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價值觀不能否定“錢”字
近來,有位名家說到這樣一個觀點:“所謂民族的價值觀一定不能有‘錢’這個字。”這個看法不對。我們的價值觀中,能否有“錢”字?剛改革開放時,就有爭論。深圳成為特區后,曾提出一個口號“時間就是金錢”,有些人就橫加反對,認為這是“拜金主義”,是“一切向錢看”。
30多年過去了,如今中國面臨進一步深化改革時,又出現類似的問題和爭論,說明這個問題并未解決。其實,這種爭論不是現在才有,早在“五四”運動時代就有了。1923年12月26日,魯迅應邀到北京女子高等師范學校演講,題目為“娜拉走后怎樣?”(《魯迅全集》)魯迅明確指出:“錢這個字很難聽,或者要被高尚的君子們所非笑,但我總覺得人們的議論是不但昨天和今天,即使飯前和飯后,也往往有些差別。凡承認飯需錢買,而以說錢為卑鄙者,倘能按一按他的胃,那里面怕總還有魚肉沒有消化完,須得餓他一天之后,再來聽他發議論。”魯迅先生89年前的這段話,是何等精彩、深刻、切中要害。我國有些知識分子,自己有錢不愁生計了,就鄙視“錢”字以標榜清高。其實錢就是經濟的標志,民生的代表,財富的度量。我們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努力創造財富,就是要“放手讓一切勞動、知識、技術、管理和資本的活力競相迸發,讓一切創造社會財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以造福于人民”。如果價值觀中不能有“錢”字,這種價值觀還有什么現實意義呢?即使古代的孔老夫子,雖然主張“有教無類”,但對其學生也要收一定肉干作為學費,而肉干是需花錢買的。
筆者參加全國“兩會”已有15年歷史。會議期間,過去要繳伙食費與糧票,后來不收糧票了,收點錢也是象征性的,再后來干脆不收錢了。而伙食標準卻不斷與時俱進,“魚肉”自不在話下。我們不能因擺脫了“飯需錢買”的規定,而不去按一下“還有魚肉沒有消化完”的胃,就“說錢為卑鄙”。斥錢為卑鄙,要把“錢”字從價值觀中清除掉,必然是有錢的人,至少是不為錢發愁的人。但廣大人民群眾呢?柴米油鹽,住房、醫藥、教育、交通,哪樣能離開錢?家如此,國亦如此。目前雖剛入小康,但仍不富裕,甚至還有近億人口未達到國際的脫貧標準。當下切不可輕易否定“錢”字,若把“錢”字從價值觀中清除出去,這個價值觀,也就無任何價值可言了。
(文/朱相遠據《北京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