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文文,許 琳,廖艷玲,王旭梅 (長江大學地球科學學院,湖北 荊州 434023)
劉洪星 (長江大學地球化學系,湖北 荊州 434023)
鐵邊城北地區長7儲層宏觀非均質性研究
劉文文,許 琳,廖艷玲,王旭梅 (長江大學地球科學學院,湖北 荊州 434023)
劉洪星 (長江大學地球化學系,湖北 荊州 434023)
為了解長慶油田鐵邊城北地區長7儲層內部結構特征及儲層物性,根據相應樣品的巖芯及測井參數解釋與生產動態等資料對儲層進行分析研究和綜合評價。結果表明,長7儲層為低孔低滲儲層,且長711和長722小層物性較好,非均質性強于長721和長712小層。此外,儲層層內和層間非均質性以及平面非均質性均較強。
儲層非均質性;層內非均質性;層間非均質性;平面非均質性

研究區延長組長7儲層沉積期主要物源來自盆地北東向,三角洲前緣亞相水下分流河道砂體發育,厚度大,分布面積廣,對于盆地中生界石油勘探和評價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鐵邊城北長7儲層主要發育三角洲前緣和半深湖-深湖亞相, 由水下分流河道及水下支流間灣等沉積微相構成,骨架砂體為水下分流河道砂,其中占主導地位的是水下分流河道微相和分流間灣微相。
延長組長7儲層的3個巖性段沉積時期,受印支期盆地西南緣構造運動的影響,沉積相變化具有明顯的規律性,鐵邊城北地區長73油層沉積時期,盆地湖盆面積最大,水下分流河道砂體基本不發育;長72油層沉積時期,盆地內總體上湖水面積有減少趨勢,顯示湖侵作用逐漸減弱,三角洲前緣亞相帶較長73油層向湖盆中心萎縮;長71油層沉積時期,湖盆面積繼續收縮減少,三角洲前緣砂體繼續發育,微相主要由水下分流河道和分流間灣等組成,沿河道主流方向,砂體一般厚15~20m。 長72油層由于繼承了長7儲層處于水體最深的長73油層沉積期,湖侵作用逐漸減弱,相應的三角洲前緣相帶變寬。該段前緣斜坡變陡,主要發育三角洲前緣和半深湖-深湖亞相、水下分流河道微相和水下支流間灣微相,湖岸線界限在胡尖山-楊井-彭灘一線。該期主要有4支水下分流河道,均自北東方向,中間2支在胡190附近匯合,然后在安90井和安67井附近發生分流并與另外2支匯流。該期水下分流河道規模總體分布廣泛,呈北厚南薄的趨勢,且平面上連片性較好。長71油層與長72油層儲層沉積相圖分別如圖1和圖2所示。
長71油層盆地內總體上湖水面積比長72油層沉積期明顯減少,三角洲前緣相帶進一步變寬。該期水下分流河道規模總體分布最廣泛,且連片性較好。湖岸線界限較長72油層沉積期楊井以西變化不大,以東為界限,在胡尖山和新安邊之間,相對長72油層沉積期向南遷移。主要發育平行層理或板狀交錯層理及砂紋層理,沉積灰色細砂巖、深灰色泥質粉砂巖夾黑色泥巖,細砂巖成分以長石砂巖為主,水下分流河道砂體自然電位曲線多呈鐘狀或漏斗狀,自然伽馬曲線多見箱狀[3]。

圖1 長71油層沉積相圖 圖2 長72油層沉積相圖
2.1層內夾層


表1 鐵邊城北地區長7儲層夾層參數統計表
巖心資料和測井資料表明[4],鐵邊城北地區長7油層組夾層主要為泥質夾層。泥質夾層以泥巖、砂質泥巖、泥質粉砂巖為主,一般較薄,延伸長度不大,受沉積環境影響,在不同相帶砂體中的延伸范圍不同。泥質夾層在油藏中的分布范圍很廣,但連續性較差,在平面上呈零碎狀分布。不穩定夾層使層內非均質性增強,油水運動與分布變得復雜,使儲層垂向滲透性變化較大。
2.2層內滲透率

表2 儲層非均質性劃分標準
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頒布的儲層非均質評價標準如表2所示。

3.1儲層縱向分布的復雜程度

表3 鐵邊城北地區長7儲層層內滲透率非均質性
研究區發育三角洲前緣亞相,水下分流河道較發育,沉積的砂體物性較好,而側向各個微相的物性逐漸變差。縱向上研究區河道側向遷移較頻繁,早期的河道沉積物往往被后期的分流間洼地沉積物覆蓋,使不同時期的河道砂體間不能很好的連通,因此在縱向上產生了非均質性。由于沉積旋回性和沉積相變的影響,儲層的縱向分布特征具有較大的差別,可用分層系數和砂巖密度來表征[5]。



表4 鐵邊城北地區長7砂層組統計表
3.2層間隔層分布特征

表5 鐵邊城北地區長7儲層隔層統計表
研究表明,鐵邊城北地區的隔層主要為泥質巖類,統計參數如表5所示。由表5可知,研究區各層間隔層平均厚度均大于10m,零值比例較低,表明研究區不同層間有較好的分隔作用。此外,隔層厚度在平面上分布特征是在河道主體帶上一般厚度較薄,向兩側隔層厚度增大。
4.1砂體幾何形態
儲層的沉積相研究表明,長7儲層主要骨架砂體為水下分流河道沉積,河道呈現北東-西南延伸,順河道方向其連續性好,而在垂直河道延伸方向上其橫向連續性相對較差。長71油層有3條主河道位于北部,砂體較寬,隨著砂體向南延伸,3條主河道交匯,交匯后延伸出的3條河道寬度明顯變窄,另外1條主河道自北東向西南方向延伸,與其他河道交匯后向南推進,寬度無明顯變化。長72油層與長71油層類似,河道自北東像西南延伸。與長71油層不同的是靠右的3條主河道交匯后變成一條寬度明顯增加的河道向前延伸。
4.2砂體連續性及連通性

表6 鐵邊城北長7儲層各小層砂體發育程度統計表

4.3儲層物性的平面變化


2)分流河道及支流間灣是主體儲集帶,也是剩余油挖潛的主體,在注水開發時要合理選擇井網,防止過早的串層或單層突進。
3)平面上孔隙度、滲透率的分布隨著砂厚增加而增大,說明非均質性與砂厚有關。總體來說,研究區長7油層屬于低孔低滲儲層。
[1]長慶油田石油地質志編寫組.中國石油地質志(卷12)——長慶油田[M].北京:石油工業出版社,1992.
[2]強劍力,馬春林,韓東,等.新安邊區延9沉積相與儲層非均質性研究[J].遼寧化工,2011,40(7):756-759.
[3]裘懌楠.碎屑巖儲層沉積基礎[M].北京:石油工業出版社,1987.
[4]唐鼎,張春生,肖夢華.鄂爾多斯盆地盤古梁地區長61儲層宏觀非均質性研究[J].石油地質與工程,2011,25(1):32-34.
[5]楊少春.儲層非均質性定量研究的新方法[J].石油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0,24(1):53-56.
[6]于興河.碎屑巖系油氣儲層沉積學[M].北京:石油工業出版社,2002.
[7]周永霞,張春生,劉德智,等.盤古梁及周邊地區Y9、Y10儲層非均質性研究[J].新疆石油天然氣,2010,6(1):24-29.
[編輯] 李啟棟
10.3969/j.issn.1673-1409(N).2012.02.012
P618.130.2
A
1673-1409(2012)02-N038-04
2011-11-04
劉文文(1987-),女, 2010年大學畢業,碩士生,現主要從事儲層地質方面的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