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 海,李 斌 (荊州市環境監測中心站,湖北 荊州 434000)
易紹金 (長江大學化學與環境工程學院,湖北 荊州 434023)
荊州市輻射源現狀調查分析及管理對策研究
閆 海,李 斌 (荊州市環境監測中心站,湖北 荊州 434000)
易紹金 (長江大學化學與環境工程學院,湖北 荊州 434023)
對荊州市目前存在的輻射源在種類、數量、分布區域及輻射強度方面進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應的管理對策。
輻射源;現狀;對策
輻射分為電離輻射(放射)和非電離輻射(電磁輻射)2類[1]。電離輻射是指能夠使物質發生電離的輻射,通常又可分為2類,1類為高頻率的電磁波,如X射線、γ射線;另1類為高能粒子束,如α、β粒子或中子束等。電離輻射源包括天然輻射源和人工輻射源。電離輻射危害指的是人們在利用射線和核能時受到超過一定劑量的電離輻射而造成的健康影響,通常來自人工輻射源,主要包括核設施和核技術利用、鈾(釷)礦和伴生放射性礦的開發利用以及放射性廢物等。電離輻射對生物體的效應是通過電離輻射的能量作用于生物大分子,其中受影響最大的是DNA分子,受損的DNA分子可以經體內酶系統正常修復,但也可能發生錯誤修復,這是電離輻射可能誘發癌癥的原因之一[2]。
電磁輻射是一種復合的電磁波,以相互垂直的電場和磁場隨時間的變化而傳遞能量。人體生命活動包含一系列的生物電活動,這些生物電對環境的電磁波非常敏感,因而電磁輻射可以對人體造成影響和損害。電磁輻射包括信息傳遞中的電磁輻射以及工業生產、科學研究、醫療應用中的電磁輻射和高壓送變電過程中產生的電磁輻射等[3]。隨著信息時代的到來,各種電子產品以及多媒體技術廣泛應用到日常生活之中,電磁輻射污染已日益困擾和危害人體健康,干擾各種儀器設備的正常運行。針對上述情況,筆者以荊州市為例,對其輻射源現狀進行分析并提出相應的管理對策。
1.1電離輻射源分布
電離輻射源包括應用在工業X射線探傷、工業γ射線探傷、醫用X射線診斷、醫用X射線治療等方面的輻射源。荊州市擁有放射源的機構16家,共有72枚放射源,其中Ⅰ類源1枚、Ⅱ類源1枚、Ⅲ類源1枚、Ⅳ類源40枚、Ⅴ類源29枚。分布在中心城區、石首市、監利縣等地。涉源單位全部辦理了輻射安全許可證,辦證率達到了100%。具體情況如表1所示。此外,2010年,荊州市有廢棄電離輻射源1枚(見表2),由湖北省輻射監督管理站收貯。
1.2射線裝置
荊州市擁有射線裝置的單位153家,共有射線裝置327臺,其中Ⅱ類射線裝置 26臺,主要用于石化、醫療行業;Ⅲ類射線裝置 301 臺,全部是醫療系統采用的X射線機、CT機等低危險射線裝置。涉射線裝置單位全部辦理了輻射安全許可證,辦證率達到了100%,具體情況如表3所示。
電磁輻射源包括廣播電視發射臺、雷達站、微波中繼站和衛星地球站、移動通信基站、高壓輸電線路、高壓變電站、工科醫(即工業生產、科學研究、醫療應用)高頻設備的電磁輻射等。

表1 荊州市電離輻射源分布基本情況表

表2 荊州市廢棄電離輻射源統計表

表3 荊州市Ⅱ類射線裝分布置基本情況表
2.1電磁輻射污染源空間分布

表4 電磁輻射設備在空間上的分布
荊州市電磁輻射污染源有187臺設備,其分布如表4所示。
由表4可見,荊州市中心城區有67臺,占污染源設備總數的35.5%,電磁輻射源比較集中且運行功率最高,而公安縣和監利縣相對較少。
2.2電磁輻射污染源在時間上的分布
電磁輻射的發射設備是指具有配套發射系統的電磁輻射設備,包括廣播電視系統和通信系統等電磁輻射設備,其特點表現為空間覆蓋性、污染區域性和時效性。各時段電磁輻射設備運行功率分布如表5所示。

表5 各時段電磁輻射發射設備運行功率分布表
由表5可知,全天污染最嚴重的時段是18∶00~20∶00,有總功率為39.79kW的發射設備處于運行狀態,2∶00~6∶00是全天污染最輕的時段,但仍有3.31kW的設備在運行,這些設備主要是通信系統的全天運行設備。全天波動以荊州市中心城區最大(25.25kW),全天波動最小的是監利縣(0.22kW)。
2.3電磁輻射污染源的構成
電磁輻射污染源主要由電磁輻射設備及配套系統組成。荊州市產生電磁輻射污染的主要有以下4類:廣播電視系統、通信系統、工科醫系統和高壓電力系統。荊州市電磁輻射設備在地區行業中的分布如表6所示。

表6 電磁輻射設備在地區行業中的分布表
3.1電離輻射
在預防電離輻射方面存在的問題包括如下2點:①部分放射源使用設施未設立警示標志和警示語。②在使用的57枚密封電離輻射源中,有18枚密封電離輻射源的公眾年輻射劑量當量超過了《輻射防護規定》(GB8703-88)中的公眾防護限值。
3.2電磁輻射
隨著人們對文化生活要求的不斷提高,近年來新開通的信息頻道、精彩頻道、熱線點歌頻道,使廣播電視系統的電磁輻射污染逐年穩中有升。通信系統中,電信業的逐步開放,各種通訊設備更新業務面積擴大,使城區處處天線林立。工科醫系統和高壓電力系統中電磁輻射設備的屏蔽和隔離措施不足,使得電磁輻射污染面積擴大和污染程度加深。
4.1建設標準化監察機構
按照國家核與輻射監測監察機構標準化建設要求,應加大力度引進輻射專業的高技術人才,強化從事輻射防護工作人員的教育和培訓,并繼續加大對輻射環境監測儀器設備及配套設施投入,建立全市輻射環境監管機構,規范監測手段和方法,全面提高輻射安全管理效率和水平。
4.2建立輻射源監管信息系統
應申請輻射源監管信息系統建設專項,分期建設現代化的輻射監管信息系統,通過建立全市輻射源監管信息和動態管理數據庫,收集基本信息?;拘畔ㄝ椛湓春蜕渚€裝置的數量、類型、輻射特性、應用和擁有者等,同時還包括許可證管理、監督與執法、個人劑量監測、輻射源事件與事故和各項行為指標等。最終實現輻射環境管理系統的“組織網絡化、管理程序化、技術規范化、方法標準化、裝備現代化、質量保證系統化”目標。
4.3制定突發輻射事故應急預案
對全市的大型輻照源、放射線伴生礦、開放性同位素生產使用單位實施嚴密的在線監測和定期監督監測,加強放射、輻射應急監測能力建設,嚴防各類事故的發生。為此,應制定突發輻射事故應急預案,切實做好全市輻射事故應急響應的準備和實施工作,建立高效的突發輻射事故應急響應體系與機制,抑制輻射事故的發生,提高輻射事故應急響應能力。在事故發生時能根據預案立即展開快速、高效、適當、有序的應急處理和救援工作,避免事故擴大,最大限度減少輻射事故可能對職工、居民和環境的危害,將輻射事故對公眾生命健康的影響降到最低程度,維護社會安全和穩定。
近年來,輻射安全工作日益受到重視,國家環保部把它與污染防治、生態保護列為環境保護3大重點工作。輻射污染既有瞬時性又有長期性,同時看不見摸不著,具有一定的隱蔽性。各有關職能部門應協同合作,加強對輻射污染源的監督管理,同時,加大宣傳力度,提高公眾對輻射污染危害的認識,并通過科學的監測手段和切實可行的行政管理措施,使輻射對環境和人體的污染和危害得到有效控制。
[1]姜維國,卜立號,王學誠.GSM移動通信基站電磁輻射污染狀況研究[J].環境監測管理與技術,2006,18(5):35-38.
[2]王極剛.移動通訊發射基站功率密度對輻射環境影響分析[J].中國環境監測,2006,22(4):57-59.
[3]樊敏.廈門市放射性污染源現狀調查分析[J].中國環境監測,2006,22(3):67-69.
[編輯] 李啟棟
10.3969/j.issn.1673-1409.2012.02.028
X591
A
1673-1409(2012)02-N086-04
2011-11-25
閆海(1975-),男, 2000年大學畢業,工程師,現主要從事環境工程方面的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