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呂日周 山西改革創新研究會會長
改革創新 國之動力
◎文/呂日周 山西改革創新研究會會長
主持人語:
只有改革創新,才能突破不合時宜的體制機制,調動一切積極因素,推動生產力的大發展、大進步,促進中國社會的變革。
呂日周說:“人治一定要在法治框架內。當前改革的阻力在于:忽視人民呼聲、忽視基層實踐,既得利益者不想繼續深化。”而要進一步深化改革,比較迫切地要啟動的改革,是“要解決干部問題,關鍵是要說服干部,現在是說而不服。我個人覺得要解決三大作風,一是理論聯系實際,二是密切聯系群眾,三是公開批評和自我批評。共產黨把干部管理好了,就什么也管好了。”

改革創新是社會進步的動力源泉,是推動發展的根本力量。改革創新是時代發展的主旋律,改革創新的道路注定不會平坦,發展中的問題還是要靠改革來解決。
似乎有這樣的規律:維護和發展人民的當前利益+人民的長遠利益=自己當前利益受損失+自己未來得好評。不少急功近利、急于求成的人,不會干;明哲保身、不愿奉獻的人,不想干;明哲肥己、想撈一把的人,不去干。認識問題、方法問題是問題,但利益問題才是關鍵。錯誤的傾向,不是平均主義的價值觀就是貪腐牟利的價值觀使然。相對立的錯誤傾向出于同源,都是脫離了客觀實際,脫離了人民群眾,背離了科學發展觀,違背了以人為本的價值觀。
社會主義的體制改革是為了突破舊體制的約束,尋找科學的運行方式和組織形式;創新是為了發現人類未知的新知識、新事物、新規律和新的思維方式。二者說白了,都是為了尋找科學的方法和規律,以達到科學發展的目的。改革有困難,不改革也有困難,但繼續改革能走向新的輝煌,不改革可能會在困難面前走向衰落。所以說改革創新是一個突破舊均衡,在產生新的不平衡后實現新的平衡的過程。
當今時代經歷了一系列重大的轉變:我們黨所處時代由戰爭年代轉向執政年代,經濟體制由計劃經濟轉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政治體制由權力過分集中逐步轉向從黨內民主擴展到人民民主,工作重心由重精神輕物質轉向了科學發展觀所要求的物質與精神并重。我們要始終在黨的領導下,認真學習貫徹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理解鄧小平理論中的改革三重點戰略:在經濟體制改革中進行產品競爭,讓一部分人先富裕起來;在社會體制改革中進行地方系統、單位之間競爭,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在政治體制改革中進行黨政官員競爭,振興中華民族。這三階段,在有主有次的前提下,有先有后地同時期開展。這中間有一條紅線,那就是解放思想。
我們研究改革創新案例必須符合五個標準,那就是符合社會主義的市場經濟發展規律、政治發展規律、社會發展規律、生態發展規律和黨建發展規律等五大規律,同時要實現以人為本的由貧困變富裕、由苦惱變高興、由危險變安全、由短壽變長命、由平凡變高尚的五大要求。
首先,要探索政治體制改革新路,推動民主政治建設。我們要堅持穩中求進,放眼全國改革前沿,深入地考察研究全國各地的行政管理體制和干部體制改革案例,從中尋求閃光點和突破點。進而思考如何在新條件下進行改革創新,實現政府職能轉變和改革管人用人機制,從而永葆黨的生機活力、維護和擴大人民的各項民主權利。
其次,要研究和推廣經濟發展新模式,促進轉型跨越發展?;谥袊洕l展不平衡的現實,我們要將各種實踐中的新模式、新經驗與各地的實際充分結合,探索切合實際的發展方式,穩步推進經濟社會發展。讓這種從實踐中來,又到實踐中去的研究工作,到基層干部群眾中去,活躍大家的思想,鼓舞大家的干勁,實現理論向實踐的飛躍、向現實生產力的轉化。
第三,要挖掘并弘揚時代精神,培育文化軟實力。精神的力量能夠激勵人們為了事業奮斗不息。為此,要深挖時代精神,并把時代精神植入干部培訓中去,同時促進時代精神研究部的發展,使工、農、商、學等各階層、各行業人士進一步接受黨的思想教育,充分認識和感受“精神對物質的反作用”原理,明白時代精神是推進科學發展、推進轉型跨越發展的思想保證體系與配套工程。讓這些時代精神深入到干部和群眾當中去,這對培育我們的文化軟實力,塑造與時俱進、奮發有為的時代形象起到一定的推動作用。
第四、要發揚奉獻精神,為社會事業盡責任。積極參與社會事業,盡己所能,或出資、或出力,為扶貧、綠化、賑災、教育等社會事業的發展貢獻綿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