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 佳
(湖州職業技術學院,浙江 湖州 313000)
基于學生學習風格偏好下的高職酒店管理專業教學模式探究
——以湖州職業技術學院為例
田 佳
(湖州職業技術學院,浙江 湖州 313000)
作為個體差異因素之一的學習風格偏好,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學習者的學習行為以及專業教學模式,文章對湖州職業技術學院酒店管理專業學生的學習風格偏好進行了問卷調查,并就其結果對高職酒店管理專業教學模式提出了相應的對策。
學習風格偏好;行為主義者;理論家;反思者;實用主義者
相關文獻表明,目前我國大學教學偏好研究主要針對的是:學生對教師所采用教學方法的偏好。這都是從教學方法或課堂活動和教學媒介等具體因素進行探討的。此次筆者嘗試從Kolb(1984)提出的學習過程以及Honey和Mumford(1986,2000)提出的學習風格問卷調查進行研究,即在研究中融入Kolb的四階段經驗學習周期結構以及在其發展形成中產生的具體經驗、反思觀察、抽象概括和積極實踐四種適應性學習模式 ,也融入了Honey與Mumford提出的四種學習風格偏好,他們把學習風格偏好類型可分為四類人群,即行為主義者、實用主義者、理論家與反思者。認為行為主義者有積極的態度,偏好于對新事物的體驗,喜歡團隊合作。反思者喜歡全面考慮問題,喜歡觀察以及結對討論。理論家偏好于傳統的講授型教學模式,希望教師能給予其提問以及發表自己觀點的機會。實用主義者喜歡將現學現做,在教師的幫助下嘗試自行解決問題。他們認為:理論家相對應的教學模式應為講授、演示以及有組織地討論。反思者相對應的教學模式應為:自由討論、討論課以及實踐操作課。行為主義者相對應的教學模式應為教師輔導、教師模擬、角色扮演以及利用現有資源進行學習。實用主義者的教學模式應為:遠程教育、項目教學和實習。
1.學習風格研究理論
1954年,赫伯特·賽倫(Herbert Thelen)首次提出“學習風格”這一概念。對于學習風格,長期以來沒有形成一個統一的界定。許多西方學者從各自的角度闡釋學習風格的內涵,比如Marlin L.(1981)認為學習風格是個體用來處理教育信息的穩定的行為方式,在家庭、學校和社會文化等制約人發展的各種變量影響下形成并儲存在個體神經組織和個性的深層結構之中。Kinsella(1995)認為學習風格是指學習者個體在接受信息和信息加工過程中所采用的自然習慣的偏愛方式,這些偏愛方式具有一定的持久性。Tallmadge& Shearer(1969)認為學習風格是個體與教學刺激相互作用的方式及其特征,這一方式導致作為刺激函數的各不相同的學習成就。
在我國,比較公認的對于學習風格的定義是譚頂良先生所認定的。即學習風格是學習者持續一貫的帶有個性特征的學習方式,是學習策略和學習傾向的總和。學習策略是指學習者為完成學習任務或實現學習目標而采取的一系列步驟,其中某一特定步驟成為學習方法。學習傾向是每一個體在學習過程中會表現出的不同偏好,包括學習情緒、態度、動機、堅持性以及對學習環境、學習內容等方面的偏愛。有些學習策略和學習傾向可隨學習環境、學習內容的變化而變化,而有些則表現出持續一慣性。這些持續一貫地表現出來的學習策略和學習傾向,就構成了學習者通常所采用的學習方式,即學習風格。
2.酒店管理專業教學模式國內外探討
對于酒店管理專業的教學模式,國內外專家也有著不同的看法。目前,國內對于酒店管理專業的教學模式主要集中在三個方面,即編、導、演教學模式;體驗式教學模式以及崗位群為導向的教學模式。殷艷苓(2008)認為編、導、演的教學模式非常適用于聰明好動、樂于嘗試、求新好奇的現代職業院校學生,運用該種教學模式教學,可增加學生的專業興趣,激勵學生上進,并可以通過此種方式使學生在互動中真正掌握專業技能知識。李先躍(2010)認為將體驗式教學模式運用于高職酒店管理專業的教學中,可實現學生自主學習與教師導向作用的結合,專業知識學習與相關知識學習的結合,基礎理論學習與能力培養的結合,既達到了知識傳授的目的,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的能力、提高了學生的綜合素質。林紅梅(2009)認為酒店管理專業需以崗位群為導向。崗位群是指相關崗位形成的或一些相同或性質相類似的崗位集合。通過酒店崗位模塊的學習使學生獲得相應的就業崗位所需的職業資格證書,不僅讓他們達到酒店管理專業對應崗位群的需求,而且還能達到相近專業崗位群的要求,從而做到既有堅實的就業基礎、又有寬廣的就業渠道。
國外對于酒店管理教學的教學模式主要集中在兩個方面,即概念獲得與自主學習兩個方面。概念獲得,又稱概念達成,是美國教育家、心理學家杰羅姆·布魯納設計的一種通過引導學生對范例進行觀察和比較、對概念進行假設和驗證,從而幫助學生正確學習和掌握概念的有效教學模式。
自主學習理論發展于20世紀50年代,最初是國外教育心理學的一個研究課題。其中比較有代表性的觀點有:Little(1991)認為不能把自主學習看成是新的教學方法,它是學習者把握自己學習的能力,自主學習“從本質上說是學習者學習過程和學習內容的心理關系問題,即一種超越、批判性的思考、決策以及獨立行動的能力”。Though(1996)提出的“autonomous learning”也稱為自我導向學習,又稱自我調節學習,指學習者自覺確定學習目標、選擇學習方法、監控學習過程、評價學習結果的過程,之后其內涵越來越豐富,逐漸成為指導學習的一種理論和模式。
(一)研究框架設計
本課題的總體目標是在對湖州職業技術學院“酒店管理專業學生學習風格偏好”的研究背景下,為高職酒店管理專業教學模式選擇提供具有實際價值的參考性意見。
首先對湖州職業技術學院學生進行學習風格偏好的問卷調查,用以區分學生的學習風格偏好現狀,再采取適用于學生的教學模式對其進行教學,以望取得最理想的教學成果。
(二)研究簡介
1.研究目的。了解湖州職業技術學院酒店管理專業學生學習風格偏好的具體情況,為湖職院乃至整個高職酒店管理專業教學模式改革提供參考依據。
2.研究工具。主要采用對于酒店管理專業學生的學習風格偏好問卷調查。問卷調查使用的是Honey and mumford's學習偏好問卷。即從 Activists, Reflectors, Theorists,Pragmatists(行為主義者,反思者,理論家和實用主義者)四個方面來測試學生的學習風格偏好。再以學生的學習偏好為基礎探究適合教授高職酒店管理專業學生的教學模式范圍。最后從教學模式范圍中選出對國內高職酒店管理專業具體必修課程與選修課程相對應的具有可操作性的教學模式。為調查方便,問卷調查被譯成中文。發放問卷140份,有效問卷134份。最后對部分學生進行了訪談。
3.研究對象。此次研究面向湖州職業技術學院10級及11級四個班共140位酒店管理專業的學生。
(三)假設
根據國內酒店管理專業的教學現實,即必修課很難進行分類教學的現實情況,本課題在Honey和Mumford的研究基礎之上提出兩項假設:
H1:酒店管理專業學習風格偏好者的類型與希望專業必修課程考核結果由多個模塊組成有顯著關系(如:小組調研、個人陳述、論文與考試都占最終考核一定比例)。
H2:酒店管理專業學習風格偏好者的類型與希望選修課程教學能根據學生偏好類別不同而存在不同的教學模式設置有顯著關系。
(四)數據分析
本次調查研究的主要數據統計分析方法為SPSS,主要對收集來的數據進行頻數分析以及用One- Way ANOVA對學生的學習風格偏好與多模塊教學的感興趣程度是否存在顯著關系,學生的學習風格偏好與課程教學方式是否存在顯著關系進行研究分析。當P值小于0.05時說明兩者之間存在顯著關系。
1.學習風格偏好問卷結果描述和對比分析
不同年級學生的學習風格問卷結果描述與對比分析。如表4-1所示,無論是大一還是大二的學生,其中學習風格偏好于實用主義者類型的學生都占最多人數。大一學生偏好于實用主義者類型的占總體人數的40.6%,大二學生偏好實用主義者類型的占總體人數的41.5%。

表4-1 年級* 學習風格偏好 交叉制表
從性別對學生的學習風格問卷結果進行描述與對比分析,如表4-2所示,男生中偏好于實用主義者類型學習風格的占44.1%,女生偏好實用主義者類型學習風格的占40%。

表4-2 性別* 學習風格偏好 交叉制表
由此可以看出,酒店管理專業學生喜歡現學現做,在教師的幫助下自行解決問題。因此在教學過程中可以適當提高學生參與性教學以及校外實習比例,或者進行項目教學,即一門課由多位老師進行分項目教學,既給學生新鮮感,也讓學生從專業性強的教師或課外導師處學到更多的實際性知識以及操作技能。
2.學生的學習風格偏好對教學模式的影響
此次調查共采集 134份有效問卷調查,當學生被問及“你是否希望專業必修課程考核結果由多個模塊組成”以及“你是否希望選修課程教學能根據你的學習風格偏好來設置教學模式”時,如表4-3以及4-4所示。

表4 -3
在134位學生中共有90位學生,即67.2%的學生希望專業必修課程考核結果由多個模塊組成,即教學模塊可分為小組調研、個人陳述、論文與考試占最終成績一定比例的方式。對于選修課程按學生的學習風格偏好來設置教學模式這一條,有113名學生選“是”,即希望可以按學生的學習風格偏好來設置,約占總人數的84.3%。

表4 -4
對于學生的學習風格偏好對于多模塊教學及選修課程教學方式是否存在顯著關系,筆者用 SPSS的 One-Way ANOVA做出以下結果(見表4-5與表4-6),從表4-5可見,顯著性為p=0.056,如此說明酒店管理專業學習風格偏好者的類型與希望專業必修課程考核結果由多個模塊組成沒有顯著關系。

表4 -5
從表4-6可見,學生學習風格偏好與是否希望選修課程教學能概據學生的學習風格偏好來設置教學模式的顯著性為p=0.162,P值大于0.05,因此說明兩者間也不具有顯著關系。

表4 -6
因此,此次研究在研究方法中所提出的H1與H2皆不成立。即酒店管理專業學習風格偏好者的類型與希望專業必修課程考核結果由多個模塊組成并不存在顯著關系,酒店管理專業學習風格偏好者的類型與希望選修課程教學能根據學生偏好類別不同而存在不同的教學模式設置也不存在顯著關系。
本次調查研究首先對湖州職業技術學院的酒店管理專業的學生學習風格偏好進行了了解,根據問卷調查統計,發現大部分學生屬于實用主義者類型,希望能多動手、體驗學習,有著較強的獨立學習傾向。因此酒店管理專業教師在教學中對學生要進行相對少的控制,可以參照國外教育心理學中自主學習理論的相關經驗,讓學生多參與到教學行為當中來,可以選擇選修課程學習、項目教學、操作課的課時以及增加學生課外實習的時間,充分調動以挖掘酒店管理專業學生的學習潛能,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并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與創造性。
[1] 吳麗林,張琳芝.學習風格視域下的大學英語教學偏好層次分析探討[J].保定學院學報,2010,(5).
[2] 沈博.基于Kolb學習風格模型的調查和分析[J].中國地質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3).
[3] 殷艷苓.“編、導、演”教學模式在酒店管理專業課中的應用[J].職業技術,2008,(7).
G71
A
1008-7427(2012)10-0025-02
2012-0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