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松,劉智俊,楊立群
(荊州市環境監測中心站,湖北 荊州 434000)
四湖流域位于長江中游江漢平原腹地,流域總面積11 547.5 km2,是我國糧、棉、油和水產品重要的商品生產基地,也是一個由高密度圍墾湖泊濕地形成的典型濕地農業區域[1]。從行政區劃上包括荊州市所轄荊州區、沙市區、荊州開發區、江陵縣、監利縣、洪湖市、石首市,荊門市所轄沙洋縣、掇刀區,潛江市南部等區域。其水系主要包括長湖、三湖、白露湖和洪湖,其中洪湖是中國第七大湖泊、湖北省第一大湖泊,長湖是湖北省第三大湖泊。主要河流是四湖總干渠和西干渠,境內大小湖泊星羅密布、各級干支流縱橫交錯,大量的水渠形成了復雜的水網。流域上游是丘陵崗地,由眾多支流匯集到長湖,長湖出口以習家口節制閘控制進入四湖總干渠(內荊河),經福田寺防洪閘調控匯入洪湖,由洪湖湖閘控制進入下游,至新灘泵站入東荊河、長江,以長江干堤、東荊河大堤為流域中下區的邊界。
四湖流域的兩個主要湖泊長湖和洪湖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長湖為重度污染,洪湖為輕度污染,從長湖流入總干渠中的水質多為中性或略偏堿性,總磷、總氮為主要污染物,在靠近長湖的上游段為污染較重,靠近洪湖的下游段為輕度污染。在四湖總干渠中游的監利縣境內,多處溝渠水體氮、磷負荷較高。這與該縣人口密度和農業生產的投入水平較高有關[2]。總氮、總磷和高錳酸鉀指數的濃度總體趨勢上,長湖的濃度要大于洪湖,總干渠的濃度大于西干渠,總干渠靠近長湖的上游段濃度大于靠近洪湖的下游段。長湖的海子湖區域西部濃度大于東部,岸邊的濃度大于湖心區,且有支流匯入處的濃度大于其他區域。長湖水體總體為中營養型,但后港、關沮口處湖區為輕度富營養型。長湖湖心、關沮口水質類別為Ⅲ類,蛟尾、毛李水質類別為Ⅳ類,后港水質類別為Ⅴ類,主要超標項目為高錳酸鹽指數,其原因主要是受廣坪河來水以及毛李鎮、后港鎮排污影響。洪湖長湖水體總體為貧中營養型,總氮、總磷濃度在總干渠流入的流量入口處較高,為Ⅳ類水質,岸邊靠近圍網的濃度較高,屬于Ⅲ類水質,湖心區域較低,達到Ⅱ類水質。
四湖流域地表水環境質量現狀監測結果評價表見表1、表2。

表1 長湖、洪湖水質監測結果評價表

表2 四湖總干渠及部分排水溝渠水質監測結果評價表
四湖流域地跨荊州市、荊門市和潛江市,屬跨界流域監測需由多個單位協同完成,四湖流域水環境質量監測斷面主要存在問題:地表水監測斷面種類復雜,功能交叉,部分斷面分布不合理,覆蓋面不夠,跨界斷面布點不全,對上游來水監控不力;因水利工程設施建設、河渠斷流、河渠改道等原因,部分監測斷面已不具備監測條件或不再具備監測的必要性;農村地表水等監測點位較少,部分監測點位并不完全具備監測代表性,數據獲取率較低。
四湖流域水環境監測網絡的建設以荊州市環境監測中心站為牽頭單位,聯合荊門市、潛江市、洪湖市、監利縣和江陵縣環境監測站,組建四湖流域水環境質量監測網絡,湖北省環境監測中心站負責技術指導及質量控制。明確規定承擔跨界流域監測任務的組織機構和相應職能及權利、責任與義務,做到組織機構健全、職責分工明確、工作任務落實。監測結果按要求定期、分級向荊州市環境監測中心站、省環境監測中心站報送,其中洪湖、長湖和四湖總干渠的水質監測結果在《湖北省環境質量月報》上發布。
地表水監測以常規水質監測項目為主,同時根據流域管理的需要和區域水污染源分布及污染物排放特征等進行調整,在每次流域同步監測中,高錳酸鹽指數、化學需氧量、五日生化需氧量、p H、氨氮、總氮、總磷、石油類、砷、汞為必測項目,對湖泊增加葉綠素a。在各項常規監測的基礎上,積極拓展新的監測領域,利用遙感技術在洪湖、長湖開展生物監測與評價。
加強對重點污染源的監控,以流域內拍馬紙業、匯達化工等國控重點源監督性監測為切入點,監測指標逐步覆蓋各類污染源排放標準,強化在線監測系統的運營與質量管理,建立超標排放企業通報制度,推動污染源排放穩定達標。設立并向社會公布污染舉報和投訴電話,接受人民群眾、新聞媒體多方監督。
2008年湖北省人民政府決定在四湖流域開展水污染治理和新農村建設試點工作,進行鄉鎮污水處理設施建設和運行試點,以探索鄉鎮農村水污染治理途徑、鄉鎮污水處理運行管理機制和鄉鎮農村節能減排辦法,先后建成35座鄉鎮和村級污水處理廠,設計處理規模共5.92×104t/d。應對岑河鎮、熊河鎮、瞿家灣鎮等規模較大的鄉鎮污水處理廠開展監督性監測,除了必須依據《城鎮污水處理廠污染物排放標準》(GBl8918-2002)判斷各項監測項目是否達標外,還應當關注污泥處置、惡臭污染物的影響、衛生消毒、衛生防護距離等問題[3]。
建立四湖流域應急環境監測預案,健全應急環境監測手段,及時對農村突發性水污染事件進行應急監測,在長湖流入四湖總干渠入境40 km處設1個預警主斷面,在四湖總干渠流入洪湖的上游20 km處設1個預警輔助斷面。預警斷面執行監測任務的部門,必須在污染帶到來之際,準確地定性污染物質,并在污染帶離開主監測斷面時,基本準確地報出主要污染物的最高濃度值,污染物的總量,污染帶長度,流經速度,流經時間,做好第一手資料的整理、記錄、上報工作。
流域環境質量監測是監測體系中一項綜合性強、復雜程度高、質量控制難的基礎性工作,其管理體制,運行機制和技術規范等方面都需要繼續探索和實踐。四湖流域水環境監測對于揭示濕地農業區域農業面源污染的基本特征、探討減低農業面源污染的技術途徑具有重要意義。
[1]尹發能.江漢平原四湖流域景觀生態規劃與流域生態管理研究[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8.
[2]金衛斌,艾天成,蘇榮瑞,等.湖垸農業區不同水體總磷濃度的差異分析[J].湖北農業科學,2009,48(11):2722-2724.
[3]蘭 虹.上海新農村建設中生活污水污染現狀及處理對策[J].環境科學與管理,2008,33(4):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