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亞琴

這個夏天,天津最熱鬧的地方就要數臺灣名品博覽會了。在那里,我第一次和臺灣商人近距離接觸。
人潮涌動,一個專賣醬油的展臺吸引了我,老板的做派像個文人,說話和氣,文質彬彬。他把醬油倒在一個小碟里,讓我用牙簽嘗一點點——一種久違了的散發著甜味的醬香瞬間將我打動。說明書介紹,這是一個擁有百年歷史的醬制品企業,精選出的黑豆經過180天古法手工釀造。看著照片上那一排排干凈的大醬缸,我決定要買,可是老板說醬油已經賣沒了,只有醬油膏了。醬油膏的味道更加濃烈,我買下了。臨走的時候,我隨口說:“我還是喜歡你們那個小包裝的醬油,可以在很短時間內吃完。”老板說:“那我把開過封的醬油送給你吧。”我問:“多少錢?”他說:“開過封的不可以要錢。”他把兩瓶開封的醬油倒在一個瓶里,緊緊擰上蓋子,又用一個塑料兜裝好系緊,再和那瓶醬油膏一起裝進提兜里,用雙手遞到我手中。那種真誠敬業的買賣人的一系列動作,讓我欣賞、讓我感動。
在帽子展臺,一種非洲的草編帽子讓我動心,它既柔軟又挺括,我選中了一頂紫紅色的寬檐兒帽,交了錢戴上帽子就走。臺灣商人操著濃重的客家口音說:“阿姨請留步,請把帽子給我。”我摘下帽子,他雙手接過去說:“我來告訴您如何存放和保養這種帽子。”于是他給我介紹了帽子被雨淋后如何處理,臟了如何清洗,外出不戴時如何存放等。他一邊說一邊演示,最后把帽子卷起來,輕輕地插進我的提兜。離開展臺,我又把帽子頂在頭上,美得不得了,不是因為帽子,而是想繼續感受并回味相互尊重的快樂。
后來,我又買了些牛軋糖、水果酥、溫灸盒和無煙灸條,才想起該回家了。
過了幾天,我開始體驗無煙溫灸。可是灸條被點燃后放進灸盒里過一會兒就熄滅了,又試了一次依然如此。我打通了說明書上的電話,講明了灸條熄滅的情況。老板在電話那一頭的第一句話是“很抱歉”,他已經離開天津,并給出了兩個解決方案:一是他把另外的溫灸新品寄給我,調換一下;二是讓我把銀行賬號告訴他,他把錢退還給我,錢到賬后再把產品郵過去。我選擇了后者。第二天,由他的一個福建的學生和我通話,第一句話依然是“很抱歉”,然后是核實賬號,并說明產品價格是250元,他將轉給我280元,其中30元是郵資。錢到賬了,快遞公司也把溫灸盒按時發出。我在給他們的短信中說:“溫灸盒及灸條已發出,郵費10元,包裝費16元,余下的4元錢放在溫灸盒里,請查收,謝謝。”他們立即回信,僅兩個字:“感恩。”數日后,又收到短信:“產品已收到,感恩。”
原來做買賣可以不必大吵大鬧,不必面目猙獰,也不必“熱情”得讓人無所適從。
(周繼紅摘自《今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