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俊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rt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是一種具有氣流受限特征的疾病,氣流受限不完全可逆,呈進行性發(fā)展,與肺部對有害氣體或有害顆粒的異常炎癥反應有關。該病不僅影響肺,病情惡化可使肺功能下降、運動耐力下降、勞動力喪失,導致生活質量降低。近年來,隨著大氣污染、吸煙及人口老齡化等因素的影響,COPD患者的發(fā)病率呈上升趨勢[1]。在我國40歲以上的人群中,COPD的患病率約為8.2%,其中男性12.4%,高于女性的5.1%;農村8.8%高于城市的7.8%。COPD是我國城市居民的第四大死亡原因,而在農村則為首要死亡原因[1]。為提高COPD治療效果,我們對51例COPD患者進行護理干預,取得滿意效果,現(xiàn)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取我科2010年1~12月收治的中度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112例,均符合我國《慢性阻塞性肺病診治指南》[2]中制定的診斷指標。其中男78例,女34例。年齡52~69歲,平均(58.3±6.5)歲。將112例患者隨機分為干預組51例與對照組61例,兩組患者在年齡、性別、身高、體重、病程等方面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入院時對兩組患者進行用力肺活量(FVC)、1 s用力呼氣容積(FEV1)、1 s用力呼氣容積占用力肺活量百分比(FEV1/FVC)測定和BODE評分(由體重指數(shù)、氣流阻塞程度、呼吸困難、運動耐力四部分組成)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入院后均給予氧療及常規(guī)抗感染、平喘藥物治療。干預組在此基礎上實施護理干預,具體方法如下:(1)疾病知識教育。向患者講解COPD的發(fā)病原因、治療方法及愈后,使患者樹立戰(zhàn)勝疾病的信心,緩解患者焦慮、抑郁等不良情緒[3],提高患者的遵醫(yī)行為[4]。(2)藥物治療。指導及監(jiān)督患者嚴格按醫(yī)囑服藥,特別是吸入性治療,有資料表明吸入性治療已成為COPD緩解期治療中的首選治療方式[1]。常用于吸入性治療的藥物為支氣管擴張劑和糖皮質激素,向患者講解吸入性藥物的作用和正確使用吸入器的方法,且在使用糖皮質激素吸入劑后,需用清水漱口,避免引起口腔內念珠菌的感染,并向患者強調堅持用藥的重要性,以利于達到理想的治療效果[5]。(3)行為訓練。教會患者進行肺功能鍛煉的方法:①腹式呼吸。要求呼吸頻率7~9次/min,3次/d,10~20 min/次。②縮唇呼吸。要求呼吸頻率8~10次/min,2次/d,10~15 min/次。③呼吸操鍛煉。以縮唇呼吸配合肢體動作為主,要求15~20 min/次,2次/d。④運動鍛煉。如太極拳、氣功等,鍛煉胸大肌、胸小肌等輔助呼吸肌群;掌握正確的行為訓練方法是幫助COPD患者改善肺功能,提高生活質量的重要措施[6]。(4)指導患者正確氧療,長期氧療對于COPD患者具有明顯的療效,能提高動脈血氧飽和度、改善缺氧癥狀,提高生活質量,延緩并發(fā)癥的發(fā)生,因此氧療非常重要,緩解期的患者吸氧時間每天不少于15 h,氧流量1~2 L/min,氧流量不可過高,避免二氧化碳分壓升高引起肺性腦病。夜間不可中斷吸氧,以防熟睡時呼吸中樞興奮性減弱或上呼吸道阻塞而加重缺氧癥狀。以上護理干預措施住院期間由責任護士每日督促、檢查并指導。出院后,繼續(xù)指導患者堅持服藥、進行吸入性治療和肺功能鍛煉,并追蹤觀察。每3~4周隨訪1次,以電話隨訪為主。內容為:(1)詢問患者的體征、癥狀有無變化,護理干預措施是否落實,方法是否正確。(2)如有未落實的護理干預措施,詢問原因并協(xié)助解決。(3)讓患者自己陳述護理干預措施的具體方法,判斷是否真正落實。陳述不熟練、不正確或效果欠佳的患者,說明其可能較長時間未實施或在實施過程中方法不當,再針對具體情況進行方法指導,督促其繼續(xù)實施;對實施護理干預措施初見成效或感覺舒適的患者,鼓勵其長期堅持。
1.3 評價方法 兩組患者分別在出院時和出院后的第3個月、第6個月和1年進行肺功能的測試和BODE評分。
1.4 統(tǒng)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3.0統(tǒng)計學軟件,兩組患者出院時、出院后3個月、出院后6個月、出院1年 FVC、FEV1/FVC、BODE改變采用重復測量資料比較的方差分析。檢驗水準α=0.05。
2.1 兩組患者肺功能的各項指標比較 結果顯示干預組和對照組FVC、FEV1、FVC/FEVI預計值的比值在出院時無明顯變化,而在出院后3個月、6個月及出院1年時干預組較對照組的FVC、FEV1均有提高,但FEV1/FVC預計值無明顯變化。見表 1、表 2、表 3。
表1 兩組患者FVC的變化(L,±s)

表1 兩組患者FVC的變化(L,±s)
注:P<0.05
組別 例數(shù) 出院時 出院3月 出院6月 出院1年干預組51 1.96±0.27 2.24±0.26 2.20±0.26 2.29±0.84對照組61 1.88±0.37 2.06±0.40 2.02±0.39 1.98±0.39
表2 兩組患者FEV1的變化(L,±s)

表2 兩組患者FEV1的變化(L,±s)
注:P<0.05
組別 例數(shù) 出院時 出院3月 出院6月 出院1年干預組51 1.29±0.28 1.81±0.31 1.63±0.31 1.57±0.31對照組61 1.24±0.26 1.64±0.28 1.51±0.28 1.46±0.28
表3 兩組患者的FEV1/FVC預計值變化(%,±s)

表3 兩組患者的FEV1/FVC預計值變化(%,±s)
注:P>0.05
組別 例數(shù) 出院時 出院3月 出院6月 出院1年干預組51 65.8±11.7 81.0±11.2 74.2±11.4 71.1±13.8對照組61 66.7±11.1 81.7±12.4 76.1±12.1 74.7±11.9
2.2 兩組患者BODE的評分比較(表4)
表4 兩組患者BODE的評分變化(±s)

表4 兩組患者BODE的評分變化(±s)
注:P<0.05
組別 例數(shù) 出院時 出院3月 出院6月 出院1年干預組51 6.90±1.01 4.35±1.18 4.49±1.16 4.65±1.38對照組61 6.83±1.08 4.97±1.34 5.08±1.28 5.11±1.29
隨著COPD在人群中發(fā)病率的日益增長[1],現(xiàn)已是呼吸系統(tǒng)疾病中的常見病,嚴重危害中老年人的健康。COPD的發(fā)展是一個漸進的慢性過程,且易反復發(fā)作,由于支氣管-肺組織的病理改變,致使患者的肺功能受損并進行性加重,嚴重影響患者日常生活和工作,增加患者的痛苦,同時也給患者及家庭帶來了沉重的經濟負擔。COPD緩解期仍有持續(xù)炎性反應,仍需要維持治療和護理,目前大多數(shù)患者僅重視急性期的治療,而忽略對緩解期的治療和護理[7]。
本次研究中對COPD緩解期的患者進行常規(guī)治療基礎上,實施一系列有效的護理干預,如加強了患者心理護理;指導并督促患者進行有效的呼吸肌鍛煉,改善呼吸形式,提高呼吸效率,促進排痰,指導正確氧療及督促用藥等,從而使減退的肺功能得以逐漸恢復并阻止肺功能進一步下降,緩解肺功能持續(xù)惡化,降低肺動脈壓,延緩肺心病的發(fā)展。經護理干預后干預組患者FVC、FEV1高于對照組,BODE指數(shù)低于對照組,也說明有效的護理干預能進一步改善COPD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動量和活動耐力,增強了患者的體力和活動能力,降低發(fā)病率,延緩疾病的發(fā)展,提高患者生活質量、自理能力和抗病能力。而兩組患者的FEV1/FVC預計值無明顯變化,說明患者的FVC、FEV1均在提高,其中FEV1是判斷COPD患者肺功能改善的重要指標,而干預組的FEV1明顯高于對照組。
在實施過程中,患者對護理人員提供的各項干預措施均有良好的依從性,對治療效果較為滿意,護理工作也得到了患者及家屬的理解和大力支持。因此,有效的護理干預對于COPD緩解期患者肺功能的恢復有重要的作用及意義。
[1] 陳灝珠,林果為主編.實用內科學[M].第13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9:1743-1752.
[2] 慢性阻塞性肺病診治指南(2007年修訂版)[J].中華結核和呼吸雜志,2007,30(1):8 -17.
[3] 楊娟玉.護理干預對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穩(wěn)定期的效果觀察[J].天津護理,2008,16(5):263 -26.
[4] 鄧 維,譚瑞興,熊文梅,等.社區(qū)護理干預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遵醫(yī)行為的影響[J].當代護士(專科版),2008,10:61-62.
[5] 張德平.重視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穩(wěn)定期的治療[J].中國廠礦醫(yī)學,2008,21(2):132 -134.
[6] 郭 魁.論肺功能康復鍛煉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影響[J].中外醫(yī)療,2008,27(22):152.
[7] 古彩英.呼吸鍛煉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肺功能和生存質量的影響[J].護理學雜志,2005,20(3):7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