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鵬波
廣州工程技術職業學院,廣東廣州 510725
本校學生宿舍全自動供水系統是機電儀等設備的高效集成。由于使用年限比較長,后來經常間歇性供水故障。如何有效排除這一故障,筆者對系統現場進行全面檢查、分析,準確判斷了故障的部位,并按TRIZ理論中物―場分析原理,對系統進行了優化改造,徹底解決了間歇性供水問題。
TRIZ理論是研究解決發明問題的系統化方法學。是Teoriya Resheniya Izobreatatelskikh Zadatch的縮寫,意思為“發明問題解決理論”。TRIZ理論認為:任何技術(人工)系統都是按客觀規律進化的,系統進化客觀規律可以被人們發現、認知和利用。TRIZ理論由進化法則、最終理想解、40個發明原理、39個工程參數和矛盾矩陣、物理矛盾的分離原理、物-場分析模型、76個標準解、發明問題解決算法和知識效應庫等九個部分。
物-場模型分析是最簡單和最受歡迎的TRIZ工具之一,該理論認為實現一個完整功能有三個基本元件。兩個物質和一個場是最小的具有工作能力的可控技術系統模型。TRIZ理論中的物-場模型如圖1。S1和S2為產生相互作用的兩個物質,F是物質之間的效應(即場)。

圖1 物-一場基本模型
在TRIZ理論中,常見的物-場模型有四種:“效完整模型”,三個元素都存在,且都有效,系統功能是有效、正常的;“不完整模型”,三個元素不全,可能缺少物質或者是缺少場,系統不能達到預期效果的;“效應不足的完整模型”,系統雖然三個元素齊全,但沒能實現希望的效應或效應實現得不足夠;“有害效應的完整模型”,有三元素,但產生的效應與所希望的效應相反或是有害效應。
物-場分析解題模式主要是借助物--場分析和標準解,從技術系統的結構角度出發,最終為待解問題找到最終解決方案。物場分析應用過程如圖2所示。

圖2 物-一場分析的解題模式
對技術系統進行改進主要根據問題情形,描述相關元素間的作用、確定作用的程度,構建問題物-場模型,根據不同情況,從76個標準解中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案。
在分析物-場模型時,如果有不同的解法,一般進行比較以獲得最佳解法。獲得最佳解法后,建立解決方案的物-場模型,綜合考慮不同限制條件下的實現方式,選擇最終理想解,制訂最終解決方案。
本供水系統如圖3所示,系統由控制系統、變頻離心泵組、壓力傳感器、進水閥、儲水罐、安全閥、出水管單向閥等組成。
該系統工作過程是:當儲水管中的壓力達到0.2MPa時,泵組中的泵組自動啟動,為小區供水;當儲水罐的壓小小于0.2MPa時,泵組自動停止運轉,小區將沒有自來水供應;當小區用小量減少時,系統通過變頻系統控制離心泵轉速,維持輸出正常水壓和水量。

圖3 宿舍小區供水系統流程圖
系統經常出現間歇性供水現象,技術人員進行了“匯診”,從泵組故障、控制系統故障、安全閥泄漏、市政自來水系統等方面進行了分析。筆者認為,該系統故障發生在進口閥至儲水罐內進口管出水處之間,制訂了對該段進行拆卸檢查的故障排除方案。拆卸該段零構件時,發現在進口管出口處安裝了一組浮球閥,長期使用造成浮球破損、淤泥沉積造成閥門開度不足,直接影響進水速度,引發故障。
分析1:根據浮球閥的工作原理,確定相關元素為:S1-水;S2-球閥芯;F-閥芯開啟力。分析三元素之間的關系,建立物-場模型如圖4。

圖4 浮球閥物-場模型
分析2:根據供水系統的工作原理,確定相關元素為:S1-水;S2-浮球閥;F-水流動力。分析三元素之間的關系,建立物-場模型如圖5

圖5 浮球閥物-場模型
解法一:對應“分析一”所建立的圖4物-場模型。該系統屬于物-場模型中“效應不足的完整模型”,標準解法可用解法4、解法5和解法6。根據實際情況,修復浮球,浮球為物場3,產生浮力F 2,共同作用于閥芯,提高閥門的開度,其物-場模型如圖6。
解法二:對應“分析二”所建立的圖5物-場模型。該系統屬于有害效應的完整物-場,通過分析,標準解法可用簡化改進系統之解法67、解法9。根據實際情況,采用管道直接替代浮球閥的解法來簡化系統,其物-場模型如圖7,S 3為新物質進口管管口。

圖6 增加1個物質,產生另1個場的物-場模型

圖7 簡化浮球閥后物-場模型
綜合分析兩個主要方案,如果修復浮球,系統短時間內將能正常使用,但由于儲水罐壓力變化頻繁,浮球很容易損壞,解法一將又失效。使用解法二使系統得到簡化,徹底消除進水速度慢的問題,解決該系統由于供水不足而引起的間歇性供水故障,最終確定采用解法二。
實施本優化方案后,學校宿舍小區供水系統故障得到解決。在技術問題上,利用物-場模型分析原理,將需要解決的問題轉化為物-場模型,通過分析其所屬類型,按照TRIZ解題步驟,可以有效解決復雜的問題。
[1]顏惠庚,李耀中.技術創新方法入門——TRIZ基礎[M].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2011.
[2]趙新軍.技術創新理論(TRIZ)及應用[M].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2004.
[3]楊清亮.發明是這樣誕生的[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