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實習記者◎貝延

▲麻風病人病變部位

▲出土的麻風病模型

▲挪威麻風病專家漢森

▲麻風桿菌
每年一月的最后一個星期日是“世界防治麻風病日”,也叫“國際麻風節”。 2012年國際麻風節的主題是“加速行動,消除麻風病危害”。麻風病究竟如何發現的,是不是像很多人認為的那樣兇險?現在對麻風病的防治已到了怎樣的階段?為此,記者采訪了北京熱帶醫學研究所麻風病專家溫艷。
“國際麻風節”是法國慈善家佛勒豪在1954年發起的。當時,佛勒豪為了廣泛宣傳麻風病知識,讓人們寬容地對待麻風病人,尊重他們的人格和自由,在巴黎發起建立了“國際麻風節”。如今,麻風節已經成為了全世界的節日。然而,要真正消滅這種曾被人們認為非常可怕的疾病,應首先了解它的歷史,從根本上認識和重視它。
麻風病從發現到之后的很長一段時間,都被認為是一種令人恐懼的疾病。歷史上,一旦發現麻風病人,就會把他們活埋、火燒等,人人避而遠之,可謂“談病色變”。從古埃及到二十世紀中葉,從發現麻風病到研制出治療麻風病的藥物,經歷了幾千年的時間。
公元前1324年至1258年,在古埃及遼闊的疆土上出現了一種奇怪的疾病,病人手腳殘破、鼻塌目陷、面目猙獰,最后痛苦地死去。這種疾病開始在埃及南部和蘇丹等地的黑人中蔓延。那時的埃及人把這種疾病稱為“瑟特”,這種病也被稱為“上帝懲罰人的病”。直到3000多年以后,考古學家在埃及金字塔中發現了一具木乃伊。研究后發現,此人生前曾被麻風病殘酷地折磨,鼻骨已嚴重變形,由此揭示了麻風病這種古老的疾病已經折磨人類幾千年了。公元前8到6世紀,麻風病由一場戰爭從亞洲和非洲傳播到了歐洲。當時,希臘人在與西亞和北非國家的戰爭中取得了勝利。戰爭結束后,他們抓了很多俘虜回國賣做奴隸。然而,他們沒有想到,這樣的舉動為他們帶來了災難,麻風病由此蔓延到了歐洲。隨著麻風病在歐洲的逐步蔓延,統治者和老百姓都非常恐懼,他們殘酷地對待麻風病人,把他們溺死,甚至設立專門的隔離區,限制他們外出,完全把他們視為異類。
這場麻風病的傳播,中國也未能幸免于難。在秦朝,這種病被稱為“癘”,一旦染上,就會被押送到“癘遷所”,深挖活埋。關于這樣的悲劇一直流傳甚廣,也說明當時統治者的無知和殘忍。據記載:早在2600多年前的一天,正在開學宣講儒家學說的圣人孔丘,聽到了一個不幸的消息:他的弟子冉伯牛患上了一種在當時稱為“癘”的可怕疾病,深為伯牛惋惜的孔圣人無奈而沉痛地嘆道:“亡之,命矣乎!”。即使賢為圣人的孔夫子,在這種可怕的惡疾面前也無能為力,只有將這個災難歸于天命。
上世紀60年代之前,麻風病人都是被集中到麻風村,進行物理隔離,讓他們種糧食、種莊稼,自給自足。當時約有為數兩萬的麻風病人居住在遍布我國各地的617個麻風院或麻風村中。20世紀80年代后,國家取消了麻風村,改為了化學隔離。如今,雖然在世界麻風病分布中,我國屬于低發病率區,但是,我國的某些地方還是發病率較高,麻風病人較多,且殘疾率高達30%。我國麻風病患者主要分布在云貴高原地區,包括云南、貴州、四川、廣西等地,其中云南以文山、麗江的麻風病人居多。究其原因,主要是這些地方的山水較多,而水源中有一種原蟲(阿米巴)能誘發麻風病的產生。研究顯示,麻風病與河流湖泊的關系為:62.4%的患者在河流湖泊的1000m范圍內;81.5%的患者在河流湖泊的2500m范圍內;44.9%的患者在公路的2500 m范圍內;3.1%的患者在集市的 2500 m范圍內。現在,我國每年新增病例大約為1200~1500人,男女發生比率為2∶1~4∶1。雖然北京市是麻風病低流行區,但是,隨著經濟發展,人口流動頻繁,在北京數百萬流動人口中,每年依然有6個新增病例,原籍分布在全國各地,包括河南、山東等。
19世紀中葉,醫學家們對于麻風病的病因爭論不休。有的醫學家認為:麻風病不會傳染,是一種遺傳病;有的醫學家則認為:麻風病是傳染病,不會遺傳。后來,1856年,挪威一位著名的麻風專家丹尼爾遜親自把麻風病人皮膚結節的刮取物接種到了自己和四名助手的身上。幸運的是,他們五人都沒有染上麻風病。因此,他更加肯定麻風病是一種遺傳病,是不會傳染的。但是不久,他的理論還是被推翻了。1873年2月28日,挪威麻風學家漢森發現了麻風病的致病菌—— 麻風桿菌。然而,麻風病究竟是傳染性疾病還是遺傳性疾病,還是沒能得到證實。直到許多年之后,一個人在225名科學家志愿者身上做了麻風桿菌接種實驗,證明了麻風病是一種傳染性極低的疾病。此時,對于麻風病的研究才剛剛打開了一扇小窗。麻風病的病因謎底解開之后,科學家繼續研究可以治療麻風病的藥物。1940年的一天,美國的醫生在研究肺結核藥物時意外地發現:一種砜類藥物對結核病療效不明顯,卻對麻風病有明顯的治療作用。一年后,美國首先使用了苯糖砜治療麻風病,20世紀50年代,氨苯砜也被用于麻風病的治療,60年代,醫學家又相繼發現了后來在麻風病治療中廣泛使用的利福平和氯苯吩嗪。
在新中國成立之前,我國還沒有藥物能夠治愈麻風病,只能服用中藥雷公藤緩解病情。新中國成立之后,出現了一種藥物,即DDS(氨苯砜),使得麻風病成為可以治愈的疾病,同時也讓患者看到了曙光。1983年之后,李恒英教授回國,把氨苯砜、氯苯吩嗪、利福平三藥聯用,用于麻風病的治療。研究顯示,三藥聯用對麻風病有很好的療效,且這一方案已經治愈了全世界1300萬病人以上。至此,我國對麻風病藥物的研究又上了一個新的臺階。如今,只要病情惡化不是足夠嚴重,這種病是可以治愈的,只要麻風病人早期確診和得到治療,完全可以康復,不留任何后遺癥。
改革開放以后,我國加入了全球消除麻風病的行列,中國麻風防治協會決定自1988年起把“世界防治麻風病日”作為“中國麻風節”。自20世紀80年代起,我國對每名確診患者予以全程免費聯合化療,療效好,服第一劑后,在一周內即失去傳染他人的可能性,完成6~24個月療程后,即可達到痊愈的目的,從而避免殘疾的后遺癥,改善了患者的生活。

▲北京熱帶醫學研究所2009年在北京友誼醫院開展麻風病宣傳活動

▲北京熱帶醫學研究所2009年開展防治麻風病培訓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