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記者 趙俊濤
貴州紅色文化得天獨厚
文|本刊記者 趙俊濤
貴州是紅色文化的富集區。發掘、梳理、培育、弘揚、開發、利用紅色文化資源,不斷加深對其精神價值、市場價值的認識,不斷提升產品的品位,實現其引領社會思潮、弘揚貴州時代精神,促進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具有別的文化類型所無法替代的特殊作用。記者與省委黨史研究室主任徐靜,就貴州紅色文化的一些問題進行了初步探討。
《當代貴州》:貴州省擁有豐富的紅色革命文化資源。據了解,貴州省委黨史研究室于2004年對全省革命遺址進行了調查。請問目前已經查明有多少處?其構成是怎樣的?這些數字意味著什么?
徐靜:2004年,省委黨史研究室曾組織全省各級黨史部門對全省范圍的革命遺址進行了一次較為詳細的調查。通過這次調查,基本了解了全省革命遺址的數量和分布以及在革命遺址保護利用方面的情況。
2010年1月,根據中央黨史研究室的統一安排和部署,我省啟動了全省革命遺址普查工作,至2011年3月結束。通過開展此項整合省、市(州、地)、縣(市、區、特區)三級黨史部門力量,歷時一年多的革命遺址普查工作,基本摸清了全省革命遺址底數及保護利用狀況,并搜集到了較為系統完整的革命遺址相關信息(如遺址圖片、遺址簡介、遺址現狀及保護利用級別等)。據此次統計,我省重要遺址共有2078處,其中從1919年到各地解放前形成的革命遺址共1465處,其它遺址共140處,剿匪斗爭遺址共473處。
據歸類數據分析,在1919年到各地解放前形成的1465處革命遺址中,重要歷史事件和重要機構舊址共268處,占總數的18.3%;重要歷史事件和人物活動地共767處,占總數的52.4%;革命領導人故居共62處,占總數的4.2%;烈士墓共208處,占總數的14.2%;紀念設施共160處,占總數的10.9%。
這些數據充分表明,我省是一個革命歷史文化資源豐富的省份,革命遺址保護、開發、利用工作任重而道遠。
《當代貴州》:長征、遵義會議、貴州地下黨、川黔邊區游擊縱隊……鄧恩銘、王若飛、周逸群……這些重大歷史事件和偉大歷史人物構成了貴州紅色文化資源。這些資源對今天有什么特別的意義?
徐靜:這些發生在貴州的重大歷史事件和出生于貴州這片熱土上的偉大歷史人物雖跨越了數十年時空,其所承載的革命精神依然彰顯著今天的時代特色。從宏觀層面上講,以重大歷史事件和偉大歷史人物為主體的貴州紅色文化對于貴州地域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有著至關重要的統領價值。從微觀層面上看,依托這些重大歷史事件和偉大歷史人物所修建的紀念設施是對干部群眾和青少年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和革命傳統教育的有效載體和生動教材。與此同時,這些紀念設施對于發展紅色旅游、推動地方經濟社會發展也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當代貴州》:在全省88個縣(市)中,有68個縣留下了紅軍的足跡,是當年紅軍長征途中經歷時間最久、路線最長、故事最多的省份。這是否表明,“長征文化”已經成為貴州紅色文化的主線,因而構成了貴州紅色文化獨特的魅力?
徐靜:貴州紅色文化主要包括以紅軍長征為主的紅軍文化、以中共貴州省工委為主的地下斗爭文化和以黨組織領導的抗日救亡為主的抗戰文化。
其中,以紅軍長征為主的紅軍文化因其意義最為重大、影響最為深遠而成為貴州紅色文化的響亮招牌。中國工農紅軍在70多年前所進行的長征是打破國民黨“圍剿”局面的正確決斷,貴州是中國革命轉危為安的歷史起點。紅軍長征在貴州期間召開了一系列重要會議,特別是遵義會議,成為黨在歷史上一個生死攸關的轉折點;取得了四渡赤水等重大戰斗、戰役的勝利,充分展示了中國工農紅軍的謀略與智慧;留下了一大批革命遺址遺跡,(紅軍長征文化遺址約900多處,數量在全國處于前三位)是我省紅色文化資源的主體。因此,在價值體系和思想文化多元化的今天,以紅軍長征為主的紅軍文化依然魅力不減。
在發展繁榮貴州紅色文化的歷史進程中,通過厘清以紅軍長征為主的紅軍文化主線,并將以中共貴州省工委為主的地下斗爭文化和以黨組織領導的抗日救亡為主的抗戰文化貫穿其中,輔之以現代文化產業的視角和手段來改造提升紅色文化素材,定能彰顯貴州紅色文化獨特的魅力。
《當代貴州》:紅色文化是中華文化的精華,是在爭取民族獨立民族解放和實現近代化進程中形成的文化,其本體是中國共產黨在領導中國革命、進行社會主義建設和改革開放、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歷史進程中所創新發展的文化。可否這樣理解:它吸收了中華優秀文化的精髓,又彰顯了時代的風范,更成為引領先進文化方向的一面旗幟。

本期嘉賓:
徐靜:中共貴州省委黨史研究室主任,研究員,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全國宣傳文化系統“四個一批”人才、貴州省省管專家。長期從事民族貧困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研究和黨的理論政策研究及宣傳工作。主持國家級和省級課題20余項,出版著作12部,在《求是》、《經濟科學》等權威期刊和省級以上公開報刊發表理論文章100余篇。先后獲貴州省第四、第五次、第六次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一等獎、貴州省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獎、貴州省第三屆人口科學獎等。
徐靜:廣義的紅色文化,是指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各族人民在長期的革命和建設實踐中形成的精神文化和物質文化,是繼承弘揚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和積極吸納人類先進文明的產物,是具有中國特色的先進文化。
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歷史進程的不斷向前推進和中國共產黨對紅色文化的接續構建,它具備了兼收并蓄、永續發展的現實特征和價值追求。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有著五千年的厚重底蘊,其精髓早已內化于優秀共產黨人的思維理念和行為準則。以他們為行為主體所創造的紅色文化,勢必吸收了中華文化之所長。
構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內容包括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這些內容同樣是紅色文化的題中應有之義。因此可以說,紅色文化彰顯了時代的風范。
先進文化是指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如前所述,紅色文化具備永續發展的特征。緊跟時代發展的步伐,紅色文化的內容將不斷豐富,并將成為引領先進文化方向的一面旗幟。
《當代貴州》:紅色文化同所有類型的文化一樣,具有精神屬性和商品屬性。精神屬性方面好理解一些,商品屬性方面如何體現?
徐靜:紅色文化蘊含著厚重的歷史文化底蘊,是中華民族實現偉大復興征程上永恒的動力,對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有著重要價值。眾所周知,價值是商品的重要屬性,這就意味著具有價值的紅色文化理應具備雙重屬性。
近來,在黨中央、國務院的親切關懷下,《國務院關于進一步促進貴州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的若干意見》(國發〔2012〕]2號)發布實施。《意見》中提出的“大力發展紅色旅游,實施紅色旅游二期建設方案,加強以遵義會議紀念體系為重點的經典景區基礎設施建設”,是發揮紅色文化的商品屬性之路徑明確。與此同時,在發展貴州紅色旅游的過程中,注重提升附加價值,通過打造紅色文化名片、創建紅色文化品牌,提高紅色文化的知名度和美譽度,從而形成商品鏈,引領貴州紅色文化走向全國,走向世界。
《當代貴州》:如何讓貴州的紅色文化滲透進公益文化事業之中實現紅色文化的教化功能;同時也讓紅色文化融入文化產業之中,使紅色文化在實現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統籌發展、協調發展中發揮積極的能動作用?
徐靜:在黨史工作者的集體記憶里,紅色文化更多的是被作為公益性文化事業來對待。從中央到地方對貴州各級各地革命設施的經費投放在逐年遞增,與此同時,這些革命設施也基本實現了免費開放。我省紅色文化研究領域的優秀專家學者,還曾多次赴機關、學校、軍營、企業進行紅色文化宣講。這些手段和措施都不同程度地發揮了紅色文化的教育教化功能。
2004年7月以來,國家旅游局在全國范圍內啟動“紅色旅游”工程,拓寬了紅色文化走產業化模式的思路。經近8年來的發展,貴州紅色旅游點已有160余處,其中具有開發潛力的精品旅游點有50多處。通過紅色旅游的輻射帶動,一些革命歷史題材的影視、歌舞節目也逐步走向市場。
需要正視的是,目前我省紅色文化產業化還未形成應有規模。為發揮紅色文化在實現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統籌發展中的能動作用,還需打造以紅色旅游為載體,以紅色文化娛樂、紅色文化教育、紅色文化藝術為主要內容的紅色文化產業體系。
《當代貴州》:可不可以這樣說,把“紅色文化”產業化,是貴州實現文化跨越發展的一條特色路徑?
徐靜:當今中國,經濟的發展迫切需要文化的保駕護航。紅色文化作為文化的其中一部分,在發展經濟中有著不可忽略的商業價值。創新紅色文化產業載體,實現紅色文化的產業化,可以促進文化與經濟間的良性互動。
在部分紅色文化資源豐富的省、市(如江西、重慶),邁開紅色文化產業化步伐后,收效良好,為我省提供了有益借鑒。作為推動紅色文化發展繁榮的主體力量,我們將整合全省力量,創作、打造一批有力度、有影響的紅色文化產品,包括《走進紅色文化世界》、《紅軍在貴州的足跡》、《紅色貴州的記憶》等,力爭每年推出一至二部優秀紅色題材影視作品。
但紅色文化所承載的精神價值本身決定了它不可能走片面產業化道路,在實施紅色文化產業化的進程中,還需掌握適度原則,找到紅色文化公益化與產業化間的合理平衡。
(責任編輯/蔣葉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