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向珍
(浙江萬里學院,浙江 寧 波315010)
健身健美運動在國外有二百余年的發展歷史。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自上世紀90年代末以來,我國體育健身產業蓬勃發展,健身俱樂部的數量和規模都有大幅度提高,在健身俱樂部消費的群體中,年青人所占比例較高,掌握他們的體質現狀是作為科學評價健身效果最重要的環節。由于國內的相關研究較少。為此,本研究擬通過對健身俱樂部年青會員體質數據進行比較分析,探討其體質特征,為年青會員更好地了解自身體質狀況,有針對性地制定科學的健身計劃提供幫助。
研究對象為發育健全、無先天性疾病(耳聾、癡呆、發育遲緩等)、運動功能障礙(重癥關節炎、假肢等),并具有生活自理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和思維判斷能力的20~34周歲的1 356名寧波市健身俱樂部年青會員,其中男會員652名,女會員704名。具體分為20~24歲(男子221名;女子288名)、25~29歲(男子230名;女子202名)和30~34歲(男子201名;女子214名)3個年齡段。
1.2.1 測試指標。包括身體形態、機能和素質,具體測試指標如下:①身體形態:身高、體重;②身體機能:肺活量、臺階指數;③身體素質:握力、坐位體前屈、原地縱跳、閉眼單腳站立、選擇反應時間、俯臥撐(男子)及一分鐘仰臥起坐(女子)。
1.2.2 測試方法和器材。測試方法按照《第二次國民體質監測報告[1]》中的指導方法,測試器材采用北京鑫東華藤體育器械有限公司生產的成人GMCS-Ⅱ型體質測試器材,具體型號如下(表1)。
1.2.3 數理統計法。用Excel電子表格建立數據庫,數據檢驗應用SPSS17.0統計軟件進行分析處理。重點計算:①按照年齡段組內的實測有效樣本量。②計算各年齡段組內的平均數(Mean)和標準偏差(SD),并采用 Mann-Whitney(U)進行組間比較,P<0.05為顯著性水平。
活量及臺階指數方面,雖有降低的趨勢,但無顯著性差異(P>0.05);男會員的體重指數,呈現顯著性差異(P<0.05),而女性無顯著性差異(P>0.05),可見男會員在健身俱樂部入會前的體脂肪含量已超出正常值,女會員則維持在一個相對穩定的基準區域范圍內(表2、表3)。

表1 本研究的體質測試儀器名稱一覽表
結果顯示,健身俱樂部男、女會員的各年齡組在身高、肺

表2 不同年齡組會員身體形態、身體機能的基本特征(男性)

表3 不同年齡組會員身體形態、身體機能的基本特征(女性)

表4 不同年齡組會員身體素質的基本特征(男性)
結果顯示,俱樂部男、女會員的前臂肌力(握力)、反應速度(選擇反應時)、腹肌肌力(仰臥起坐)/上臂肌力(俯臥撐)、下肢爆發力(原地縱跳)均無組間差異(P>0.05)。在男會員方面,代表平衡能力的閉眼單腳站立有組間差異(P<0.05);而女會員方面,代表柔韌素質的坐位體前屈也同樣有組間差異(P<0.05),這說明女性的柔韌素質在20~24歲年齡區間已進入峰值,隨后呈緩慢下降的趨勢(表4、表5)。

表5 不同年齡組會員身體素質的基本特征(女性)
人類的生長發育過程整體表現為組織、器官及身體形態和重量的變化,以及身體化學組成成分改變的過程。此外,隨著年齡的增長,各器官系統的功能不斷分化和完善,心理、智力持續發展和運動機能不斷獲得和提高[2]。但人體進入成熟期后就意味著生長發育的結束,當機體在身體形態、機能和素質等方面達到峰值后,隨即進入緩慢的衰退過程。
身體形態是身體的概觀性特征,包括器官的外形結構、體格、體型和姿勢。形態測量包括觀察與計量兩個過程,前者屬于有姿勢的觀測,后者屬于有身高、體重和胸圍等指標的測量[3]。身高是人體生長發育過程中一個反映人體骨骼發育狀況、身體縱向發育水平的重要指標;而體重是描述人體橫向發育的指標,它在一定程度上能夠反映人體骨骼、肌肉、皮下脂肪及內臟器官綜合發育狀況[3]。一般而言,體重與身體橫斷面積的發育成正比,與肌肉量成正比[2]。體重的增加表示肌肉量、肌力的增長和營養狀況的改善。因此,人類形態學把體重作為客觀反映人體長、圍、寬,厚度發育狀況的重要整體指標。
本研究結果發現,隨著年齡的增長健身俱樂部年青會員無論男、女的身高在出現微幅下降的同時,體重呈現逆向增長趨勢。此外,衡量人體肥胖程度的體重指數方面,男性會員各年齡組呈現顯著性差異,且超出正常范圍(18.5~22.9),進入Ⅰ度肥胖范圍。主要原因是從人體在衰老過程中,成骨細胞活性的下降會讓關節軟骨、椎間軟骨的膠原纖維逐漸喪失,使得椎間盤萎縮,脊椎骨扁平,引起身高下降[4]。而物質代謝與內分泌功能的改變,神經精神因素、生活及飲食習慣的無規律是促使體重急劇增加,最終導致體重指數出現異常的主要原因[5]。通過進一步的調查得知,由于受生活習慣、飲食習慣等生活方式[6]的影響,男性會員加入健身俱樂部的目的多以減肥“瘦身”為主;而女性會員中多是在保持原有身形的基礎上,以健體“塑身”為目的。可見,健身目的不同是體重指數存在差異的主要原因之一。
身體機能是指人的整體及其組成的各器官、系統所表現的生命活動。而呼吸是機體與環境的氣體交換過程。呼吸運動是以自主神經反射為主,有軀體神經參與支配的骨骼肌收縮活動。呼吸過程包括外呼吸、氣體運輸、內呼吸三個環節組成。因此,呼吸機能主要從肺通氣功能的量和對呼吸運動控制能力的質兩方面來測量與評價[2]。其評價肺通氣的主要指標就是肺活量,肺活量的測量結果有絕對值和相對值之分,絕對值尚不能全面地反映通氣能力,可用相對值更客觀的反映肺通氣功能水平[3]。江崇民等(2005)的研究結果顯示,男性在16~29歲、女性在20~24歲年齡階段肺活量基本保持在一個穩定的范圍內;男性在30~44歲、45~54歲、55~64歲年齡階段形成了三個下降平臺,而女性在45~59歲、60~69歲年齡階段形成了二個下降平臺[7]。其他研究也同樣出現相似的結果[8-11]。本研究結果也發現,20~24歲年齡組的男性會員的肺活量均高于同組,而女性則與之相反,但無顯著性差異。這與上述結果相一致。
在安靜狀態下,無法測量人體心血管機能潛力,測量心血管機能一般采用定量負荷試驗。令受試者承受一定的定量負荷后,根據恢復期的脈率、血壓等生理指標的不同變化,評定受試者心血管系統機能狀況的試驗,統稱為定量負荷試驗。其中臺階試驗是最具備代表性的,通過運動時間與不同時期恢復心率的相除計算出最終的臺階指數。借此評價人體心血管系統機能狀況。本研究結果顯示,健身俱樂部年青會員,無論男、女在20~24歲年齡組中的臺階指數均高于組內的其他兩組;這與赫秋菊等(2008)的研究結果基本一致[12]。說明,多數健身俱樂部年青會員的身體健康狀態有隨年齡增長而下降的趨勢,應引起我們足夠的重視。
人在日常生活、生產勞動和參加體育鍛煉等,都是在神經系統的支配下完成不同形式的肌肉活動,通常把人體在運動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力量、速度、耐力、柔韌、靈敏、協調及平衡等機能能力統稱為身體素質,它是人體為適應運動的需要所儲存的身體能力要素。更確切地講,身體素質是人體各器官系統的功能在肌肉工作中的綜合反映[2]。
本研究結果顯示,男性會員在代表平衡能力的閉眼單腳站立指標隨著年齡的增長,呈現出顯著性差異。究其原因是由于年齡的增長使得腦干和小腦中的細胞數量減少,中樞腎上腺素能系統發生退行性變化,神經系統內的去甲腎上腺素水平逐漸降低,小腦皮質β-腎上腺素受體密度降低,加上外周本體感受器機能下降,限制了精確地控制身體運動的能力[2],最終影響到平衡能力。女性會員在代表柔韌素質的坐位體前屈組內比較時呈現出顯著性差異,原因可能是由于女子從30歲開始骨中礦物質逐漸丟失,導致骨質變硬、變薄,從而降低了關節的可動域,最終影響到身體的柔韌性[13]。
此外,男性會員除平衡能力和柔韌能力不及女性人群外,其他身體素質均好于女子。原因在于,女子骨骼重量占體重較輕,抗彎能力較差,但韌性較佳。脊柱椎間軟骨較厚,彈性和韌性優于男子,其次,女子的肌肉和韌帶彈性好,關節活動范圍大,可進行動作幅度大、穩定性較強的運動[14]。再次,女子特有的肩窄盆寬體型,決定了具有身體重心較低的特點,特別是瑜伽中的單腳支撐動作,有氧操的屈膝收腿、踢腿動作都會不同程度的影響到平衡能力與腰腹力量。因此,平衡能力強于男子。而女子的肌肉力量平均為男子的2/3左右[15],因此,女子在需要絕對力量及絕對速度的項目中,其運動能力明顯弱于男子。特別是女子肌纖維的橫截面積小于男子,這也是握力小于男子的緣故。
受年齡、生活習慣、飲食習慣等因素的影響,健身俱樂部男性會員的體重指數已進入Ⅰ級肥胖范圍,而身體形態和機能指標的組間無明顯差異;年齡組在20歲~24歲區間的男性會員的閉眼單腳站立和女性會員的坐位體前屈均顯著好于25歲以上各年齡組。總體看,因健身目的的不同女性會員的體質狀況雖好于男性,但整體健康水平有隨年齡增長而下降的趨勢。
[1] 國家體育總局.第二次國民體質監測報告[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2007:10-12.
[2] 王瑞元.運動生理學[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2002:140-296.
[3] 孫慶祝.體育測量與評價[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70-73.
[4] 赫秋菊,李莉,張慧.遼寧省成年人體質狀況調查與分析[J].沈陽體育學院學報,2008,27(2):65-70.
[5] 劉志敏,劉明革,于秀,等.“十一五”時期遼寧省國民體質健康的現狀調查與研究[J].沈陽體育學院學報,2009,28(4):13-19.
[6] 姚鴻恩.體育保健學[M].第四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74-83.
[7] 江崇民,張一民,蘇立忠,等.澳門市民體質現狀的研究[J].體育科學,2008,28(11):3-15.
[8] 王麗.對全國成年人體質現狀的動態分析[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5,28(12):1657-1659.
[9] 別業軍.烏魯木齊市成年人體質狀況調查[J].中國體育科技,2005,41(3):120-122.
[10] 烏蘭圖戈,李偉.對我國東西部城市居民體育鍛煉現狀的調查與分析[J].山東體育學院學報,2007,23(5):48-49.
[11] 屈進,吳初竹,余立功,等.貴州省成年人身體素質狀況與體育活動現狀調查與分析[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3,26(5):639-640.
[12] 赫秋菊.遼寧省成年人體育鍛煉對體質狀況影響的研究[J].吉林體育學院學報,2008,24(6):153-154.
[13] 楊光,白翠瑾,牛凱軍,等.太極拳運動對弱體質老年人移動能力的影響[J].中國體育科技,2009,45(2):97-99.
[14] 任園春,查萍.瑜伽練習前后高校女生動、靜態平衡功能的變化[J].中國運動醫學雜志,2007,26(3):352-353.
[15] PAUL POSADZKI,SHEETAL PAREKH,NEL GLASS.Yoga and Qigong in the Psychological Prevention of Mental Health Disorders:A Conceptual Synthesis[J].Chinese Journal of Integrative Medicine,2010,16(1):80-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