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工程院化工、冶金與材料工程學部第九屆學術會議”隆重開幕式
2012年10月7~9日,“中國工程院化工、冶金與材料工程學部第九屆學術會議”在江蘇省徐州市召開。會議由中國工程院化工、冶金與材料工程學部主辦,中國礦業大學、江蘇省科技廳、徐州市人民政府承辦。國家有關領導以及化工、冶金、材料、能源與礦業領域近60位院士和300多位專家代表齊聚徐州,共同交流學科產業的最新科技成果,探討相關領域和行業的最新發展動向。會議設化工、冶金、材料、能源與礦業4個分會場。
10月7日上午,大會開幕式在徐州市政府會議中心大會堂舉行。第十屆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國工程院主席團名譽主席徐匡迪院士,中國工程院院長周濟院士,江蘇省委副書記、省長李學勇,中國工程院副院長謝克昌、干勇院士,中國煤炭工業協會會長王顯政,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副主任何鳴鴻,中國工程院黨組成員、秘書長白玉良,江蘇省省長助理、科技廳廳長徐南平院士,徐州市委副書記、市長朱民,江蘇省人民政府秘書長毛偉民,中國工程院能源學部副主任委員彭蘇萍院士,中國工程院化工、冶金與材料工程學部主任曹湘洪院士,中國礦業大學黨委書記鄒放鳴,中國礦業大學校長葛世榮等出席了開幕式。開幕式由曹湘洪院士主持。周濟院長、李學勇省長、朱民市長、葛世榮校長先后致辭。

中國工程院院長周濟院士在開幕式上致辭
周濟院長在致辭中指出,面對日趨激烈的國際競爭和日益嚴峻的能源資源環境約束,在新的歷史時期,必須以科學發展為主題,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最根本的是要依靠科學人員,最關鍵的是大幅度提高自主創業能力,充分發揮科技在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和調整經濟結構中的引領作用。化工、冶金、材料、能源是經濟增長、社會發展的基本驅動力,是人類賴以生存的物質基礎,也是我國國民經濟的基礎產業和支柱產業。切實發揮科技創新的驅動作用,實現這幾個大工業的科學發展,對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建立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戰略意義。他介紹,中國工程院歷來十分重視我國化工、冶金、材料與能源礦業領域工程與技術的發展,組織院士、專家們開展了一系列戰略咨詢,取得了非常重要的研究成果,為黨中央國務院的科學決策提供了強有力的科技支撐。舉辦學術活動,引領學術發展是中國工程院發揮國家工程科技帶頭作用的一項重要職能,中國工程院化工、冶金、材料工程學部學術會議已經成功舉辦了八屆,對于促進學術交流合作、推動相關產業發展及技術創新都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他表示,相信本次學術會議一定能夠取得重大成果,進一步促進學科交叉融合,啟迪思想,構建共識,進一步推動學科的科技創新和行業發展。
李學勇省長簡要介紹了近年來江蘇省經濟社會發展情況。他表示本次會議在江蘇召開是對江蘇創新驅動發展、加快轉型升級的有力推動和支持。他希望各位院士、專家為幫助江蘇更加扎實、更加富有成效地做好各項工作多加指導、多提寶貴意見。
朱民市長簡要介紹了徐州的經濟社會發展情況。他表示,本次中國工程院的專家學者蒞臨徐州,對徐州學習借鑒相關領域的研究成果,推動相關產業的協同發展是一次難得的機遇,徐州也將加強與中國工程院的合作,不斷提高創新能力,更大力度地推進化工、冶金、材料和能源產業的可持續發展,為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積極探索新的路徑。
葛世榮校長在致辭中代表中國礦業大學四萬余名師生員工向大會的召開表示衷心的祝賀,向與會領導和專家表示熱烈的歡迎并就學校的歷史沿革、知名校友、發展現狀等情況作了簡要匯報。他還表示,中國工程院化工、冶金、材料工程學部學術會議是我國工程科技領域的重要學術活動之一,學校為能夠承辦如此高規格、高水平、高質量的學術大會深感榮幸,學校也衷心希望各位專家對學校工作及相關學科的發展給予關心指導和大力支持。
開幕式后,徐匡迪院士,王顯政會長,何鳴鴻副主任,謝克昌、干勇、曹湘洪、陳立泉院士先后作了特邀報告。

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國工程院主席團名譽主席徐匡迪院士
徐匡迪副主席作了題為“微利時代,創新發展——不確定年代的冶金工業應對策略”的報告,在報告中徐院士分析了目前嚴峻的經濟形勢:全球經濟進入不確定年代,并有可能持續低迷;我國經濟因國際市場不振,國內固定資產投資規模受控,經濟下行壓力大,國民經濟將進入中速增長階段;冶金工業受產能過剩、市場不振和原材料價格高起的夾擊,陷入20年來少有的“嚴冬”困境。他指出,全球主要經濟體均將進入收縮期,其最主要問題在于實體經濟和虛擬經濟的嚴重脫節;而金磚四國由于對外部環境的極大依賴,也將進入收縮期。徐院士重點分析了我國近幾年發展現狀和存在的機遇與挑戰。在過去十年里,我國抓住機遇,在科學發展觀引領下實現了發展的“黃金十年”。十年來,我國綜合國力大幅增強,經濟總量再上新臺階。我國GDP占世界比重從2002年的4.4%提高到2011年的10%、世界排名第2,糧食產量、高技術制造業總產值、進出口、非金融領域實際利用的外資持續增長。但自2012年上半年受國際市場收縮影響,投資、出口、消費三大需求增長顯著放緩。過去十年我國鋼鐵因基建投資刺激而持續增長,但據統計2012年1~5月份已出現增長疲軟態勢,上半年我國粗鋼實際消費量為零增長,產品集中釋放推高社會庫存,供大于求、鋼價大跌、成本走高是鋼鐵行業陷入無利、微利困境。80家大中型鋼鐵企業由盈變虧,2012年1~8月份我國十種有色金屬產量比去年同期收窄1.2個百分點,有色金屬企業主營業務收入利潤率比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主營業務收入利潤率低2.21個百分點,有色金屬企業每百元主營業務收入中的成本明顯高于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每百元主營業務收入平均水平,2012年1~8月份我國有色金屬價格下降、企業負債率增高。面對冶金工業的危機,如何使冶金企業度過“嚴冬”,徐院士提出了節能降耗,做低產品成本;減量重組、消化過剩產能;上下延伸,加強產業鏈建設;發展培育新興市場、拓展營運空間幾點建議。

國煤炭工業協會會長王顯政
王顯政會長作了“堅持創新驅動,轉變發展方式,努力提升煤炭工業發展的科學化水平”的報告。報告首先充分肯定了近十年來,以建設大基地和發展集團為主導、以改革為動力、以科技進步為支撐、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加大安全投入,我國煤炭工業結構調整取得成效,全國煤炭供應保障能力大幅度提高,煤炭科技創新能力大幅增強,煤炭綠色開采、生態礦山建設取得成效,全國煤礦安全生產形勢穩定好轉。但從國際發展形勢來看:面對國際金融危機的深層次影響,世界經濟復蘇的不確定性增加,全球需求結構明顯變化,各種形式的貿易保護主義抬頭,我國發展的外部環境更加復雜。從煤炭工業自身發展來看:煤炭作為我國主體能源的地位很難改變,煤炭工業仍然具有較廣闊的發展空間。面對資源保障能力不足,生態環境約束不斷強化,科技創新能力不足,發展不平衡等問題,我國煤炭工業必須把握發展規律,理清發展思路,努力提升煤炭工業發展的科學化水平,并提出以下幾點建議:①科學控制煤炭總量,提高全國煤炭供應保障能力;②堅持科技興煤戰略,提高自主創新能力,提升煤炭生產力總體水平;③加大結構調整力度,促進發展方式轉變,提高可持續發展能力;④深化煤炭市場化改革,促進上下游產業協調發展,為行業發展營造良好的外部環境;⑤強化安全基礎工作,提高煤礦職業健康水平;⑥加強煤礦文化建設,營造積極向上的行業文化氛圍。
何明鴻副主任作了“科學發展,促進基礎研究”的報告。他指出基礎研究是高新技術發展的重要源泉,是培育創新人才的搖籃,是建設先進文化的基礎,是未來科學發展的內在動力,是科學自主創新的先導與支撐。全球均把基礎研究提到發展經濟的戰略高度,也是我國中長期科技發展規劃的重點之一,基礎研究是科學自身發展和經濟與社會發展的需求,基礎研究決定著自主創新的廣度和深度,我國應切實提高自主創新和引領能力,從而使我國從科技大國走向科技強國。當前,加強科技支撐和能力建設,不再簡單是經費投入和追求數量的問題,更需要面對水平、質量、創新等更高層次挑戰。面對這一新形勢,基金委不斷完善科學基金制,更加注重基礎、前沿、人才導向,財政預算持續穩步增長。但同時,科學基金工作也面臨平衡經費超常增長帶來的管好、用好基金,國家和社會對科學基金給予更高期望,申請量大幅增長帶來的評審和管理工作量激增,科研不端行為引發道德風險不斷提高4個方面壓力。并且還要進一步把握和處理好科學基金發展中的競爭性支持與穩定連續支持,全面均衡布局與重點部署,支持非共識創新和依靠專家共識判斷,營造寬松環境和加強績效管理和評價,管理的共性和個性、普遍性和特殊性,依靠委內外專家與規范約束專家的“六個關系”。最后,報告介紹了科學基金資助統計數據和若干政策,如加強面上、青年、地區3類項目經費的全面布局,推動各學科協調均衡發展,激勵創新,促進人才培養,營造創新環境;增設優秀青年科學基金、完善連續資助機制等,打造一條更加完整的人才資助培養鏈,加強和完善各類人才資助的有機協調;發揮導向作用,服務國家戰略需求前沿部署了一批重要的基礎研究;開展聯合資助,結合國家、企業和區域發展的戰略需求,引導社會資源支持創新研究等。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副主任何鳴鴻

國工程院副院長謝克昌院士
謝克昌院士的“對我國煤炭可持續發展及潔凈高效轉化的戰略思考”報告闡述了煤炭的戰略地位和煤炭發展面臨的問題與挑戰以及煤炭清潔高效可持續發展戰略研究形成的10個核心觀點以及研究主要成果。指出了科學制定煤炭開發利用的6個戰略方針、思路、目標和戰略舉措。認為應實現加強推進煤炭開發利用方式由要素驅動向科技驅動、由以需定產向科學開發、由粗放供給向提質對口配送、由單一輸煤向輸煤輸電并舉、由局部領先向整體節能環保、由低效高污染向高效清潔節水的6大轉變。最后他指出,煤炭工業應有序發展潔凈高效現代煤化工,并簡要介紹了現代煤化工的特點、戰略地位、發展技術路線、生產現狀以及煤化工產品的省區分布、綜合能效等,對我國煤化工產品發展SWOT進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發展煤化工的建議與措施。干勇院士在“生態鋼鐵產品和新材料產業化技術的發展”報告中指出,高端新材料是重大工程成功的保障,生態新材料核心技術全面突破時代已經到來。以曹妃甸為例,展示了利用新一代可循環鋼鐵流程工藝技術模式。并對超超臨界火電機組耐熱鋼產業化技術、核電用鋼產業化技術、高速列車用先進材料、高端低溫取向硅鋼、非晶材料等新一代生態鋼鐵產品產業化技術進行了闡述。他指出,鋼鐵行業消耗大量的能源和資源,使用分子制造技術生產生態鋼鐵產品,將有可能改變目前的鋼鐵產品大綱的品種系列,對突破資源、能源、環境瓶頸和行業壯行生機具有重要的推動作用。中國工業化中后期任務艱巨,基礎產業正在轉型升級、戰略新型產業逐步發展壯大、重大工程建設如火如荼,而這些均需要對材料的研發途徑和能力進行革命性轉變和提升。他還向大家介紹了新材料產業化的技術發展趨勢,重點介紹了“分子制造”和“納米技術”概念,指出在“材料基因組計劃”進行新材料設計的基礎上,采取“分子制造”概念,可在更短研發周期得到更理想的材料性質,并以新一代納米超高強度鋼、精確控制高溫合金凝固組織、石墨烯等為例進行了介紹。目前,中國高端新材料產業化核心技術正在進入重點突破的創新階段,新型材料不斷涌現、產業化空間巨大。干院士滿懷信心地指出,只要抓住機遇,今后5~10年中國在先進結構材料和高性能功能材料發展方面一定會取得令世人矚目的成就。

中國工程院副院長干勇院士
曹湘洪院士作了“堅持綠色低碳方針,改造和提升我國煉油產業”的報告。報告從能源資源、環境、糧食、水、健康等方面簡析了綠色低碳發展對實現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性。闡述了我國煉油工業綠色低碳發展的成績和存在的問題,如在原油加工能力和加工量快速增長的同時原油資源的利用效率不斷提高,原油加工能耗降低、CO2排放減少、滿足國家環保要求,油品質量清潔化程度提高,煉油過程的“三廢”排放持續下降;但落后生產能力依然大量存在、淘汰任務艱巨,二次加工裝置中渣油焦化加工能力快速增長、制約原油利用效率的提高,油品質量清潔化和國外先進水平相比差距大、質量升級任務巨大,煉油過程清潔化任務艱巨,煉油過程低品位余熱利用缺少技術手段,部分加熱爐效率偏低,進一步節能降耗任務艱巨。最后,提出了煉油工業實現綠色低碳發展的總體思路和措施:加強科技創新,開發綠色低碳煉油技術;實施結構調整,淘汰落后生產能力,優化煉油布局;樹立“分子利用與管理”理念,優化煉油總流程,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加快質量升級,迅速提升油品清潔化程度;發展生物煉制,努力提高生物質液體燃料產量;狠抓節能和“三廢”治理,支持煉油過程低碳、綠色化。中國工程院陳立泉院士的“‘材料基因組計劃’——我國材料界的機遇與挑戰”在介紹“材料基因組計劃”的背景后,以MIT的G.Ceder研究組用“材料基因組計劃”研究新的鋰離子電池正極材料為例簡要介紹了“材料基因組計劃”的操作過程,具體解釋了“材料基因組計劃”的內涵,是通過高通量的第一性原理計算,結合已知的可靠實驗數據,用理論模擬去嘗試盡可能多的的真實或未知材料,建立其化學組分、晶體結構和各種物性的數據庫,并利用信息學、統計學方法,通過數據挖掘探尋材料結構和性能之間的關系模式,為材料設計師提供更多的信息,拓寬材料篩選范圍,集中篩選目標,減少篩選嘗試次數,預知材料各項性能,縮短性質優化和測試周期,從而加速材料研究創新。報告最后對我國如何開展“材料基因組計劃”提出了自己的設想和建議。
8~9日,與會專家按化工、冶金、材料、能源與礦業等4個分會分別進行了學術交流與研討。
化工分會共邀請報告3篇。分別為清華大學陳丙珍院士的“生物燃料供應鏈優化研究進展”,國家海洋局杭州水處理技術研究開發中心、中國海洋大學高從堦院士的“海洋淡水與水再用和廢水零排放”,以及北京化工大學譚天偉院士的“甜高粱生產燃料乙醇、丁醇及木塑復合材料的生物煉制新工藝”。
冶金分會共邀請報告7篇。昆明理工大學戴永年院士作了“粗硅的氧化精煉”的報告,云南大學陳景院士作了“陽宗海湖泊水體砷污染治理技術及工程效果”的報告,加拿大Albert大學、加拿大工程院院士徐政和作了“非常規石油資源開發利用的現狀與前景”的報告,北京科技大學葛昌純院士作了“自主創新研制粉末高溫合金”的報告,中色寧夏東方集團有限公司何季麟院士作了“射頻超導腔用大晶粒高純鈮片的研制”報告,中南大學邱冠周院士作了“用生物技術的鑰匙打開礦產資源利用的大門”的報告,中國礦業大學劉炯天院士作了“煤炭的潔配度與綠色選煤”的報告。
材料分會共邀請報告3篇。北京工業大學左鐵鏞院士的“我國‘城市礦產’產業發展”,南京工業大學唐明述院士的“基礎設計建設應適應氣候變化”,哈爾濱工業大學趙連城院士的“全光纖活體生物組織3D非線性光學內窺觀察和光量子治療系統研究”。
能源與礦業分會共邀請報告2篇。中國礦業大學(北京)彭蘇萍院士作了“中國煤炭資源與水資源分布格局及開發對策”的報告,袞礦集團王信作了“現代煤炭企業創新發展研究與實踐”的報告。
中國工程院化工、冶金與材料工程學部學術會議是中國工程院的重要系列學術活動之一,每2年召開一次。會議主要圍繞國內外相關學科與產業的最新發展進行研討,對推進化工、冶金、材料領域的學術交流與合作,提高創新能力,推動相關學術領域的產業發展具有積極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