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小勇,楊 榮,李 彬
(1.國家無線電頻譜管理研究所,陜西西安 710061;2.西安交通大學智能網絡與網絡安全教育部重點實驗室,陜西西安 710049)
在無線傳感器網絡中,傳感器節點定位是無線傳感器網絡應用的重要條件。定位方式種類繁多,但總體分2大類:一種是基于非測距的(Rangefree),例如質心法[1]、DV-Hop 算法[2]、APIT 算法[3];一種是基于測距的(Range-based),例如 RSSI[4]、AOA[5]、OA[6]、DOA[7]等定位算法。Rangefree方法利用傳感器節點之間信息交互獲得位置信息,設備簡單,但定位精度較差;Range-based方法利用無線電測距,例如利用無線電相位信息或無線電信號強度(RSSI)隨距離衰減的特性。利用無線電信號強度隨距離衰減特性的定位算法,設備簡單但精度較差;利用相位算法精確度較好,但造價較高且設備復雜,能耗高。
在實際應用中,通過飛機或炮彈等設備將無線傳感器節點撒布到人難以到達的地方(如無人區)是一種重要的布置傳感器節點的方式,它要求傳感器節點不但成本低、體積小、能耗低,還需具有數量大、分布區域廣的特點。這里提出的定位方法利用了飛機輔助手段,對大量未知節點進行分布式定位,正是針對以上應用場景的特點提出的。
本文提出的射頻干涉與測量多普勒頻偏相結合的節點定位方法,利用一個固定錨節點和一個移動錨節點(如飛機)形成射頻干涉場,移動錨節點水平勻速移動產生多普勒效應。2個發射節點發射的射頻信號頻率十分接近,接收節點收到的疊加信號具有低頻包絡;同時由于多普勒效應[8]的存在,低頻包絡信號的頻率會隨著移動錨節點的移動發生變化。各節點可通過測量自身低頻RSSI(接收信號場強指示)信號的瞬時頻率的變化規律獲得未知節點與飛行路徑相對位置信息。移動錨節點交叉運動,融合多個相對位置信息,未知節點就可以獲得自己的絕對位置信息。
首先介紹定位系統的網絡結構,該定位系統由一個固定錨節點、一個移動錨節點及大量未知節點組成。固定錨節點與移動錨節點發射頻率相近的單頻信號,信號強度足以覆蓋全網。移動錨節點配備有GPS設備,并實時廣播自己的GPS信息。移動錨節點(如直升飛機或無人駕駛機)在定位區域內做低空交叉直線飛行,網絡結構如圖1所示。圖1中A為移動錨節點,B為固定錨節點,m為待定位的無線傳感器節點。AA'、A'A″是移動錨節點的2條飛行路線,箭頭指向的是運動的方向。p、q分別是飛行路線上過點m作的垂線的垂足,移動錨節點運動距離足夠長。

圖1 定位系統的網絡結構示意圖
這里采用的定位方式是二維定位,以下部分都是將飛行路徑與未知節點映射到二維平面分析的。未知節點接收射頻干涉信號,由于移動錨節點移動,未知節點處測得的射頻干涉信號的頻率中含有多普勒頻移,分析頻率的變化從而實現定位是本算法的核心內容。
移動錨節點A和靜止錨節點B分別發射頻率相近(如相差1 kHz左右)的單頻信號 cos(2πfAt+φA)和cos(2πfBt+φB)。假設在LOS環境中的某個時刻,未知節點m與A、B的初始距離分別為dAm和dBm,如圖1所示。節點m接收的射頻干涉信號可以表示為:

對射頻干涉信號進行下變頻得到的基帶復信號為:

式中,fn為進行下變頻時節點的本振頻率。
所以,節點m得到的接收場強指示(RSSI)信號可以表示為:

由式(13)可知RSSI信號的頻率為‖fA-fB‖,fA、fB十分接近(如相差1 kHz),節點利用自身的簡單設備就可以實現低頻干涉信號頻率的測量。該方法的優點是很多芯片都具有RSSI的輸出,采用低速的AD即可解決RSSI信號的采集問題,不需要使用額外的收發設備。
在圖1所示的網絡中,移動錨節點在定位區域上空勻速直線飛行時產生多普勒效應,未知節點收到的RSSI信號的頻率會隨著移動錨節點的移動發生變化,節點通過測量實時地獲得RSSI信號的頻率。需要注意的是,圖1所示的二維平面是以未知節點和飛行路徑確定的二維平面,故垂點位置信息為經緯度信息,在定位時要求移動錨節點飛行的距離足夠長。
根據多普勒頻移公式,未知節點獲得的RSSI信號的頻率為:

fA與fB分別是移動錨節點和固定錨節點發射的射頻信號頻率,ΔfA與ΔfB是由本地晶體振蕩器引起的頻偏。移動錨節點的飛行速度設為v,如圖1所示θ為連線 Am 與飛行路線的夾角。(xn,yn)、(xp,yp)、(xm,ym)分別為 A、p、m 所處位置坐標。式(4)中fm(θ)對θ求導可得:

由式(5)可知,RSSI信號的頻率變化時斜率絕對值最大點對應的θ為90度,即對應的點xn=xp,yn=yp。為了得到斜率絕對值最大點,對移動錨節點的移動路徑進行等間距采樣,根據式(6)對采樣點的頻率做差分得到的曲線如圖2所示。


圖2 對采樣點的頻率進行差分
圖2的曲線在垂足處有個陡然的上升,峰值點為垂足位置。由于移動錨節點實時廣播自己的GPS信息,未知節點可獲知這個垂足GPS信息,從而為下一步定位算法提供輔助信息。對fn(θ)做差分,在找到頻率變化最大點的坐標的同時,可以有效地消除頻偏帶來的誤差,從而避免了復雜的頻偏估計算法,使整個定位算法簡單實用。
該文的定位算法是通過獲得圖2曲線中最高點來計算未知節點相對位置信息的,因此可以對圖2的曲線作平滑處理,使得最高點的判斷更為準確。
由于未知節點實時接收移動錨節點的GPS廣播信息,故可以得到移動路徑與未知節點的垂線的垂足(圖1中的p、q)處的GPS信息和移動節點移動的方向。移動錨節點按圖1所示的路線移動。垂足p和q的GPS信息可由第3部分介紹的方法得到,過點p和q作移動路徑的垂線,2個垂線的交點即為未知節點的位置。設未知節點坐標(x,y),p點坐標 (px,py),q 點坐標 (qx,qy),m1、m2分別是 2條飛行路徑的斜率,可得式(7),求解式(7)就可以得到節點的位置。


該方法利用干涉測頻,節點僅需測量低頻干涉信號,這降低了設備硬件的復雜度;通過對接收頻率的差分,可以簡單有效地消除頻偏的影響;而利用多次飛行定位,定位的準確度得以提高。在整個定位過程中,未知節點只是遠距離接收錨節點大功率廣播的信號而無需發送,能耗較低,適合于大規模網絡中進行定位。
在仿真中,假設16個未知節點散布在1 km的二維平面范圍之內,移動錨節點為直升機或者無人駕駛機,移動錨節點實時廣播GPS信息并做低空飛行,飛行高度為170 m,發射的射頻信號頻率6 GHz,移動速度為60 m/s,固定錨節點發射頻率比移動錨節點高200 Hz,未知節點頻率瞬時估計誤差為隨機誤差,方差為2。算法中作差分計算的間隔是1 m,并且為了計算方便,設定移動錨節點在待定位區域上空做東西方向飛行和南北方向飛行;交叉飛行完成后,就可對未知節點做出定位。為了提高定位精度,可在定位區域上空作多次交叉飛行,仿真中假設東西飛行12次,南北飛行12次,每次東西飛行路徑相隔70 m,南北亦同。圖3(a)為定位的結果,圓圈為待定位節點的真實位置,小十字為估計位置。可以看出多次定位的結果均分布在真實值周圍,將上述過程重復50次,即取12*16*50次統計,得出誤差如圖3(b),結果表明誤差范圍在4 m以內,平均誤差為2 m,考慮到自身作差分的量化誤差是1 m,認為平均誤差為3 m。

圖3 仿真實驗的定位結果和誤差統計
飛行路徑與未知節點之間的距離為定值時,錨節點的移動速度與定位誤差的關系如圖4所示,其中設定未知節點頻率估計方差為2;飛行路徑與未知節點之間的距離為定值時,未知節點頻率估計方差與定位誤差的關系如圖5所示。

圖4 移動錨節點的移動速度與定位誤差的關系

圖5 未知節點頻率估計方差與定位誤差的關系
在搜索圖2中的峰值時,可以分別采用平滑和非平滑的方法,得到的結果如圖6所示,前者比后者可提高1 m左右的精度。圖2的峰值和飛行路徑與未知節點間距離d的關系如圖7所示(注:設定移動錨節點移動速度60 m/s(即直升機的飛行速度),移動錨節點發射的射頻信號頻率6 GHz)。由于采用了RIPS射頻干涉的方法,檢測到的RSSI信號頻率很低(如設定為2 kHz左右),未知節點采用不是很昂貴的設備就可以檢測出圖2頻率的變化值。但是如圖7的仿真結果所示當d變大時,差分的峰值將會變小。當干擾較大時,距離d越遠,峰值的易于檢測性就越弱。因此,針對遠距離、大范圍節點進行定位時,可采取多次網格式飛行,未知節點檢測每次飛行時獲得的圖2的峰值,當峰值低于一定門限值時,舍棄對此數據的處理。而只采用距離d較小時獲得的頻率差分信息作為定位需要的相關信息,這樣可以提取誤差小的相關信息,排除誤差大的相關信息,進而提高定位的準確度。

圖6 采用平滑和非平滑的方法時定位誤差的對比

圖7 峰值和飛行路徑與未知節點間距離的關系
本文提出了一種射頻干涉與測量多普勒頻偏相結合的節點定位方法,該定位方法僅需利用節點的常規無線通信設備,測量信號可由射頻芯片的RSSI硬件電路提供,不需要額外的輔助測量裝備。文中的定位方法利用RSSI信號的頻率變化進行定位,克服了以往常用的利用RSSI信號強度進行定位的方法定位精度較差的缺點。在定位過程中,節點進行位置估計不需要相鄰節點輔助或集中數據處理,每個節點即可單獨計算出各自的位置;同時,巧妙地利用了差分方法來消除頻偏,避免復雜的估計頻偏算法,算法更簡單,更加適合大規模和遠距離定位。因此,所提出的方法是一種適用于無線傳感器網絡的分布式定位方法。
[1]BULUSU N,HEIDEMANN J,ESTRIN D.GPS-less Lowcost Outdoor Localization for Very Small Devices [J].IEEE Personal Communications,2000,7(5):28-34.
[2]NICULESCU D,NATH B.Ad hoc Positioning System[C]∥Conference Record of IEEE Global Telecommunications Conference,San Antonio,GLOBECOM,2001,5:58-62.
[3]HE Tian,HUANG Cheng-du,BLUM B M,et al.Rangefree Localization Schemes in Large Scale Sensor Networks[C]∥Proceedings of the 9th Annual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obile Computing and Networking,MOBICOM,2003:102-106.
[4]BAHL P,PADMANABHAN VN.An in-building RF-based User Location and Tracking System[C]∥Proc.of the IEEE INFOCOM,2000,2:88.
[5]HARTER A,HOPPER A,STEGGLES P,et al.The Anatomy of a Context Aware Application[C]∥Proc.of the 5th Annual ACM/IEEE Int'l Conf,2002,1:212-217.
[6]URRUELA A,PAGES-ZAMORA A,RIBA J.Divide-and-Conquer Based Closed-form Position Estimation for AOA and TDOA Measurements[C]∥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coustics,Speech and Signal Processing,2006,IV:72-77.
[7]GIROD L,ESTRIN D.Robust Range Estimation Using Acoustic and Multimodalsensing[C]∥ IEEE Robotics and Automation Society,2001:117-124.
[8]張渭樂,殷勤業,韓瑋,等.基于Doppler效應的無線傳感器網絡射頻干涉定位方法[J].中國科學F輯:信息科學,2009,39(8):909-917.
[9]MAROTI M,KUSY B,BALOGH G,et al.Radio Interferometric Geolocation[C]∥The 3r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mbedded Networked Sensor Systems,San Diego,USA,2005: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