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Ⅰ高欣萱
高新區科技創新撬動園區跨越發展
文 Ⅰ高欣萱
目前高新區擁有工程中心和企業技術中心73家,其中國家級中心5家、省級中心40家。
“2002年,貴陽高新技術創業服務中心讓我們從無到有;2006年,創業服務中心又一次讓我們從弱小到強大。”致力于中央空調節能研究與開發的匯通華城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蔡小兵說。
“2006年,我們的產值不到10萬元,2011年的產值已經超過4000萬元,預計今年年產值可達6000萬元。”貴州中科風景園林有限公司總經理楊朝雄談起自己在貴陽國家高新區的創業歷程,頻頻提到創業服務中心。“如果沒有他們的支持,就沒有中科園林的今天。”楊朝雄坦言道。
據悉,貴陽高新技術創業服務中心自成立以來,為創業企業、科技創業者提供創業場地、創業指導、創新服務和投融資服務,與企業相輔相成,共同發展,成為貴陽市乃至貴州省最具創新活力、充滿創業精神和創新創業要素聚集的科技創業基地。目前,創業服務中心擁有貴陽火炬軟件園、創業大廈、留學人員創業園、大學生創業園、標準廠房及科技大廈等企業孵化場地。
通過創業服務中心的孵化培育,匯通華城、成智重工、朗瑪信息、世紀恒通、中科園林等企業脫穎而出。“截至目前,我們累計擁有留學生創業企業30家,博士創辦企業35家,大學生創業企業245家。”高新區創業服務中心主任李景介紹道。
“創業服務中心被國家科技部認定為‘國家級創業服務中心’, 被認定為省級‘ 科技人才培育和高新技術成果轉化基地’”李景說。
做好培育孵化科技企業的同時,高新區堅持“兩條腿”走路,圍繞新材料新能源、高端裝備制造、生物醫藥、電子信息等戰略性新興產業開展招商,大力聚集科技型企業,形成科技企業助推園區跨越發展的良好格局。
作為高新區高端裝備制造業的突出代表,貴州航天林泉電機有限公司為神州系列飛船提供了涉及多種系列數百種關鍵產品,多種產品還填補了我國在航天領域的技術空白。這些成績的背后,是林泉電機長期以來對知識產權的重視和對自主創新的不斷追求。據該公司有關人士透露,在高新區的幫助和服務下,僅去年林泉電機就申報了23件專利,其中發明專利9件,實用新型專利14件。
為提升企業自主創新的積極性,支持企業產業結構升級,高新區積極營造良好的知識產權發展環境,為企業提供針對性、專業性的知識產權及人才服務,組織專利中介服務機構對企業實行貼身專利申請服務,不斷幫助企業提升知識產權保護意識和運用能力。
貴陽國家高新區千方百計,力爭將其打造成為貴州創新創業人才最密集的人才特區。圖為位于貴陽國家高新區白鷺湖畔的貴陽留學歸國人員創業園。(貴陽國家高新區供圖)
據悉,今年上半年,高新區專利申請量同比增長126.90%,授權量同比增長163.86%。專利申請量的大幅提升有力推動了該區企業自主創新能力。
高新區在園區聚集了國家復合改性聚合物材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貴陽國際生物材料研發與產業化公共實驗室、國家質檢總局四個國檢中心等一批研發機構和創新平臺。目前該區擁有工程中心和企業技術中心73家,其中國家級中心5家、省級中心40家。
“眾人拾柴火焰高。”高新區以主導產業的龍頭企業為核心,聯合中小企業、高等院校與科研院所、中介服務機構,組建了“鋰離子電池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等產業技術創新聯盟。
走進高新區沙文生態科技產業園,貴州科學院高新技術產業創新基地的12棟廠房格外顯眼。
高新區在與貴州民族大學等高校簽訂戰略合作框架協議,共建少數民族大學生創業園,共建大學產學研基地、大學產業化項目示范基地的同時,加強與貴州科學院等科研院所的合作,提高服務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的能力。
據了解,貴州科學院是貴州省從事自然科學研究的主要科研機構,具有較強的基礎研究、應用研究和科技成果轉化能力及多學科交叉的優勢。為進一步促進科研成果轉化,孵化出一批成熟的科技成果,培育出一批高新技術企業,2010年在高新區沙文生態科技產業園開工建設高新技術產業創新基地。
“項目建成達成后預計可實現年產值6.8億元,年利潤6300萬元。”貴州科學院高新技術產業創新基地負責人信心十足地表示,依托貴州科學院的科研優勢,力爭通過3至5年的建設,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研究開發——中試開發——產業示范——輻射帶動”創新鏈,建設貴州省科研成果轉化為生產力的“搖籃”。
據悉,目前已經有貴州航宇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貴州省工程復合材料中心、貴州綠水青山環保科技有限公司等企業的項目入駐貴州科學院高新技術產業創新基地。“公司現有機加能力不能滿足生產需要,所以我們在該基地租用2160平方米廠房進行航空發動機用環件機加生產線的建設。”航宇科技副總經理劉朝輝表示,項目建成投產后,可形成年加工1萬噸航空發動機用環件的生產能力,可新增銷售收入8000萬元,利稅1200萬元。
“公司對人才的渴求一直非常大。”高新區一位企業老總表示。
不管是研究中心、產業聯盟,還是知識產權,都離不開人才這個主體。高新區借助《關于在貴陽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建設人才特區的意見》出臺的契機,全力以赴打造全省人才聚集高地。
根據《意見》規定,“兩院”院士創辦企業,給予不少于500萬元的啟動資金,3年內免費提供不少于500平方米的工作場所和不少于200平方米的住房公寓;博士研究生創辦企業,給予不少于50萬元的啟動資金,3年內免費提供不少于100平方米的工作場所和不少于100平方米的住房公寓……
“《意見》的出臺無疑為有夢想、想創業,但又缺少初期條件的高層次人才提供了至關重要的幫助,同時也為高新區的產業升級和創新孵化提供了有力的人才保障,這對于高新區科學發展、后發趕超來說,起到了如虎添翼的作用。”高新區科技創新促進局局長周若平表示,“在《意見》的磁力作用下,今年已有美國、德國及國內知名學府63余位博士、40余位碩士到高新區創新創業。”
在這個人才資源是第一資源的時代,高新區采取“項目+資本+人才”、“職位+年薪+股份”、“柔性引才+綠色通道”等特別方式,成功引進以美國歸國博士季泳為核心的LED藍寶石材料研發團隊、以中組部“千人計劃”海外高層次創業人才高潮為核心的共聚焦顯微鏡研發團隊等一批具有核心競爭力的創新團隊。并且,將眼光瞄向了院士級的泰斗人物,成功柔性引進了張澤、孔祥復、杜善義、馬克儉、馬洪琪、梁維燕、黃煦濤等8位院士,幫助轄區內高成長、技術優勢強的戰略性新興產業項目。
按照規劃,5年內,高新區計劃引進10支左右掌握國際領先技術、引領產業發展的海外創新創業人才團隊,100支左右處于國內領先水平的高層次創新創業人才團隊,和1000名以上高層次創新創業人才,力爭把高新區建成貴州創新創業人才最密集、成果最豐富的人才特區。
近日,坐落于高新區金陽科技產業園的“國家數字內容產業園”成為眾多媒體的聚焦點。在這里,高新區將打造“科技與金融緊密結合、產業與資本無縫對接”的發展環境,通過科技引領、創新驅動,加上金融的力量助推科技企業實現大跨越、大發展。
金融是現代經濟的核心。 離開金融,再多再好的技術創新不過是實驗室里的一個實驗成果,無法轉化為生產力。高新區深知金融的重要性,不斷創新渠道,構建強大的金融支持平臺,建設多元化、多層次的融資體系來推動企業項目和優勢產業的發展。
為解決科技創新所需資金,高新區與省科技廳、市科技局共同建立了“科技合作計劃”,安排專項經費支持企業技術創新;與國開行合作創立“四臺一會”貸款模式,共同搭建規模為10億元的科技型中小企業貸款平臺,并于去年11月正式建立并啟動了聯保機制,為貸款企業爭取更大貸款額度創造了有利條件;與省風投共同成立了貴陽高新創業投資有限公司,成立了貴陽高新創業投資基金,幫助解決科技企業發展資金問題;積極爭取科技部、證監會支持,安排資金扶持園區企業申報“新三板”掛牌。
(作者單位:貴陽國家高新區 責任編輯/張玲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