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 洋,劉 偉 (地球探測與信息技術教育部重點實驗室(成都理工大學),四川 成都 610059)

汪 洋,劉 偉 (地球探測與信息技術教育部重點實驗室(成都理工大學),四川 成都 610059)
為了解遼河盆地錦-136塊沙一中亞段于樓油層Ⅰ、Ⅱ油層組沉積相特征,通過該區巖心錄井資料分析其沉積環境,結合統計的完鉆井資料分析該區儲層巖相和電性特點,在此基礎上對于樓油層Ⅰ油層組1、3砂巖組含油氣單元編制沉積微相平面圖。研究結果表明,于樓油層Ⅱ油層組和于樓油層Ⅰ油層組都是淺-半深水環境的扇三角洲前緣亞相沉積,包括水下分支流河道微相、水下分支流河道間微相、河口壩、席狀砂微相;儲層巖性主要以砂礫巖為主。
遼河盆地;于樓組;沉積相

圖1 地層綜合柱狀圖
遼河坳陷是中生代后期經過強烈的構造演化形成的大陸型裂谷盆地,其地質條件極其復雜,斷裂活動的多期次性使斷裂十分發育,形成了典型的遼河小斷塊復雜油氣藏。與盆地構造演化相對應,發育多套沉積旋回,盆地內的3個凹陷各具獨立的沉積系統。西部凹陷沉降幅度大,沉積速率快,加之同生斷裂、古潛山、古地形等的影響,使其具有相變快、儲層非均質性強的特點[1-2]。研究工區位于歡喜嶺油田南部,構造上位于遼河盆地西部凹陷南部鴛鴦溝地區,是一個受鴛鴦溝斷層和錦135斷層挾持的斷鼻構造,沙一中亞段于樓油層是所研究的目的層。下面,筆者對遼河盆地錦-136塊于樓組沉積相特征進行分析。
通過對該區取心井的巖心剖面及探井、開發井的錄井巖性剖面進行分析,發現研究工區沙一中亞段于樓油層Ⅱ油層組和沙一中亞段于樓油層Ⅰ油層組都是扇三角洲沉積,其地層綜合柱狀圖如圖1所示。扇三角洲是指從臨近高地推進到穩定水體(海、湖)中的沖積扇。根據沉積環境及沉積特征可將扇三角洲分3個亞相,即扇三角洲平原、扇三角洲前緣及前扇三角洲亞相[2]。該區沙一段(于樓油層 Ⅰ、Ⅱ 油層組)主要為扇三角洲前緣亞相。根據巖心觀察、結合粒度和巖電組合特征分析,可進一步將該區扇三角洲前緣亞相劃分為水下分支流河道微相、水下分支流河道間微相、河口壩、席狀砂微相,各微相具體特征如表1所示。

表1 扇三角洲前緣各微相沉積特征
1)沉積環境 根據該區25口完鉆井的巖芯錄井資料分析,該區沙一中亞段于樓油層Ⅰ油層組為一套綠灰、淺灰、灰、深灰色泥巖與薄~厚層狀的砂礫巖、含礫砂巖、砂巖、細砂巖、粉砂巖的互層組合,反映了淺-半深水環境的扇三角洲前緣亞相沉積。
2)儲層巖相和電性特點 通過對該區25口完鉆井474個砂層的厚度資料統計,于樓油層Ⅰ油層組為中厚層儲層,其單層厚度最大為19.0m,最小為0.5m,一般在1.6~6.0m之間,平均3.9m。儲層巖性為砂礫巖、含礫砂巖、砂巖、細砂巖和粉砂巖,以砂礫巖為主,其次是含礫砂巖和砂巖。儲層韻律多為復合韻律和反韻律,其次是正韻律。電性特征多為正反兩系列復合型和倒三角形,反映了扇三角洲前緣亞相的巖相和電相特征。
3)沉積微相模式 從于樓油層Ⅰ油層組1、3砂巖組的沉積相圖(見圖2和圖3)上可以看出,于樓油層Ⅰ油層組的沉積相模式由水下分流河道微相構成,其中分流河口砂壩是該區沉積相模式的主要微相。

圖2 錦136井區于樓油層沉積相平面圖(于樓油層Ⅰ油層組1砂巖組)

圖3 錦136井區于樓油層沉積相平面圖(于樓油層Ⅰ油層組3砂巖組)
4)沉積相宏觀模式 從圖2可以看出,該區于樓油層Ⅰ油層組1砂巖組為2條水系形成的扇三角洲前緣亞相沉積,沉積方向均為北西-南東向。北部水系沉積的砂體主要分布在該區東北部,呈條帶狀分布。砂體呈扇形大面積分布,是該層沉積的主體,在南東方向推進過程中又形成了多個分支水系,向南和南東方向延伸,并在該區南部形成扇形朵葉狀砂壩。砂體厚度一般在13~19m之間,平均為16.3m。
從圖3可以看出,該區于樓油層Ⅰ油層組3砂巖組為2條水系形成的扇三角洲前緣亞相沉積。沉積方向主要為北偏西-南偏東方向。東部水系沉積的砂體主要分布在該區東部呈條帶狀分布。砂體厚度一般在11~20m之間,平均為16.6m。西部水系沉積的砂體是該層沉積的主體,主要分布在該區的中西部及南部,其砂層厚度一般在12~20m之間,平均為16.4m。
在對錦136井區于樓油層組巖心剖面及探井、開發井的錄井巖性剖面進行分析的基礎上,證實研究工區沙一中亞段于樓油層Ⅱ油層組和沙一中亞段于樓油層Ⅰ油層組是扇三角洲沉積,再根據巖心觀察、結合粒度分析、巖電組合特征分析,進一步將該區扇三角洲前緣亞相劃分為水下分支流河道微相、水下分支流河道間微相、河口壩、席狀砂微相,最終建立了錦136井區于樓油層Ⅰ油層組的儲層沉積相模式,并完成了于樓油層Ⅰ油層組1、3砂巖組含油氣單元沉積微相平面圖編制,從而為該研究區的勘探開發提供參考依據。
[1]張方禮,張吉昌,李軍生.遼河油區復雜油氣藏滾動勘探開發實踐與認識[M].北京:石油工業出版社,2007.
[2]胡東.遼河盆地西部凹陷復雜小斷塊油藏(錦612塊)滾動勘探開發綜合研究[D].大慶:大慶石油學院,2006.
[3]姜在興.沉積學[M].北京:石油工業出版社,2003.
[4]毛風鳴.復雜小斷塊油藏儲層綜合評價[M].北京:石油工業出版社,2002.
[5]王西文. 巖性油氣藏的儲層預測及評價技術研究[J].石油物探,2004,43(6):511-517.
[編輯] 李啟棟
10.3969/j.issn.1673-1409(N).2012.02.004
TE121.3
A
1673-1409(2012)02-N013-03
2011-11-12
西南石油局合作貢目(129-2011-35-WX-B05-4)。
汪洋(1986-),男, 2005年大學畢業,碩士生,現主要從事地球探測與信息技術方面的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