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二娘
小時候喜歡讀名人傳記,特別勵志不說,還能感悟到即使自己沒有過人之處,未來也有無限可能性——幾乎所有的名人偉人都有一個不堪的童年,有些甚至是輟學的、數學考零分的、有缺陷的。這些人都能成精英,我怎么不能?
長大后結果已然明了,和路人甲乙丙丁一樣,我只是個普通人。仔細想想:牛頓是早產兒,并不代表所有的早產兒都能成為牛頓;羅家倫數學考零分卻當了清華的校長,也不意味著隨便誰考零分都能當清華的校長。
那么,究竟有沒有因果這回事呢?我種下一個因,你還我一個果。但要種下什么因,你才能還我一個卓越、幸福且美好的人生?
那些高考狀元,有的出自貧苦家庭,有的出自名門世家;有的是單親家庭,有的父母雙全。還有超級離譜的,父親養小三母親打麻將,小孩兒在家連個安靜的環境都沒有,卻也成了狀元。說一千道一萬,父母養小孩兒,得拿捏得當:不關心當然不行,太關注了也不行;寵愛溺愛要不得,缺乏愛也不行;條件太優越了不好,條件太艱苦了又可能導致心理問題……這可如何是好?
有個朋友的妻子辭職去陪兒子讀書,幾年下來,當媽的英文都能考雅思了,小孩兒卻越學越差。另一個朋友,是大家公認的又懶又俗又沒文化之人,卻偏偏有個品學兼優的好兒子。領導說了句經典的刻薄話:“你兒子只不過借你的肚子來到人間,他本身就是天才,和你無關?!?/p>
同樣是遭遇童年困境,有的人能成為總統,有的卻淪為乞丐;有的人仇恨社會報復社會,也有人善良悲憫心系祖國。不同的因果配對形式,沒有規律可循,我們應該如何應對?
事實上,沒有一個因可以導致必然的果。除了起跑線和終結點,那些名人有一點是一模一樣的:他們都超越了自我,在我們困的時候他們不睡,我們累的時候他們不歇,我們放棄的時候他們繼續堅持。在我們無路可走的時候,他們遇山開路遇水架橋;在我們沉醉于暫時的收獲時,他們則看到了更遠的目標。
(摘自《南方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