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長寧,崔艷鳳,陳立波,李 靜
(深圳市第六人民醫院內分泌科,廣東 深圳 518052)
2型糖尿?。―M)是冠心?。–HD)的獨立危險因子,糖尿病患者較非糖尿病患者發生CHD的危險性增加2~4倍,發生心肌梗死的危險增加10倍[1]。為探討糖尿病合并CHD的臨床特征及冠脈病變特點,本文回顧性分析了305例住院患者資料,現報道如下。
選取我院2009年1月至2011年10月間行選擇性冠狀動脈造影(CAG)確診為CHD的住院患者共305例,將148例合并2型糖尿病者列為糖尿病組(DM組),其中男97例,女51例,年齡36~90歲,平均年齡(61.46±11.33)歲;另將單純冠心病未合并糖尿病者157例列為非糖尿病組(NDM組),其中男103例、女54例,年齡37~85歲,平均年齡(60.94±11.66)歲。
1.2.1 所有患者均詳細詢問病史,記錄性別、年齡、血壓,空腹8 h后于次日早晨抽取靜脈血送檢,測定空腹血漿葡萄糖(FPG)、血漿總膽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HDL)、低密度脂蛋白(LDL)、血尿酸(UA)等。
1.2.2 冠狀動脈造影 全部患者于入院1周內行CAG,由我院有經驗的心血管專業醫師操作,應用Phillips雙向球管心血管攝影機,采用Judkins法依次行左和右CAG,常規多角度、多體位投照。結果由2位經驗豐富的心血管科醫師進行評定,符合性較好。
1.2.3 判斷標準 DM診斷按1999年WHO診斷標準。高血壓指血壓≥140/90 mmHg或既往已明確診斷現正在服用降壓藥。主要冠狀動脈血管分為左主干(LM)、左冠狀動脈前降支(LAD)和回旋支(LCX)、右冠狀動脈(RCA)。CAG示LM≥30%,或其他3支至少有1支冠脈狹窄≥50%診斷冠心病。血管狹窄≥25%視為輕度狹窄;≥50%為中度狹窄;≥75%為重度狹窄。據動脈受累支數,可診為單支、雙支和3支病變,其中左主干受累定義為雙支病變,雙支以上病變即為多支病變。單支血管中≥20 mm 段病變及多處彌漫性狹窄者定義為彌漫性病變。
應用SPSS 13.0 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計數資料以“%”表示,計量資料以(±s)表示,比較采用t檢驗和x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兩組患者在年齡、性別、吸煙及冠心病家族史等方面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DM組高血壓患病率增高,典型胸痛發生率較對照組明顯減少,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果見表1。
兩組TC、HDL、UA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FPG、TG、LDL水平DM組均高于NDM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果見表2。
DM組多支血管病變、彌漫性病變及重度血管狹窄的發生率明顯高于NDM組,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而單支病變發生率明顯低于NDM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雙支血管病變兩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結果見表3。

表1 兩組患者臨床資料比較 [n(%)]
表2 兩組患者生化指標比較(±s)

表2 兩組患者生化指標比較(±s)
組別 FPG TC TG HDL LDL UA DM組NDM組P值9.81±4.70157 5.05±0.78<0.05 5.05±1.35 4.80±1.17>0.05 2.13±1.70 1.75±1.23<0.05 1.06±0.30 1.12±0.27>0.05 3.07±0.99 2.82±0.95<0.05 383.34±3.75 376.77±1.0>0.05

表3 兩組患者冠狀動脈造影結果比較 [例,(%)]
近年2型糖尿病的患病率迅猛增加,據2007年全國流調顯示我國糖尿病患病率已達9.7%,糖尿病慢性并發癥嚴重危害人類健康及生活質量,冠心病是糖尿病大血管并發癥之一,也是導致其死亡的常見原因。循證研究已證實高TG、LDL及低HDL為冠心病獨立危險因素。本研究兩組間血TC及HDL水平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但血TG及LDL顯著高于對照組,提示TG、LDL的增高對2型DM并發冠心病有著重要的意義。
本研究顯示,DM組多支病變及彌漫性病變明顯多于非糖尿病組,并且血管重度狹窄發生率較非糖尿病組顯著增多。顯示DM患者動脈粥樣硬化病變分布更加彌漫、廣泛,冠狀動脈受累支數更多、更加嚴重,這與近年國內外報道[2-3]一致。
綜上所述,及早在DM患者中進行CHD篩查,在降糖的同時關注血壓、血脂等多重危險因素的控制,對冠心病的防治具有積極的意義。
[1]王吉耀.內科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1:969.
[2]Gold Peng RB.Risk factors modif i cation for cardiacdisease:cardiovascular disease in diabetic patient s[J].Med Clin Noah Am,2000,84(1):81-94.
[3]陳灝珠.心血管內科手冊[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7: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