9個“我們期待”那樣,物流業還需要更多的推進,我們在期待中……
對于已逝去的2011年,確實有很多東西值得我們思考。因而筆者選定了七件事來回味2011年,也許能溫故而知新,從而用新的感知為那并不算清晰的前行方向找個坐標。
順豐是目前國內最好的快遞公司,2011年開了零售店,開始試水零售業務,現在評價這件事還為時尚早,但這意味著零售和物流之間的整合已經開始了。
今天的國內快遞企業,全國加起來擁有65萬個網點,這些網點都設在小區最密集的地方。與零售門店相似,他們都有一間房子,都有一些服務于社區居民的人員。他們與零售店不同之處在于,快遞公司只送貨,零售門店在那等著客戶來“取貨”。

未來,如果電子商務進一步發展,社區零售店中最賺錢的產品可能會被網購“抽出來”,通過快遞物流體系送到家中。因此,快遞與零售企業的力量對比正在初步發生變化,此消彼長,在三五年之后可能會達到一個新的臨界點——物流公司可能變成強勢角色,從而按照物流公司的需求來主動改造連鎖零售的社區店,從而反過來加速社區化營銷和社區化物流的整合,相信這一天遲早會到來。

電商實際上是整個經濟和各行業的互聯網化,而這鍋水要燒到多少度才算開還說不準。2011年投入多一點,見效少一點,一部分是在物流等短板上投入較多,在團購等新模式上投入較大,在外界看來,2012年也許是內部發酵的一年。但無論如何,經濟的互聯網化不會停,不可逆。
電商在過去風光的兩年曾引來無數嫉恨的目光。但是,所有人都知道,電商處于燒錢的階段,這也是大多數人不看好快遞企業進入電商領域的原因之一,賠本賺吆喝也許是大多數人的看法,更有人把2011年的電商比作活雷峰,把2011年最大的慈善家比作電商背后的VC,2011年V C投資30多億美元給電商,而電商為消費者“補貼”了20億美元,有人會問2012,這個活雷峰還會繼續嗎,2012還會有活雷峰加入嗎?

敦豪(DHL)是全球四大物流公司之一,2011年宣布出售旗下中國內地快遞公司的股份,實際上等于是宣布退出中國內地市場。敦豪在中國加入WTO之前即與中外運合資,在中國加入WTO之后,轉變成獨資企業,之后又收購了中國內地的快遞公司。但在今年,他們卻把這部分業務賣掉。這說明他們曾經很看好這個市場,現在卻覺得干不下去了。
敦豪并不是唯一一個遇到嚴重挑戰的外資物流企業。國際四大快遞企業中,聯邦快遞(Fedex)的國內快遞業務算是最大了,但一天的業務處理量還不到30萬包裹。這個規模還不足申通快遞的十分之一,更不要說與順豐相比。而十年前,聯邦快遞合資公司的車輛滿街跑的時候,還沒有人聽說過申通。一個基本的現實是,比起十年前,現在國際上最優秀的物流企業在中國市場的地位要低很多,且無一例外。這只能說明,中國物流市場的經營環境還容不下國際一流企業的發展。

2011年淘寶“雙十一”促銷當天的業務量將近2500萬個包裹,比2010年的“雙十一”上升了3倍,但是卻沒有出現電商被物流踩剎車的現象。事實上,2011年的物流主干道基本暢通,沒有大規模爆倉。也就是說,即便占國內電商八成比例的淘寶卯足力氣促銷,社會物流提供的服務能力也能夠基本消化電商的配送需求。過去兩年中,以京東為代表的“自建物流”一直占據著電商物流服務的話語權。而2011年的“雙十一”則是一個新的“分水嶺”,客觀上宣布了電商發展要靠自建物流體系這種思維模式就此終結。因為2011年的“雙十一”證明,社會化的物流服務能力其實是支撐著電子商務的發展,而不是在拖電子商務的后腿。
這個分水嶺對阿里集團至關重要。因為如果有了社會化物流基本靠得住這個結論,阿里集團的物流戰略會逐漸清晰化,搭建信息平臺促進物流交易及協作將成為主旋律,阿里出面來對物流進行實質性整合的聲音會越來越小。

據新加坡《聯合早報》報道:“普洛斯在中國簽署合資協定,將持有浙江傳化物流基地公司(合資公司)60%的股份,通過合資公司將持有的股份再出租給傳化公路港的經營者。普洛斯今后將發展和經營毗連公路港項目的多個物流園,為客戶提供全面方案。”
5月31日中百集團發布公告稱,旗下中百物流公司將以8000萬元的價格收購武漢供銷集團子公司山綠集團51%的股份,進一步補充完善其物流配送產業鏈。收購對公司具有顯著的戰略意義。大型連鎖超市向生鮮產品冷鏈物流上游延伸,通過投資興建基地或與生鮮產品經銷公司、加工企業聯合,與大規模穩定貨源和基地的鮮活產品生產商建立長期合作關系,并通過自建生鮮產品物流配送中心或采用第三方物流,向門店提供無公害蔬菜、新鮮水果、多品種配菜。
在未來,傳化物流“公路港”將專注于在物流中心內提供支付服務,而普洛斯將主要在物流中心旁發展和經營倉儲設施。在國內土地政策收緊的情況下,通過聯姻內資物流基地企業,無疑是“一個好的選擇”。而傳化物流基地在目前融資成本高、資金面緊縮的情況下,接受強大外資入股,“也是較好選擇”。
作為記者,多年來對傳化與山綠很是熟悉,對此和許多人一樣在感到“有些出乎意料”的同時心里有些異樣的感覺,或許對于一方來說是出于戰略或是格局的長遠規劃所走出的一步,但是對于另一方來說夾雜著的可能卻是無奈之舉。

據新華網報道,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從2012年1月1日起,在上海市交通運輸業和部分現代服務業開展深化增值稅制度改革試點,將營業稅改為征收增值稅。倉儲行業因實際稅負減輕而一片歡呼,單純從事運輸的物流企業則壓力大增,別有一番滋味,如某營業額為1000萬元運輸企業,扣除800萬元進項,按過去的營業稅率交稅6萬元,而按照試點政策則要交稅近20萬元。與此同時對于貨代行業原來就是按差額掙5%的營業稅,現在改交差額6%的增值稅,相應附加稅也要增加,還要考慮原有發票作廢,重新購買增值稅開票設備等等,貨代企業的負擔又重了。
增值稅這項稅改在物流里實行更像是一件新衣,應是試穿階段,雖然好看,卻有著這樣和那樣的不適之處,只有試穿的人才體會得到舒服還是不舒服。

匯通天下的老翟說,2011年他做得最有意義的一個項目,就是用配送員手里普通的安卓手機實現整個凡客如風達物流體系的可視化、實時監控以及對客戶的跟蹤服務。
在過去,快遞業最先進的管理技術也不過是用一個被稱為“靶槍”的工業級終端設備來實時掃描運單條碼。然而,工業終端只能把信息應用封裝在一個孤立的小盒子里,除了掃描和上傳數據,這個工業終端與豐富多彩的互聯網世界沒有任何其他聯系。然而,以安卓手機替代工業終端,意味著以一個開放的、隨時隨地與互聯網各種服務資源連接在一起的移動互聯平臺替代了封閉的小盒子,意味著移動互聯已經開始滲透到物流行業核心業務領域,意味著未來的物流運作及管理方式逐漸要在移動互聯以及云計算的環境中被徹底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