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會娥
摘要:基于對秦人和秦地的歷史淵源、秦史的政治影響、秦腔的歷史傳播和社會影響的梳理,認為秦腔文化區是指秦腔影響達到一定程度,專業劇團和演出人數在當地戲曲活動中占到半數以上份量的省區,主要包括陜西、甘肅、寧夏、青海、新疆五省(區)。秦腔的生長、繁榮、發展、研究有賴于整個文化區內各種有利因素的推動,目前秦腔社會文化研究成果較少,在向研究者提出挑戰的同時,也為他們提供了廣闊的研究空間。
關鍵詞:文化區;秦腔;三秦文化;社會文化
中圖分類號:G1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9107(2012)03-0125-06
一、秦腔文化區
秦腔誕生于中國封建統治的末期,以民間班社為主要存在形式,以口傳心授為傳播手段,以廣闊天地為演出場所(老戲臺),高亢激越、慷慨悲涼、熱耳酸心、渾厚大氣,長于扮演帝王將相、忠臣義士、英雄豪杰、烈女節婦題材的袍帶戲、扎靠戲和光棍戲(劇中人物均為男角),遠在明、清時代,號稱中國“南昆、北弋、東柳、西梆”的四大聲腔之一,被尊為中國梆子腔的鼻祖。
關于“文化區”的概念,覃光廣、馮利、陳樸主編的《文化學辭典》中這樣定義:文化區是一種文化的空間分類法,給文化劃定的地理空間單位,一般指具有相似文化特征和生存方式的某一區域,其意義與“文化區域”相同,與“文化圈”不一樣,現一般當作一個敘述性概念,在文化分類上做工具使用,而不把它作為一個分析性概念去全面探討文化。走在遼闊的大西北,隨時、隨處都有秦腔盈耳,在戲曲式微的今天實在稱奇,筆者探討文化區和秦腔的某些聯系,試圖說明秦腔是一種跨省地方戲曲劇種,它的生長、繁榮、發展、研究,有賴于整個文化區內的齊心協力和共同努力。
1.秦人的歷史淵源。《史記·秦本紀》云:“秦之先,帝顓頊之苗裔孫曰女脩。女脩織,玄鳥隕卵,女脩吞之,生子大業。”從祖先來源的傳說,以及崇拜、信仰等觀念方面考察,可知秦人同殷人祖先原是東方之氏族。夏王朝時期,“秦人”或“秦族”這個名稱并未出現,也沒有更具體的資料。秦人祖先伯益幫禹治水,并為舜馴服鳥獸,舜賜秦人贏氏,此后,秦國的宗族始終自稱姓“贏”。殷商時期,秦人的祖先屬于殷商奴隸主統治馴服的一個氏族部落。西周初期,全族變為周人的氏族奴隸。秦人祖先的生活是與游牧、狩獵分不開的,周孝王時,他們仍舊過著游牧生活,養馬依然是他們的特長:“好馬及蓄,善養息之。”(《史記·秦本紀》),此時他們居住的地方叫“犬丘”(在今甘肅天水地區)。此后,“秦穆公都雍郊,地方三百里,知時之變,攻取西戎,辟地千里,并國十二,隴西、北地是也。”(《新序·善謀下》),秦地又融人許多戎、狄人。武王死后,成王繼位時,商紂的兒子武庚發動了一次大規模的反周叛亂,平定后,贏姓氏族被西周統治者趕向西方邊陲,踏上了更遙遠的、荒涼的黃土高原。秦人融合戎、狄,或者說戎人、狄人后來亦成為秦人的組成部分,善牧且較長時期在遙遠、荒涼的黃土高原過著游牧生活,豪放、蒼勁、擅長苦音的秦聲,是秦人性格的寫照,也表達了秦人的心聲和生活觀,以秦聲為基礎的秦腔成為大西北人的共同摯愛,亦是必然的了。
2.秦地的歷史淵源。秦腔產生于秦地,所謂秦地,是個歷史概念。先秦時期的秦國,就包括今四川、甘肅、河南部分地區;明代,全國設有11個行省,陜西地域十分廣闊,包括陜西的全境以及今天的甘肅、青海、寧夏等省區;清代康熙年間(1662-1722年),清政府將陜西劃分為陜西和甘肅兩省,青海、寧夏始歸甘肅省屬,直至民國初年,青海另立行省;中華人名共和國建國以后,寧夏又從甘肅省劃出,設立了寧夏回族自治區。明代設立的陜西行省從此始分為四個省(區)。新疆一地,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獲得統一,始設“西域新疆”,至清光緒十年(1844年)又改設行省。上述五省區位于中國西北部,因而史稱西北地區,在歷史上頗有淵源。
秦史的政治影響。關于秦腔的具體形成時間,目前還沒有惟一、確定的結論。有明中葉說(以楊志烈、何桑為代表),先秦說(以焦文彬、閻敏學為代表),漢唐說(以蘇育生為代表)。呈現這種眾說紛紜狀態的原因,筆者認為主要有二:一是把秦腔聲腔與秦腔戲曲二者的產生混在一起;二是未提出具有公認性的判斷戲曲已經生成的標準。但是幾種說法有一個共同點:即秦腔聲腔遠在唐代以前就開始形成。眾所周知,周、秦、漢、唐是中國封建社會的繁榮時期,也是秦地、秦人的輝煌時期,強勢的政治加上強大的經濟,具有無窮的魅力和吸引力,有一點匈奴血統的李唐時代,長安地區胡人、胡姬、胡歌比比皆是,他們將胡文化帶到這里,同時使秦聲迅速在大西北流行起來。另一方面,李唐的統治者李隆基是個藝術家,他本人喜好戲曲,還建有專門培養戲曲人員的梨園。可以想見,貴族血統,特殊的身份,立即使秦聲時髦起來,以國劇的身份迅速流行和傳播。
3.秦腔的歷史傳播。秦腔流播的途徑有三種:(1)秦晉商人。(2)明末清初風起云涌的農民大起義首領及部署大部分是陜西人,他們把秦腔作為軍戲,隨軍演唱。(3)藝人的流播演出。山陜商人從關中西行,赴甘肅、寧夏、青海、新疆等地經商,形成了西北商路,也建立了許多會館:甘肅有張掖山西會館、蘭州陜西會館、永昌東會館、榆中縣西會館、威武大會館、敦煌北會館、景泰縣山陜會館、張掖陜西會館、酒泉陜西會館、酒泉山西會館、臨夏市山陜會館、古浪縣大靖鎮山陜會館;寧夏有銀川山西會館、三晉會館、山西會館;青海有西寧山陜會館;新疆有烏魯木齊山西會館、烏魯木齊陜西會館、巴里坤山西會館等。同時,山陜商人在甘肅、寧夏、青海、新疆開辟商路過程,建立了許多會館戲臺,因而也在西北建立了秦腔戲路。山陜會館,是山陜商人在同鄉會館中建構同鄉商人的“義”的一種方式:通過物質的戲臺建筑和非物質的戲劇演出,既強化丫“義”的神圣感、鄉土化、不可抗拒感,又使“義”情感化、人性化。由于明清商幫的傳播,秦腔已經在西北扎根,直到今天仍然是當地活躍的主要劇種。除了農民起義軍把秦腔作為軍戲演唱外,西北歷來是邊防重地,秦腔也成為士兵們文化活動不可缺少的形式,不少軍隊的劇團不僅同當地群眾同樂,而且扎根邊疆,繁衍生息,新疆、甘肅、青海、寧夏等地定居下來的劇團及其秦腔活動都是這樣的。最具代表性的,如寧夏南部山區在元明時期是西北最大的軍馬屯集區,一批批官兵來此屯戍,有許多秦人子弟到此居住,也有不少秦地秦腔失業人員流落到此,秦文化的引進與交融為秦腔在此傳播奠定了基礎,40年代,相繼出現了不少秦腔自樂班,每逢集市、廟會,民間藝人就相互串聯組織起來自娛自樂,有的甚至以此為生;解放初期,在黨和人民政府的支持下,各縣都成立了秦劇團,演出劇目大多是傳統戲,演職人員以陜西藝人最多;到了60年代,政府將固原、隆德、西吉三縣秦劇團合并,組建了固原專區秦劇團,全團演職人員多達160余人,陣容強大,資質雄厚,成為秦腔在南部山區發展過程中的一個鼎盛時期。藝人演出、組織秦腔班社也是秦腔流播、扎根大西北的一個重要原因,自明清以來,秦腔班社與藝人紛紛流人甘、青、寧、新從事演出或建立班社。甘肅成立的有:蘭州的化俗社(1913年)、蘭州的覺民社(1928年)、蘭州的新興社(1929年)、蘭州的中興社(1937年)、蘭州的眾興社(1940年)、隴東的乎樂社(1930年),另外還有民樂社、西聲社、樂樂劇團、福勝社、兩亭社、易風社、監勝社、福利社等等。寧夏成立的有:銀川的覺民社(1935年)、寧南的猛進劇社(40年代初)。創建于青藏高原的有云雨社(1929年)、興華社(1931年)、新興社(1935年)等。新疆成立的有新中舞臺(1939年)等。通過以上三種途徑,秦腔在青、甘、寧、新廣泛、深入地流行開來。
4.秦腔的社會影響。據胡兆量<<中國戲曲地理特征》中的《我國九大劇種專業劇團分布(1984)表》對秦腔的基本情況,按以下方式進行統計,即具有秦腔專業劇團的省份、秦腔專業劇團數、專業劇團總數,分別如下:天津,專業秦腔劇團數1,專業劇團總數11;陜西,專業秦腔劇團數76,專業劇團總數91;甘肅,專業秦腔劇團數64,專業劇團總數67;青海,專業秦腔劇團數3,專業劇團總數5;寧夏,專業秦腔劇團數12,專業劇團總數14;新疆,專業秦腔劇團數7,專業劇團總數14。陜西、甘肅、青海、寧夏、新疆五省專業秦腔劇團在專業劇團總數中所占的比例分別為:85.5%、95.5%、60.0%、85.7%、50.0%,均占一半以上。
筆者又翻閱了中國ISBN中心出版的中國戲曲志系列叢書:(1)魚訊主編《中國戲曲志,陜西卷》《陜西省劇種表》,秦腔排在第一,有專業演出劇團74個,業余劇團遍及城鄉。又知,1984年陜西省成立了秦腔振興辦公室;陜西電視臺有“秦之聲”;陜西人民廣播電臺有“戲迷大觀園”;2009年9月“陜西秦腔博物館”在西安交通大學開館;政府為秦腔振興,投人大量物力財力人力,民間參與非常廣泛。總之,無論從那方面講,在陜西,秦腔都是具有統治地位的一種文化。(2)喬滋、金行健主編《中國戲曲志·甘肅卷》《甘肅省劇種表》,秦腔被列在第一位,影響遍及全省。2005年中國劇協決定把蘭州市作為秦腔藝術節的常設舉辦地,并設立蘭州市為“中國秦腔發展基地”;2010年元月“中國秦腔博物館”在蘭州開館。(3)荊乃力主編《中國戲曲志,寧夏卷》《寧夏省劇種表》,寧夏共有16個劇種,秦腔排在第一,并說秦腔形成于寧夏的固原、隆德、海原等地,流布全省,有專業劇團17個,專職演出人員2 000余人;其他劇種的專業演出團體2個,演出人員合計僅250人。秦腔在寧夏的地位和影響可見一斑。(4)陳秉智主編《中國戲曲志。青海卷》《青海省劇種表》,該省共有劇種6個,其中三個本省劇種,三個傳人劇種。秦腔作為第一傳人劇種,于清道光年間傳人,影響遍及全省,有專業劇團3個。(5)周建國主編:《中國戲曲志·新疆卷》《新疆省劇種表》,共有劇種13個,秦腔排在第四(前面三個是本省戲劇),有專業演出劇團10個,演出人員634人;三個本省戲,其中有兩個無專業演出團體,一個新疆曲子劇只有一個專業演出團體,演員42人。
據此,筆者所謂的秦腔文化區,不是指凡是唱秦腔的地方都是秦腔文化區,而是指秦腔影響達到一定程度,專業劇團和演出人數在當地戲曲活動中占到半數以上的份量,包括今天的陜西、甘肅、寧夏、青海、新疆五省(區)。秦腔是西北各族人民經過長期的藝術積累而形成的,它的成長、發展、振興和研究等,都應該而且必須立足、依賴這一文化區。
二、秦腔社會文化研究述評
筆者的定義,一是基于自己的研究之便;另外是區別于社會上的泛文化現象,即什么都冠以文化的標簽。所以,這兩個定義,可能有尚待商榷的地方。秦腔文化研究:大文化視域下,對秦腔自身諸要素的研究,含秦腔理論研究、秦腔發展史研究、秦腔音樂研究、表(導)演研究、舞美研究、班社研究、藝人生平研究、表演流派研究、劇作家研究、劇目研究、臉譜研究、化妝研究、道具研究、表演程式研究、表演特技研究等等。目前,秦腔研究中,這部分研究成果占絕大多數,最為豐富。非本文重點,具體成果,不再述評。
秦腔社會文化研究:關于社會文化的概念,施宣圓等主編《中國文化辭典》中論述為:“由社會和文化共同形成的超有機形態。使用此概念,可以避免把文化與社會兩者相混淆,或相分離。……但社會與文化是交織、復合在一起的整體。因此,只有在特殊的純粹分析的情況下,二者才能彼此孤立,而分析的起點必須是整體的社會文化。一方面它建立起社會文化的連續體,同時又區別出它的兩個基本趨向,即穩定的社會趨向和變動的積累的文化趨向。”由此,可以看出以下幾點:(1)文化是與社會密切聯系的。社會是一個復雜的系統,由人創造而表現在它們身上的文化不僅受文化傳統的影響,而且受社會系統的影響,它們的影響或者說作用效果彼此交織,難以區分。故,倘若單研究秦腔反映或體現了秦人何種精神訴求和生活樣態的話,是很有困難的(后文在相關部分詳述)。(2)社會文化有一個重要的研究內容,即文化與社會之間的互動關系。借用“社會文化”這個概念工具,研究秦腔這種文化反映的秦人精神訴求和生活樣態,筆者認為就是秦腔社會文化研究,其實質就是對秦腔的效果或影響的研究。
秦腔史中的秦腔社會文化研究就陜西而言,目前共有四個版本的秦腔史,尤其可貴的是,它們都是在文化大背景下來研究秦腔。這四個版本分別是:第一個版本是,焦文彬主編《秦腔史稿》(陜西人民出版社,1987),該版本列陳觀點,資料豐富,以史的觀念構建全書結構,提出“研究戲曲應從戲曲聲腔人手”(P25),并將秦腔的萌芽時期確定在“遠古至公元580年”,每一時期,大致包括當時的文化背景、經濟背景、藝術形式、藝人及其作品、藝術活動,但對秦腔社會文化所涉甚微。第二個版本是,楊志烈、何桑《中國秦腔史》(陜西旅游出版社,2003),兩位先生均就職于陜西省藝術研究所,長期從事秦腔研究,理論基礎扎實、研究經驗豐富,該書封面注明“文化大視野”,名副其實,體系完整、見解獨到、論證嚴密地梳理了秦腔的遞變與發展、秦腔的影響、秦腔的傳播等,有十分之一篇幅涉及秦腔的傳播和影響。第三個版本是,焦文彬、閻敏學的《中國秦腔》(陜西人民出版社,2005),該書體系完整系統,有學術性,文字可讀性強,大約用了近二十分之一的篇幅談秦腔的傳播和影響。第四個版本,是蘇育生《中國秦腔》(上海百家出版社,2009),以史的形式,分秦腔的孕育和形成時期、秦腔的發展時期,秦腔的成熟時期、秦腔的改良時期、秦腔的繁榮與振興時期,所涉秦腔社會文化相當有限。
期刊文章中的秦腔社會文化研究,筆者看到的期刊文章來自兩方面:一是用“主題”遍搜“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下載和秦腔社會文化可能有關的文章;二是筆者2010年在陜西西安進行過為期一月的秦腔調研,調研期間,陜西秦腔研究方面的一些老師傾力相助,熱心贈送的期刊,這些秦腔期刊(多為內部期刊)共有57本(合刊作1本計),大多反映秦腔演出動態、秦腔情懷、影劇選章、友好往來、藝苑人生、演員談藝等等內容且學術性比較有限,與秦腔社會文化較為密切的內容亦有限。
胡兆量《中國戲曲地理特征》(《經濟地理》,第20卷第1期)介紹了中國劇種的地理分布及淵源。常智奇《長歌當哭悲秦腔——兼論秦腔的審美特征》(《當代戲劇》,2005年第1期)認為秦腔藝術是一種直面人生苦難、在憂傷的基調中表達不屈精神的藝術,它是一種陽剛之美,悲壯之美,蒼涼之美;并簡要從秦地地理環境和歷史環境分析了形成這一特點的原因。韓健《秦腔的悲劇藝術》(《西安藝術》,2009年第1期)從秦腔音樂、表演程式兩個方面分析了“秦腔的悲劇藝術的表現力較之其他戲曲劇種能最大限度地揭示悲劇人物面對厄運、死亡時的那種無助、痛苦、憂傷、憤怒的心情和反抗精神”。楊云峰《脈動陜西人文精神的秦腔藝術》(《西安藝術》,2008年第3期》)認為,在中國傳統文化的大背景下,秦腔劇目表現的思想內容基本上以宣揚封建道德中的“三綱五常”,維護封建理論秩序的妻賢子孝、忠臣義士和“清官”意識作為出發點的勸人向善情結,傳統的秦腔藝術培養了陜西人固步自封“小富即安”、“貴族情結”和“自卑意識”,高擎歷史遺風的大旗,繼續回味在漢唐雄風的夢囈中。楊云峰《陜西地方戲曲風格形成的歷史淵源——區域文化中的“和而不同”色彩略論》(《西安藝術》,2009年第1期)按照文化地理的觀點解釋,正是豐厚的歷史文化和歷史地理的形成因素,決定了陜西地方戲曲始終以有別于中原、華北、華南、東南、東北的地方文化色彩,呈現慷慨有余、柔美不足的總體風格。何桑《秦腔的前世今生——不同文明背景下的秦腔探微》(《西安藝術》,2009年第工期)探討了不同歷史時期秦腔劇目的內容特點。
著作中的秦腔社會文化研究。楊云峰在《三秦文化的歷史品格》(陜西旅游出版社,2002)一書的后記中這樣說:“……一部本來試圖寫成‘秦腔與三秦文化的書,卻與原旨大相徑庭而成為《三秦文化的歷史品格》,這是我始料不及的……”,他的初衷是想研究秦腔與三秦文化的關系,最終卻成了研究三秦文化本身。該書值得肯定的地方在于:橫的方面,將三秦文化放在中國文化的背景下,簡述秦文化與中國文化、民間文化與統治者的文化的關系;縱的方面,以先秦思想基礎、遠古圖騰文化、兩漢魏晉南北朝文化積淀、唐代人文情懷、宋元時期三秦文化,即三秦文化發展的歷史脈略為綱,涉及秦人族源、秦地族源、居住方式(四合土窯)、秦地歷史、三秦歷史地理、三秦文化等,涉及的學科有哲學、史學、歷史地理、考古學、文學、藝術等等,不僅文獻資料豐富,而且有大量的考古、遺跡資料。
甄亮的《吼出的文化》(中國戲劇出版社,2009年版)以文化傳播學的觀念來構架著作:上篇秦戲之前世今生可視為表述秦戲文化對象;中篇秦戲之“硬件”“軟件”可視為表述秦戲傳播的途徑;下篇秦戲之生產資源可視為表述秦戲的傳播方式。作者在序言中將“吼”戲產生簡單歸于“中國大西北的廣袤、相對的人煙稀少、無遮無掩的緣故”過于簡單。作者從秦戲之文化生態(包括秦地——自古帝王都、秦人——豪放霸王氣、秦戲——受益長安風)和秦戲之民俗思想(包括地緣、人緣、情緣)幾個方面探討秦腔的成因和特點。
三、秦腔社會文化研究的機遇與挑戰
縱觀秦腔史的四個版本,涉及的秦腔社會文化內容主要是秦腔的流播和影響,且篇幅較為有限。
期刊文章的研究,歸納起來主要從地理、審美、音樂、文化地理、劇目內容等幾個方面探討秦腔的成因、藝術特點、思想內容和反映的時代精神,而對秦腔的社會影響涉及欠缺。
著作研究中,楊、甑二位先生,都試圖研究秦腔與三秦文化的關系,換句話說就是想研究三秦文化緣何能產生出秦腔這個劇種,秦腔又對三秦文化產生了怎樣的影響。最終楊先生的大作成了研究三秦文化的著作,甑先生的大作為振興秦腔而呼號,這是有原因的,首先,秦腔是三秦文化系統的一個子系統的同時,秦腔本身又是一個融音樂、文學、美術、表演、舞蹈、導演等為一體的一個系統。其次,秦腔是三秦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分析、闡釋秦腔地理、歷史、文化淵源最終不可避免地會走向對三秦文化的分析和闡釋(除此之外,確也再無它法),尤其是在將秦腔系統濃縮為一個“點的”因素的情況下,“秦腔與三秦文化”變成“三秦文化的歷史品格”則是必然的了。再次,要深刻研究秦腔與秦文化的關系,其可能的途徑是,在全面熟悉、把握秦腔本身的諸要素的前提下深入其中,并從秦腔諸要素內部去發掘、分析和闡釋,筆者認為倘若從三秦文化形成的地理、歷史、人文,秦地族源、秦人淵源等等方面的特征,和秦腔表現出來的某些特征進行比照從而得出某些所謂的結論,是具有明顯的灰格史學的意味的,是不足取的。兩位先生從地緣和史緣兩個方面探討秦腔成因(嚴格地說是秦文化的成因),值得肯定,這是因為:其一,“秦人性格的形成和樸實厚重的文化個性似乎是從‘詩經就注定了的,或者說是從‘詩經開始就被賦予了一種粗獷的品格,從而被后世的文人墨客所不斷強化和著意推崇的……”(該書。P8),而“詩經”是所謂秦風——秦聲——秦腔(甄亮、焦文彬、閻敏學等觀點)系統的源頭(亦即秦腔劇種的源頭)。其二,地緣政治與地理因素對一個地區文化理念的形成是由經濟基礎決定的,而一個地區文化理念的轉變與發展,則是一個相對漫長的過程。以秦國居陜西三百年的歷史而論,此后的漢唐文化形成,應該說先秦時期的歷史根基起著不可估量的奠基作用。其三,秦自移居西陲,即與諸戎發生了密切的聯系。他們之間既存在尖銳的民族、軍事沖突,亦存在廣泛的經濟、文化交流。數百年間,秦在與諸戎的斗爭中發展和壯大。因而,秦時代(含秦封國和秦帝國時代)是一個重視軍功的時代。歷史上,農牧分界線南北移動,其實質是游牧民族與農耕民族力量消長的一種表現,基于這些,粗獷、張揚與濃郁的憂患意識并存于三秦文化中,體現于秦腔的基因中。
就陜西而言,秦腔文化研究的成果比較豐碩,秦腔社會文化研究的成果比較欠缺。這二者關系密切,研究都很有意義。前者是后者的基礎,研究后者,不可避免地要涉及秦腔諸要素中的一些元素,因而對研究者的要求更高,沒有前者,后者很難研究深刻、透徹;只熟悉前者,后者也不一定能研究或能研究好。因為對研究秦腔社會文化的人,有更高的知識、理論要求。秦腔戲曲是一門高度綜合的藝術,要研究秦腔的社會文化,必須熟悉秦腔文化的同時,還應具備以下方面的知識:秦地歷史、地理、文化,秦人族源、秦地族群、人類學、文化人類學等等方面的知識。
秦腔社會文化研究成果很有限,這為學者們提供了研究機遇。筆者陜西調研期間,有幸觀看了某縣城一超市周末免費放映的秦腔電影,西安南郊城門附近的秦腔自樂班爭奇斗艷,某企業酒瓶設計成秦腔臉譜,鄉村里的紅白喜事、廟會、古會都要“寫戲”……從窮鄉僻壤到省城西安,從不識字的老農到教授、專家、官員,從垂髫小兒到耄耋老人,秦腔在其文化區內有著勃勃的生機和驚人的影響力,無論是振興秦腔,還是關注秦腔對人的影響、秦腔對社會的影響、秦腔產業的發展,都需要在人類學和文化人類學等學科理論和方法的指導下,進行深入、細致的秦腔社會文化研究。比如,企業文化中的秦腔:為什么超市要放映秦腔電影?放映什么?什么時候放映?那些人都來觀看?有什么感受?對超市和社會有什么影響?等等;城墻根下的秦腔文化:誰組織自樂班?為什么組織?什么時候組織?演員從哪里來?經費從哪里來,收入又怎樣分配?陜西、其他省份、外國觀眾都有那些人、為什么來看?什么時候、和誰來看?喜歡看什么?有什么感覺?有何建議和意見?等等。另外,還有秦腔在新農村、在和諧社會建設中的意義和作用等等的研究,都是非常有意義、有研究空間的。
參考文獻:
[1]覃光廣,馮利,陳樸,文化學辭典[M],北京:中央民族學院出版社,1988:113-114.
[2]林劍鳴,秦史稿[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13-14.
[3]林劍鳴,秦史稿[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18.
[4]焦文彬,秦腔史稿[M],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1987:46-47.
[5]宋俊華,山陜會館與秦腔傳播[J],文藝研究,2006(2):94-101.
[6]焦文彬,閻敏學,中國秦腔[M],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2005:295.
[7]蘇強,淺談秦腔在寧夏南部山區的生存與發展[J],當代戲劇,2009(1):36-37.
[8]楊志烈,何桑,中國秦腔史[M],西安:陜西旅游出版社,2003:371-389.
[9]胡兆量,中國戲曲地理特征[J],經濟地理,2000(1):84-87.
[10]魚訊,陜西省劇種表[M]//中國戲曲志,陜西卷,北京:中國ISBN中心出版社,1995:77.
[11]喬滋,金行健,甘肅省劇種表[M]//中國戲曲志,甘肅卷,北京:中國ISBN中心出版,1995:86.
[12]荊乃力,寧夏省劇種表[M]//中國戲曲志。寧夏卷,北京:中國ISBN中心出版,1998:33.
[13]陳秉智,青海省劇種表[M]//中國戲曲志,青海卷,北京:中國ISBN中心出版,1998:33.
[14]周建國,新疆省劇種表[M]//中國戲曲志。新疆卷,北京:中國ISBN中心出版,1995:68.
[15]施宣圓,王有為,丁鳳鱗,等,中國文化辭典[M],上海:上海科學院出版,1988:24-25.
[16]樊志民,秦農業歷史研究[M],西安:三秦出版社,PQ9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