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莊文娟 曹愛章 陳立棟 紀曄

▲現在,網上購藥已成為許多年輕人的選擇,但網上購藥也需對合法與非法售藥網站進行認真甄別
網上藥店運營成本低、網絡覆蓋面廣,價格實惠,購藥方便且私密性好。比之實體藥店似乎更具有優勢。但據中國醫藥商業協會發布的數據顯示,2010年,中國藥品零售市場規模為1739億元,而中國的網絡銷售額才剛剛過億。同期,美國的藥品網絡零售規模則達到1700億美元,在整體藥品零售規模中占比近30%。我國網上藥店的發展為何如此艱難?是何種原因阻礙了網上藥店的發展?筆者就此進行了統計調查。
近幾年電子商務高速發展,有部分傳統醫藥企業把升級轉型的切入口瞄準了電子商務市場,截至2011年10月16日,經國家食品藥品監管部門批準、可向個人消費者提供互聯網藥品交易服務的網站共49家。而與之相應的是,2009年~2011年9月30日,經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曝光的違法售藥網站,以“互聯網購藥安全警示公告”形式曝光的非法網站135家,以其他形式曝光的非法網站59家,共計194家。而互聯網上未曝光的違法售藥網站的數量還遠在此之上,違法售藥網站的數量遠遠高于合法網站。
由于網上售藥“售、買雙方”的時空阻隔,以及網絡宣傳的覆蓋面廣等特點,目前許多不法分子選擇通過網絡銷售假劣藥品,導致假劣藥品在網上蔓延。消費者通過網絡購買的藥品不僅達不到預期的治療效果,甚至還可能危及生命,給消費者身心和財產帶來極大的損害,以致消費者“談網色變”。
非法網絡售藥使消費者對網上藥店缺乏信任感,損害了合法網上藥店的聲譽,從而使合法的、誠信經營網上藥店的經營者獲利減少。這樣的現實情況使已經開辦的合法網上藥店的利潤根本無法保障,嚴重挫傷了合法網上藥店經營者的積極性,也使對網上藥店銷售模式持觀望態度的企業增多,嚴重妨礙了醫藥行業的健康發展。
在網上合法賣藥并不容易,首先是政策門檻高,根據我國《互聯網藥品交易服務審批暫行規定》(以下簡稱《暫行規定》)的要求,從事互聯網藥品交易服務的企業必須經過審查驗收,取得互聯網藥品交易服務機構資格證書后,還必須通過食藥監管部門的審查驗收并取得“互聯網藥品交易服務資格證書”,方可在互聯網上向患者售藥,網上藥店準入門檻之高讓部分藥企望之卻步。
即使順利取得了兩個證書,也還要面臨物流配送與報銷這兩大難題。藥品的特殊性要求其配送區別于普通商品,物流還必須具備GSP認證資格(GSP系《藥品經營質量管理規范》簡稱),物流成本較高。此外,醫保定點資質是另一大難題。就目前形勢來看,網上藥店不太可能獲得醫保定點資質。根據《暫行規定》的要求,目前網上藥店不允許銷售處方藥品,而非處方藥品只占到所有上市藥品品種的25%左右,因此,網上藥店也就失去了一大部分藥品市場,難以形成較大的藥品經營規模。
截至2011年,全國獲得網上藥店經營資格的49家藥店,目前并無一家實現盈虧平衡,發展舉步維艱。筆者對門頭溝區2009年開辦的一家網上藥店進行了調查,該企業從籌備到獲取資格證書共耗時1年6個月,網站建設(包括:購買軟件、軟件測試、租用機房辦公用房、網站配套硬件設備、人力成本等)費用,共投入200余萬元,而多數費用產生在固定硬件、軟件等網絡設施設備中。從2009年12月正式獲得“互聯網藥品交易服務資格證書”至今,網站仍處于虧損狀態。究其原因,一方面是企業前期在設施設備等硬件方面投入較大,運營過程中產生的各種費用較多;另一方面,則是由于非法售藥網站對合法網上藥店的負面影響和市場擠壓,導致其運營狀況入不敷出。
筆者曾以調查問卷的形式,對轄區內100位從事醫藥行業相關人員,就網上藥店的認知度與認可度進行了調查。結果顯示,知道網上購藥的人很多,但有過實際購買經歷的人較少。了解網上購藥途徑的有63%,但有過網上購藥經歷的僅有12%。64%的醫藥行業從業人員不能認清非法網上藥店;88%的醫藥行業從業人員不認為網上購藥是個好選擇,對網上藥店的認可度低。
當前,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藥品價格已不是百姓最為關注的問題,取而代之的是對藥品質量的要求。調查結果顯示,即便網上藥品價格低廉,多數人(占調查總人數的79%)仍選擇在實體店購買,其主要原因是認為網上藥品沒有質量保證(見附圖)。
網上藥店配送體制不完善。如許多藥品均在包裝上明確標明陰涼貯存或不超過20℃,然而目前,除開辦網上藥店的大型連鎖實體藥店在其常規業務覆蓋的地區內可以借助自身物流系統送貨上門,配送方式能夠滿足藥品運輸、貯存的要求外,大部分網上藥店均采用郵局包 裹,EMS(Express Mail Service,郵政特快專遞服務)和快遞的配送方式,很難保證一些藥品對運輸、貯存、養護條件的特殊要求,藥品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不能得到保證。
我國目前有關網上藥品交易的法律法規只有1部法規(《互聯網信息服務管理辦法》)、1部規章(《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管理辦法》)和幾個規范文件(包括《互聯網藥品交易服務審批暫行規定》、《商務部關于網上交易的指導意見》等)。國內尚未將互聯網信息服務的管理規定提升到法律的層級,藥監部門只能通過制定部門規章和發布行政命令對網上藥店進行監管。另外,《暫行規定》中雖然對主體資格及行政審批程序進行了規定,但對于互聯網藥品交易雙方在具體交易中的權利與義務缺乏具體的描述。如規定了網上藥店的網上訂購方式必須有網上訂單生成和網上支付等內容,但對通過電話、傳真等其他渠道“線上咨詢,線下交易”是否違規并未明確界定,使得不法分子得以逍遙。此外,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藥品交易服務的監管還涉及到衛生、工商、公安、交通、商務、郵政、信息產業等多個部門,目前尚無相關法律法規對各部門職責進行明確界定。在如何相互協作、配合管理網上藥店的工作上,各部門之間還缺乏可操作的協調機制,在實際監管過程中存在一定的難度。

法律上對違法網站懲治力度不大,死灰復燃現象屢見不鮮。當前違法網站之所以層出不窮,一方面,固然是因為非法網上藥店投入少(一般只需一臺電腦,幾個人就可以開工)、見效快,維護成本低(每年甚至僅需幾百元),品種眾多,利潤豐厚;另一方面,也是因為國家對互聯網違法售藥行為的監管力度不夠,違法成本極低。雖然在《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管理辦法》中規定:未取得或者超出有效期使用“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資格證書”從事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的,由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或者省、自治區、直轄市(食品)藥品監督管理部門給予警告,并責令其停止從事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情節嚴重的,移送相關部門,依照有關法律、法規給予處罰。但傳統的藥品監管技術手段有限,缺乏必要的取證方法,已經不能滿足現代網絡電子商務的監管要求。不法分子在高額利潤的驅使下,行為猖獗。筆者對已曝光的企業進行搜索,發現仍有非法網站改變網站具體地址后,繼續銷售原網站上的非法產品,死灰復燃現象屢見不鮮。
僅持有“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資格證書”的企業還存在變相售藥的現象。筆者通過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官方網站數據庫查詢獲悉,目前我國持有“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資格證書”的非營利性和營利性機構共有3246家,而持有“互聯網藥品交易服務資格證書”的企業僅有90家。由于辦理審批手續相對較復雜、成本投入較高,有些企業在僅持有“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資格證書”的情況下,利用其他形式或線下變相銷售藥品,不僅監管部門不易查處,對持有“互聯網藥品交易服務資格證書”企業的合法經營也造成了較大的沖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