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 陽,張巧玲 (長江大學地球科學學院,湖北 荊州 434023)
肖夢華,張家博,李會娟 (中石化河南油田分公司石油勘探開發研究院,河南 南陽 473132)
吐哈油田勝南地區侏羅系高分辨率層序地層劃分
曹 陽,張巧玲 (長江大學地球科學學院,湖北 荊州 434023)
肖夢華,張家博,李會娟 (中石化河南油田分公司石油勘探開發研究院,河南 南陽 473132)
為研究吐哈油田勝南地區儲層的砂體展布特征,為油田下一步高效開發提供地質依據,運用高分辨率層序地層學對該研究區中侏羅統的目的層段進行了層序地層劃分,并識別出1個長期基準面旋回、4個中期基準面旋回和16個短期基準面旋回。通過對單井層序的研究,分析了沉積旋回格架內的沉積物與可容空間關系,并在此基礎之上以中期基準面旋回為單位進行了等時地層對比,顯示了勝南地區研究區塊內的砂體發育與分布狀況。
吐哈油田;勝南地區;侏羅系;高分辨率層序地層學
吐哈油田勝南地區油藏藏地處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吐魯番市區東部,位于吐魯番油田的東翼。勝南6和勝南3區塊油藏圈閉類型均為斷塊,在區域構造上處于臺北凹陷西部勝南構造帶,斷塊內構造形態為由北向南傾斜的單斜,傾角為10~30°。該油藏開采初期產能較大,但是產能衰減比較迅速,注水開發見效不明顯。針對上述情況,筆者對該油藏的地層發育情況進行研究并建立地層格架,以便為油田進一步增加產能提供參考。

圖1 地層層序劃分
研究區鉆井成果顯示層位自下而上發育有下侏羅統八道灣組至第四系西域組,其中三間房組為勝南地區油藏的主要目的層,其巖性主要為灰色中細砂巖,加上上覆的白堊系泥巖段以及第三系泥巖段形成一個完整的儲蓋體系。該區由于地層抬升而剝蝕掉整個上侏羅統,中侏羅統也遭到部分剝蝕,致使中侏羅統直接與白堊系呈不整合接觸,并且由東向西北剝蝕程度加劇[1]。李文厚等[2]以四分法對該區層序特征進行如下概述:下侏羅統三工河組以及八道灣組為一個層序(Ⅰ),中侏羅統西山窯組為一個層序(Ⅱ),中侏羅統三間房組為一個層序(Ⅲ),中侏羅統七克臺組和上侏羅統為一個層序(Ⅳ)(見圖1)。
通過研究,發現該區沉積構造包括斜層理、波狀交錯層理、槽狀交錯層理和水平層理4種類型,據此與基準面升降進行比較,識別出的短期旋回的類型如下:①基準面上升,可容空間較大時的分流河道不對稱沉積旋回。在這種短旋回中巖相保存較完全并且巖相類型較多,有較高的A/S(可容納空間增長速率與沉積物所給能量比值)。②基準面上升,可容空間較小時的分流河道不對稱沉積旋回。該旋回的沉積組成為復合分流河道砂體,它們相互切割并縱向疊置,其中每個砂體都具有向上變細的正粒序,包含板狀、塊狀和槽狀層理,總體上為灰色厚層細砂巖且砂體厚度較穩定。③基準面下降后再上升的不對稱旋回。該旋回是由于基準面的波動造成的,其中旋回中各階段沉積物供應的差異可以形成以下降期沉積為主的旋回,也可以形成以上升期沉積為主的旋回。
對研究區的取心井進行旋回劃分,其中位于中侏羅統的三間房組上段的Ⅰ油組是主要研究對象。為了在等時條件下進行精確的旋回劃分,有必要對層段的頂底界面進行嚴格界定。研究層段的特征如下:①Ⅰ油組頂部標志層七克臺組頂部存在一個較為明顯的不整合面,曲線上表現為高阻和自然電位負異常等特征。七克臺組地層為一套部分被剝蝕的細粒沉積,測井曲線上表現為自然伽馬、自然電位、電阻率等為基線、曲線平直等特征。②Ⅰ油組底部標志層,低阻泥巖夾一薄層砂巖,電位曲線和伽馬曲線平直,電阻率較低,其中有一個低幅度正異常段。③Ⅰ油組旋回特征包括,電阻率曲線基本上是在低值背景下的幅度較低的正異常,自然伽馬在油組底部有明顯的高值顯示,向上伽瑪值減小直至穩定[3]。

圖2 勝南6-12井高分辨率層序地層劃分圖
該研究區位于三角洲前緣相帶,利用地層疊加樣式即地層垂向上的相組合可以劃分出1個貫穿三間房組的長期旋回,利用反映水動力變化的沉積構造序列及地層內部巖石類型的變化可以在組內細劃出4個中期旋回和16個短期旋回。以勝南6-12井為例,其高分辨率層序地層劃分圖如圖2所示。從圖2可以看出,中期旋回4、3、2、1為水下沉積,從中期旋回4至中期旋回1以上升半旋回為主,并以較淺水的湖泥沉積結束上升半旋回,淺棕紅色的洪泛平原沉積與下降半旋回在巖性剖面上對應。上述4個中期旋回由16個短期旋回組成,自下而上,由不對稱旋回逐漸轉變到對稱旋回,表明向上增加了其沉積可容納空間。研究層段內部巖相類型單一,單個砂體厚度變化不大,大部分為灰色厚層狀細砂巖[4]。
為了能更好地了解該區地層發育特征,結合該區古流向和鉆井分布特征,選取4口井(勝南6-7井、勝南6-4井、勝南6-1井和勝南6-12井)編制高分辨率層序地層對比剖面(見圖3)。從圖3可以看出,該區儲層砂組B、C段較為發育,其中以砂組B、C段中部的Ⅱ、Ⅳ中期旋回砂體最為發育,砂體分布廣且厚度大,砂體之間的連通性較好,呈現切割接觸。砂組A段的Ⅰ中期旋回的砂體發育較差,厚度較小。砂組D段的Ⅳ中期旋回砂體發育較Ⅱ中期旋回差,砂體分布疏散。研究層段的每個中期旋回一般以基準面上升半旋回為主,基本上不發育基準面下降半旋回,中期旋回內砂體向上變小并且連通性也隨之變差[5-6]。

SP—自然電位;GR—自然伽馬;lld—深側向電阻率;lls—淺側向電阻率。
依據高分辨率層序地層學原理,在吐哈油田勝南地區識別出1個長期基準面旋回、4個中期基準面旋回和16個短期基準面旋回,以中期基準面旋回為單位,進行了研究區范圍內的等時地層對比,這為進一步研究本工區的地層發育狀況并為后續的開發生產提供了科學依據。
[1]李文厚,趙文智.西北地區侏羅系的三角洲沉積[J].地質論評,1998,44(1):63-69.
[2] 李文厚,周立發.吐哈盆地沉積格局與沉積環境的演變[J].新疆石油地質,1997,18(2):135-141.
[3] 劉剛,葛新超,高 翔.勝南地區非均質薄互儲層測井識別方法[J].吐哈油氣,2009,14(3):224-225.
[4] 李文厚,王武和.吐哈盆地侏羅系沉積相帶與砂體的展布特征[J].石油實驗地質,1997,19(2):168-172.
[5] 劉玲利,朱永進,嚴衛兵,等.沉積微相分析在勝南3、6區塊滾動勘探中的應用[J].特種油氣藏,2009,16(3):44-46.
[6] 郝素鳳,馬立祥.高分辨率層序地層學在油田上的應用[J].沉積與特提斯地質, 2002,22(4):102-106.
[編輯] 李啟棟
10.3969/j.issn.1673-1409(N).2012.02.005
P618.130.2
A
1673-1409(2012)02-N016-03
2011-11-02
曹陽(1985-),男,2007大學畢業,碩士生,現主要從事石油地質方面的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