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姜伯靜
幾乎在一眨眼之間,快遞與我們密不可分了,并且成了一個巨大的產業。有數據顯示,“國內快遞行業每年正以50%的速度快速增長”。但是,麻煩也隨之而來。一個快件突然之間成了定時的炸彈,這本是一些電影中才會出現的鏡頭,但今天卻極有可能成為現實。
在微博實名制逐漸走入尋常百姓生活之后,快遞實名制已經成為我們下一個期盼的對象。但是,面對不容樂觀的現狀,我們對快遞實名制的期望值似乎不應該過于樂觀。畢竟,在信用卡等還遠未普及的情況下,與快遞實名制相比,“開箱驗視”制度更為穩妥。但是,“開箱驗視”新規究竟能走多遠呢?
2012年3月1日是北京市快遞行業執行“開箱驗視”新規的第一天。按照新的規定,對粉末、液體以及不能直接辨識的機電裝置等要重點查驗,確保將各類易燃燒性、易爆炸性、易腐蝕性等禁寄物品堵截在寄遞渠道之外。驗視完畢后,由收寄人員加蓋驗視章,明確驗視責任。

在新規實行首日有調查顯示,快遞公司在收寄時相比以前更加仔細,但也使整個收件過程的進度受到很大影響。專家表示,消費者應對禁運品種加以了解,以加速收件過程,企業也應加強社會責任和法律責任,可以鼓勵有條件的企業購買安檢機。針對網友提出的物品安全和隱私問題,快遞員在收件時除了熟練地開箱和封裝外,并未過多在意物品內容。
很顯然,旨在為快遞實名制探路和緩解快遞實名制不足的“開箱驗視”新規并不能為業界和用戶真正接受,至少它的探索之路還很長,需要解決的問題還很多。
毋庸諱言,目前“開箱驗視”的規定對快遞公司成本增加的壓力太大。有數據顯示,“驗視新政對快遞企業直接的影響就是成本上升。上海一家大型快遞企業的高級市場經理算了一筆賬:施行百分百的驗視制度后,由于當面檢查驗收所耗費的時間變長,因此快遞員的派件效率就下降了。原來他們的業務員每天可以攬送50單快遞,現在每天起碼要少收10單,這樣每個員工每個月就要減少300單的量,如果不增加人手,那么企業每月要減少幾百萬單生意。但如果新招人,就意味著企業要多掏一份底薪,還要多交一份社保,這又是一塊固定成本支出。而原有的快遞員收入也會下降,因為派件數量降低后,他們的提成變少了。”
由此我們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即“開箱驗視”將給快遞公司至少造成20%以上(通過“每天可以攬送50單快遞,現在每天起碼要少收10單”可以得出)的成本壓力。這樣的影響還是在成熟的現代化大型快遞公司,對那些家庭作坊式的小型快遞公司,影響會更大。假如不能通過技術性的手段解決這個成本壓力問題的話,那么“開箱驗視”新規極有可能受到快遞公司的抵制。
在“開箱驗視”的執行力度上,相關部門的法規可謂嚴厲,2月28日,國家郵政局下發《關于進一步加強快遞企業收寄驗視工作的通知》,“要求各省(區、市)郵政管理局要依法履行監督管理職責,進一步加大監督檢查工作力度。特別是在近期要組織一次全面檢查,重點檢查快遞企業安全管理責任制落實情況和收寄驗視制度落實情況。對收寄驗視制度落實不到位的企業,必須依法嚴肅處理,情節嚴重的,責令停業整頓,直至依法吊銷快遞經營許可證。”
客觀地說,對于傳統的郵局來講,“開箱驗視”并不是一個新概念,在郵局,打開所要郵寄的物品進行檢驗早就是在一些重要時間段甚至在平常必須要完成的一個步驟。用這個新規來約束傳統的郵政部門,筆者認為實施新規的目標范圍設定有偏差。真正需要規范的是那些近年來方興未艾的新興商業快遞企業,讓它們形成一種安全習慣和安全意識才是最重要的。問題是所有的法規對他們的約束究竟有多強呢?
此外,絕大多數用戶對“開箱驗視”可能并不買賬,他們或許會認為這多此一舉的政策會延誤自己的時間。更多的時候,自己精心制作的包裹樣式被無情的撕破會讓自己的內心很難接受,尤其是情侶、姐妹或者關系親近的人之間郵寄的快遞。這種用戶心理上的因素干擾如何解決也需要我們深入思考。
假如“開箱驗視”成為一種常規,那么這項制度對快遞員工的職業素養要求會提高很多。快遞員工將由原來的“跑跑送送”、“老少咸宜”轉變為高技術工種。要知道,在極短的時間內進行拆、驗、包、送這一流程并非一件簡單的事情。但是,我們今天的快遞員工整體職業素質能適應這一高強度的工作嗎?

某網站2011年的一項調查很形象地揭示了如今一些快遞公司員工職業素質的現狀:“現在的快遞服務公司準入門檻比較低,成本少,利潤豐厚,往往一張桌子、一部電話、幾個雇員就能成立一家快遞公司。而這些公司的工作人員沒有進行專業培訓,沒有相應的服務保障,公司地址可能一年變三四次,人員一年更換好幾次,所以對服務的賠償、服務的實現都沒有保障。甚至一些小公司為了生存,往往采用低價競爭的手段來招攬生意,經常以非常規的手段降低成本。以前由于快遞業務員沒有相關行業資格證書,招人很難有硬指標,快遞公司招人大多還是看重業務員的人品和身體狀況,對學歷或資質并不做太高要求。”
所以,快遞員工職業素質乃至從業資格證等問題必須解決,否則“開箱”不如不開,“驗視”不如不“驗”。
其實,能解決前面三項問題的方法之一就是對郵件進行安全檢測的硬件技術的升級。
在硬件檢測這方面,國外的經驗是值得我們學習的。據了解,與國內快遞企業以陸路運輸為主不同,幾大跨國快遞公司多采用航空運輸。為了適應航空運輸規定,幾大快遞公司都在中轉分撥中心配備了足夠數量的X光機。但是,我們國內的快遞公司是否能夠為郵件安全提供足夠的硬件支持呢?這顯然是個很難解決的問題。因為企業的入門門檻太低,很多企業是無法做到這一點的。
完善、科學的快遞業服務標準,應該是由“開箱驗視”、實名制等多種元素綜合組成的。但由于上述四個原因,目前“開箱驗視”新規前途未卜,究竟“開箱驗視”新規究竟能走多遠,讓我們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