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艷敏,王希柱,宋巧鳳,覃 泱,李會菊,徐彤彤,張立杰,朱艷輝
(1.唐山市人民醫院心內科;2.唐山市人民醫院CT室,河北 唐山 063001;3.桂林醫學院附屬醫院內科學教研室;4.桂林醫學院附屬醫院特需病區,廣西 桂林 541001)
急性肺栓塞(APE)是由于內源性或外源性栓子阻塞肺動脈主干或分支引起循環障礙的臨床和病理生理綜合征,是一種常見的肺血管疾病[1]。文獻報道促炎性因子如血清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和白細胞介素-8(IL-8),廣泛地參與了肺栓塞后肺組織損傷等病理過程[2]。要想保護損傷的肺組織,機理在于有效地調控促炎癥因子。瘦素的作用機制目前國內外研究逐漸深入,發現它在組織損傷發生、發展過程中與一些炎癥因子密切相關[3]。本研究通過給予不同劑量的外源性瘦素,來干預栓塞后血清炎性因子的變化,試圖找到一種降低肺組織損傷的方法。
健康新西蘭兔30只,雄性, 兔齡4~6個月, 體質量210~250 kg,由北京醫科大學動物實驗室提供。隨機分為5組,對照組、生理鹽水(NS)對照組、低劑量瘦素組,中等劑量瘦素組,高劑量瘦素組,每組6只。
1.2.1 血栓制備:首先碘酒酒精消毒, 自兔耳緣靜脈取血2 mL,加入EP管中,離心1500 r/min后取上清液,加入凝血酶20 U,之后再將其放入70℃溫箱里水浴10 min,使血栓更牢固, 將其制成直徑1~2 mm,長4~5 mm的血栓備用。
1.2.2 動物模型的制備:首先將實驗兔子麻醉,經腹腔緩慢推注10 %水合氯醛溶液,劑量為3 mL/kg。麻醉成功后,頸部剪毛,先用碘酒、酒精局部消毒, 再行一長約3 cm的縱向切口。并分離右側頸靜脈, 經右頸靜脈插入一無活瓣靜脈鞘,深度約直至右心房, 供血栓注入, 右股動脈固定留置套管針,用于采血。將制備好的血栓經右頸靜脈分2 次注入,每隔3 min重復注入,每次注入血栓后快速推注NS 3~5 mL以防血栓滯留于導管或頸靜脈內。所有動物模型均按上述方法復制,麻醉意外或中途死亡兔均剔除本實驗。模型組對照組同期以相同的方式輸入等量NS。正常對照組麻醉,插管后經右頸靜脈以相同方式給予等量NS。
5組分別于栓塞前0 h抽取靜脈血2 mL,對照組設為A組,行頸靜脈穿刺后,注射NS 2 mL,另外造模成功后,隨機分為B、C、D、E 4組,B組作為模型對照,經頸內靜脈注入行頸靜脈穿刺后,注射NS 2 mL;C組為低劑量組,給予外源性重組瘦素,劑量為20 μg/kg;D組為中等劑量組,給予外源性瘦素,劑量為50 μg/kg;E組為高等劑量組,給予外源性瘦素,劑量為100 μg/kg,之后于4 h各組分別取靜脈血2 mL,用4℃低溫離心機以3 000 r/min離心(離心10 min),收集上清液。各種因子檢測采用ELISA測定法檢測,具體按說明書操作。
腫瘤壞死因子-a(TNF-α),白細胞介素-8(IL-8),檢測均按照ELISA試劑盒說明書檢測。
采用SPSS 10.0統計軟件行單因素方差分析,有顯著差異后, 兩兩比較采用Q檢驗,組間數據比較采用t檢驗。實驗數據用“±s”表示。
各實驗組血清炎性細胞因子TNF-α,IL-8的變化,模型對照組在栓塞后4 h明顯升高;低劑量瘦素干預組TNF-α、IL-8 亦有下降;中劑量瘦素干預組,TNF-α,IL-8明顯下降;高劑量瘦素組,TNF-α,IL-8與模型對照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結果見表1。
表1 各組實驗血清炎性細胞因子TNF-α、IL-8的結果(±s,n=6)

表1 各組實驗血清炎性細胞因子TNF-α、IL-8的結果(±s,n=6)
組別 IL-8 TNF-α 0 h 4 h 0 h 4 h NS對照組 0.28±0.80 2.79 ±0.11* 1.29 ±0.41 3.52 ±0.42模型對照組 0.29±0.10 12.32±0.13* 1.28 ±0.42 21.29±0.36*低劑量瘦素組 0.29±0.11 9.32±0.11* 1.29 ±0.49 17.21±0.34*中劑量瘦素組 0.27±0.12 4.32±0.12* 1.28 ±0.43 7.29±0.26*高劑量瘦素組 0.28±0.11 13.32±0.13* 1.27 ±0.49 23.21±0.21*
模型組(NS組)病理檢查顯示:肺葉膨脹不全和肺不張,同時可見血栓及散在出血灶。顯微鏡下可見血栓, 血栓表面不光滑、著色深淺不一,管壁變薄,肺泡壁和間質增厚,血管內可見大量白細胞侵潤和炎性滲出;瘦素干預組,肺內炎性細胞侵潤明顯減輕。
瘦素由體內白色脂肪分泌,它廣泛存在人體的組織中,有著多種生理作用[4]。隨著對瘦素認識的深入,發現它在組織損傷發生、發展過程中與一些炎癥因子密切相關[5]。由本實驗可見,NS模型組,TNF-α、IL-8,4 h明顯升高,與正常對照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經中等劑量瘦素預處理后,炎性因子4 h監測指標明顯下降,與NS模型組比較明顯下降,差異有顯著統計學意義(P<0.05)。從病理可見,經中等劑量的瘦素干預后的肺組織炎性反應明顯減輕,我們認為可能外源性瘦素通過降低中性粒細胞的聚集與浸潤,減輕脂質過氧化和自由基損傷,從而達到對肺組織的保護作用,具體機制有待于進一步研究。
[1]程顯聲.進一步提高肺動脈栓塞診斷與處理水平[J].中華結核和呼吸雜志,2000,23(9):517-518.
[2]谷國強,崔 煒.急性肺栓塞患者危險分層的生物學指標[J].國際心血管病雜志,2006,33(2):110-113.
[3]BellmeyerA,Martino JM,ChandelNS,et al.Leptin resistance protects mice from hyperoxia induced acute lung injury[J].Am J Res Crit CareMed,2007,175(6):587-594.
[4]徐彤彤,陳蒙華.心肌缺血再灌注損傷的瘦素機制研究進展[J].中國急救醫學,2010,30(6):548-551.
[5]張蓓蓓,張紅菊,遲鴻冰.單純性舒張功能障礙高血壓患者發生肺動脈高壓的相關因素分析[J].中國醫藥,2012,7(10):1201-1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