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波,周世德,張亞利,周善興
(中國石油長慶采油一廠測試實驗大隊,陜西 延安 716000)
抽油機系統由地面和井下兩大部分組成,地面部分主要包括電動機、皮帶與減速箱以及四連桿機構;井下部分主要包括抽油桿柱、深井泵以及油套管柱。抽油機系統總效率受各部件效率的影響,對通過測試所得到的數據進行有針對性的分析,旨在提高抽油機井系統效率。
(1)電機運行效率
①電機輸入功率(系統輸入功率)
電機平均輸入功率測試采用電度表—秒表法進行測取。抽油機運轉時,測取電度表所轉圈數和所用時間,則電機平均輸入功率為:

式中:P1——電機輸入功率,kW;
np——電度表所轉圈數,無因次;
K1——電流互感器變比,無因次;
Np——電度表常數,r/kW;
tp——轉np圈所用時間,s。
②電機輸出功率
在電機輸出軸處貼電阻應變片,將電機軸應變曲線記錄下來,并由轉速儀測試電機實際運行轉速,則電機平均輸出扭矩和功率為:

式中:M電——電機平均輸出扭矩,N·m;
E——電機軸彈性模量,N/m2;
μ——電機軸泊松比,無因次;
D——電機軸直徑,m;
ε實——實際平均應變值;
P2——電機功率,kW;
n電——實測電機軸轉速,r/min。
知道電機輸入輸出功率,即可得到電機的運行效率η1=P2/P1。
(2)皮帶及減速箱效率
電機輸出功率P2即是皮帶及減速箱的輸入功率P3,其輸出功率P3與P2測試技術相同,皮帶及減速箱效率η2=P3/P2。
(3)四連桿機構效率
在懸繩器處安裝動力示功儀,測取動力示功圖,則光桿功率為:

式中:A——示功圖面積,mm2;
Sd——減程比,m/mm;
fd——力比,N/mm;
n——光桿沖次,1/min。
由光桿功率就可計算四連桿機構效率η3=P4/P3。
(4)井下效率
井下部分的能量損失主要發生在盤根盒、抽油桿、抽油泵和管柱上,因此井下效率為:

式中:η1——盤根盒效率;
η2——抽油桿效率;
η3——抽油泵效率;
η4——管柱效率。
抽油機井地面效率受多種因素的影響,如抽油設備、抽汲參數、油井生產狀況以及管理水平等。因此,提高抽油機井地面效率可以通過改善上述條件來實現。
抽油機輸入能量在轉換和傳遞過程中會發生損失。根據地面驅動設備組成情況,可將其功率損失分為以下四個部分。
(1)電機部分損失
包括熱損失和機械損失,用△P1表示。
(2)皮帶部分損失
主要是傳動過程中的摩擦損失,用△P2表示。
(3)齒輪減速器部分損失
主要是傳動過程中的摩擦損失,用△P3表示。
(4)四連桿機構部分損失
主要是軸承的摩擦損失和鋼絲繩變形損失,用△P4表示。
因此,抽油機井地面驅動設備的全部能量損失為:

抽油機井地面效率為:

式中:P1m——電機輸入功率。
可見,地面設備能量損失越大,地面效率越低;反之,地面效率越高。因此,提高地面效率可以通過提高抽油機各部件的效率來實現。
根據機采系統的工作特點,可將抽油機系統效率分為兩部分:即地面效率和井下效率(以光桿懸繩器為界),則系統效率η:

P光即為抽油機的光桿功率,是指光桿提升液體和克服井下各種阻力所消耗的功率。P水即抽油系統的有效功率,是指在一定的揚程下,將一定排量的井下液體提升到地面所需要的功率。P入即抽油系統的輸入功率,是指拖動抽油機的電動機的輸入功率。
采油一廠現管轄陜、晉兩省16個縣市境內的27 465km2礦權面積,2010年底共探明地質儲量34 419.41萬t,動用地質儲量34 243.57萬t,動用含油面積584.58km2。管理12個采油單位,18個油藏。現有油井4 737口,開井4 177口。平均單井日產液4.36m3,單井日產油2.00t,含水45.7%,平均泵掛1 225m,平均動液面1 033m,平均抽汲參數φ33mm×1.77m×4.8次/min,平均泵效42%,檢泵周期542天。抽油機以四型、五型、六型為主,占全廠抽油機97%。
根據系統效率基本原理,結合安塞油田系統效率測試、分析及調整情況,影響系統效率的因素主要有油井產液量、生產參數、抽油機平衡度等。
單井系統效率的高低是有桿抽油井運行是否協調的重要標志,單井系統效率越高,則產液的噸油耗電量越少。對于系統效率低的井,產液量低是主要原因,主要是產液量低會導致供液能力不足和抽油泵泵效低,供液能力不足會導致動液面下降、沉沒度減少,嚴重時會因為長時間不出油而燒壞盤根。供液不足一是因為抽汲參數設計不合理,可通過采用小泵徑、低沖次、長沖程、加深泵掛等措施保持長時間穩產;二是自然開采衰竭井,目前措施是采用合理組合參數或間開的方法。
根據所測試油井的系統效率,選取泵徑、沖程、泵掛、抽油機型號相同,沖次基本接近,產液量不同的95口油井進行統計分析,可以看出在相同的抽油設備及相同的工作參數情況下,產液量越高,系統效率越高,但產液量的高低對油井耗電量基本不產生影響(見表1)。

表1 不同產液量系統效率對比表
油井沖次是決定抽油泵效的重要因素,同時沖次增大后,其動載荷、摩擦載荷相對增加,抽油機單位時間內做的功以及輸入功率隨之增加,導致系統效率下降。
選泵徑、沖程、泵掛、抽油機型號相同,產液量基本接近,不同沖次的油井進行統計分析,可以看出在相同的抽油設備及相同的工作參數情況下,沖次越低,系統效率越高,耗電量越小(見表2)。

表2 沖次與系統效率、耗電量的關系
油井沖程對抽油泵效的影響也很大,在相同的產液情況下,沖程越大,泵效越小,系統效率越小,同時沖程增大后,抽油桿在運動中的摩擦耗功增大,導致系統效率下降。
選泵徑、沖次、產液量、抽油機型號相同、泵掛基本接近,不同沖程的油井進行統計分析,可以看出在相同的抽油設備及相同的工作參數情況下,沖程從1.79m上升為2.44m時,系統效率提高了1.24%,日耗電下降14.35kW·h。

表3 沖程與系統效率、耗電量的關系
安塞油田大多使用的是常規型游梁式抽油機,驢頭懸點運動加速度較大,平衡效果較差,造成抽油機載荷波動較大,在一個沖次周期內電機有明顯的正功與負功交替,抽油機在運轉過程中,用于克服慣性載荷的負功明顯增大,系統效率降低。
因此要使抽油機最節能,就是要使電機的變動損耗最小,也就是均方根電流最小。平衡度較差,則均方根電流勢必上升,變動損耗增加,耗電量上升。
通過對作業區的測試資料分析,并對比不同時期油井的系統效率狀況,初步得到以下結論。
第一,部分井系統效率比較低的主要因素為單井產量低,抽油系統工作參數大于地層供液能力。
第二,采用長沖程低沖次有利于提高系統效率。
第三,抽油機匹配合適功率的電動機,可有效提高系統效率,降低能耗。
第四,抽油機平衡也是影響系統效率的重要因素,調整抽油機平衡同樣可以提高抽油機系統效率,節約能耗。
[1]鄔亦炯,劉卓均.有桿抽油設備與技術叢書之《抽油機》分冊[M].石油工業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