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Ⅰ本刊記者 付松
雷鋒永不褪色的精神旗幟
文Ⅰ本刊記者 付松
省委副書記陳敏爾等領導為陽光952愛心車志愿者服務隊授旗。(本刊記者 張 麗/攝)
2012年1月31日20時左右,“平時只能游20米”的“90后”女孩向欣園,和朋友在南明河畔散步時發現有人落水,顧不得脫掉厚重的外套和靴子,一個猛子扎進了冰冷刺骨的河中。救起落水者后,悄然離開。
她的義舉向人們展示了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構建中,曾經被無數次貼上“自私、自我、依賴”等標簽的“90后”、“00后”并沒有缺位。更多的向欣園們用自己的實際行動把概念變成鮮活的案例,成為時代精神的踐行者和參與者。
“向雷鋒同志學習”一行勝萬言。
50年來,雷鋒,永遠定格在年輕的22歲。
1940年出生的雷鋒,童年時就失去父母兄弟,成為孤兒。他是沐浴著新中國的陽光和雨露成長起來的,從少先隊員到校外輔導員,從工人到軍人,他的一生,得到了愛,更傳遞了愛。
漸漸地,“雷鋒”成了助人為樂的代名詞,成了楷模,成了榜樣,成了道德標桿和精神高地。
雷鋒精神,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建設中奠定了一塊厚重的基石。
胡錦濤同志說:“一個只有22年短暫生命的普通共產黨員,能夠贏得億萬人民如此崇高和長久的敬意;一個普通的戰士所表現的高貴品質,能夠激勵幾代人的健康成長;一個群眾性的活動,能夠在幾十年歷史進程中延續不斷,影響一個時代的社會風尚,這表明雷鋒精神對于我們這個民族和社會過去具有、現在仍然具有重大價值和時代意義。”
在中央電視臺“感動中國”欄目10年的時間里,新時代樹立了新雷鋒群像。任長霞、徐本禹、魏青剛、郭明義、楊善洲、吳菊萍……他們用微笑傳遞愛心,他們用執著堅守崗位,他們用心靈回報社會,他們用大愛書寫人生。
在大涼山深處跋涉20多年、創造郵路傳奇的王順友說,“我比不上雷鋒,但我要學雷鋒。”
雷鋒影響了他們,他們感動了中國!
他們是這個時代的脊梁。
生活中從不缺少雷鋒,缺少的是發現雷鋒的眼睛。當我們看到李春燕美麗的笑容,當我們聽到阿里木樸實的話語,當我們讀到陸永康執著的堅守……我們欣然發現,雷鋒從未離開過我們。
“她是大山里最后的赤腳醫生,提著籃子在田壟里行醫。一間四壁透風的竹樓,成了天下最溫暖的醫院;一副瘦弱的肩膀,擔負起十里八鄉的健康。她不是遷徙的候鳥,她是照亮苗鄉的月亮。”5年時間里,李春燕看過的病人達7000余人次。
在她的賬本上,密密麻麻地寫著5角、1元、2元的賬目。一筆筆欠賬的背后,如實地記錄著大塘村村民的貧困,更閃耀著李春燕愛的光輝。
他十年如一日,堅持用賣羊肉串的微薄收入資助貧困學生,先后捐贈20多萬元,資助了數百名貧困學生。阿里木因此被稱為“好巴郎”、“草根慈善家”。
在“構筑貴州歷史性跨越的精神高地”研討會上,一位老學者說:“和阿里木在網上交流了半個多小時,他樸實的語言真的讓人感動,也讓人敬佩。”并不富裕的阿里木用一顆赤誠之心,支撐起最樸實也最沉甸的慈善事業。
有人這樣說他,“這是一個跪著工作的人,卻是一個讓我們站立者嘆服的人!”
20歲那年,陸永康成為一名小學民辦教師,從此開始漫長的“跪教”生涯。30多年來,他日復一日地跪在講臺上傳道授業,年復一年跪著前行在山間小路上,走村串寨做家訪,兩公斤的“船鞋”陪伴他走過了人生的風風雨雨,坎坎坷坷。
在他看來,“放飛的是希望,守巢的總是你”是鄉村教師的真實寫照。“即便是跪著上課,只要自己的學生能考上學校,有出息,這比什么都讓我有成就感。”
織金縣苗族青年楊文學,用打工8年攢下的13萬元積蓄,要給家鄉修4公里的出山路。錢不夠,楊文學就帶著32個鄉親,踏上了“背篼”路。“這是一條通往希望的路,家鄉人已經感覺到生活離公路越來越近……”楊文學始終沒有放棄過自己的夢想。
他們所做的事不盡相同,但他們做事的目的卻是相同的——“活著,就是為了讓別人生活得更美好。”
雷鋒的事跡和精神,就是一面永不褪色的旗幟,半個世紀過去了,這顆“螺絲釘”依然堅硬地存在著,并在歲月流逝中綻放著奪目的光彩。
這種精神,是一種超越了自私和功利而將他人幸福與自己相連所獲得的一種精神愉悅感、靈魂凈化感和價值實現感。
然而,在經濟社會不斷發展的過程中,也出現了一些與道德要求和社會價值相悖離的不和諧因素,“道德失范”、“誠信缺失”、“精神滑坡”,當這樣的字眼頻頻進入人們的視線時,許多人開始從心底發出強烈的呼喚:我們的社會,需要深入開展學雷鋒實踐活動,需要大力弘揚雷鋒精神!
遼寧遼陽弓長嶺區雷鋒紀念館館長詹麗杰說:“在當今社會,少數人尊崇‘人不為己,天誅地滅’的價值觀,自然看不見身邊的雷鋒,即使看見了也認為是傻子。這說明深入開展學雷鋒活動、推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的必要。”
所以今天,我們重提雷鋒精神,很大程度上不是去救助和拯救別人,而是拯救我們自己,尋找我們丟失的心靈鑰匙,找回那種讓我們充實、讓我們幸福、讓我們快樂的高貴情感。
值得欣慰的是,因為我們始終堅守雷鋒精神“奉獻、誠信、敬業”的內核并且不斷傳承和弘揚,使得主流價值體系成了醫治社會頑疾的有效良藥。
重要的是,傳統單一的學雷鋒活動形式,已被今天的扶貧、賑災、助學、植樹等豐富多彩的活動形式所取代,與時代同行的雷鋒精神在服務社會、造福群眾、凈化心靈的過程中不斷得到擴展與延伸。
義工、綠絲帶、雷鋒車隊,“微塵”、“中國人”、“白芳禮們”。在汶川地震、玉樹地震、貴州抗凝凍、北京奧運會、上海世博會、廣州亞運會、第九屆民族運動會中,我們總會看到很多平凡而不易忘卻的身影。
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提出,“大力開展學雷鋒活動,采取措施推動學雷鋒活動的常態化。”
50年,雷鋒精神所蘊含的價值、信念、理想,已成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雷鋒精神已經融入了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礎,對我們的社會始終具有重大價值和長久魅力。
在2012年2月27日召開的學習踐行雷鋒精神新聞發布會上,中宣部常務副部長、中央文明辦主任雒樹剛表示,此次學雷鋒活動是貫徹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精神的一個具體步驟和安排,要實現五個方面的目標任務:
堅定人們的理想信念,增強人們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認同。
鑄就人們的精神支柱,豐富人們的精神世界,增強人們的精神力量。
形成正確的價值取向,要使一切有利于國家統一、民族團結、社會進步的思想和精神,一切有利于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思想和精神,一切用誠實勞動爭取美好生活的思想和精神成為社會主流。
樹立鮮明的道德標尺,不斷增強道德榮辱感和道德判斷力。
培育文明新風,促進良好社會風氣的形成。
2月28日,教育部在其官方網站發布《教育系統深入開展學雷鋒活動實施方案》,要求各地教育部門及各級各類學校制定完善考評措施,將學雷鋒活動納入學生綜合素質評價體系,納入中小學生思想道德教育和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質量評價體系。
建立長效機制,將學雷鋒活動當作一項常態工作來抓。
從教育抓起,從孩子抓起,讓我們看到了新希望、新氣象。
雷鋒是不朽的豐碑,是永遠的榜樣;雷鋒精神,是永不不褪色的精神旗幟。
貴陽中醫學院志愿者學雷鋒義務為老年人按摩。(本刊記者 張麗/攝)
(責任編輯/周德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