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 峻,王鵬程 (長江大學城市建設學院,湖北 荊州 434023)
基于防災減災的山地小城鎮總體規劃研究
——以松滋市南海鎮總體規劃為例
吳 峻,王鵬程 (長江大學城市建設學院,湖北 荊州 434023)
面對近年來山區小城鎮自然災害頻發造成的巨大損失以及小城鎮規劃建設地位的日益攀升等,需進一步明確綜合防災減災規劃在小城鎮總體規劃中的重要作用,并在總體規劃層面深入研究防災減災規劃。以松滋市南海鎮總體規劃案例為載體,在總體規劃層面上,從科學選址、土地利用規劃、道路系統規劃、基礎設施布局規劃、防災生活圈的規劃以及GIS在規劃中的應用等方面,針對如何提高城鎮綜合防災減災能力,促使山區城鎮安全、經濟、生態、科學的發展等問題進行了探索。
防災減災;山地小城鎮;總體規劃
2005年以來,我國自然災害頻繁發生,受災嚴重地區主要是中西部貧困區,多為高原高寒、山區和少數民族地區的小城鎮和農村,這些地區小城鎮的數量大,地理條件和交通狀況差,經濟欠發達,防災減災基礎薄弱,防災減災所面臨的困難也更大。隨著我國城鎮化的快速推進、小城鎮規劃建設地位的日益攀升,面對山區災害的頻發,應更合理的編制總體規劃以及防災減災規劃。由于防災減災規劃需要深入調查、研究、評估,周期較長,任務繁重及編制費高,多數小城鎮無法完成防災減災規劃編制或達不到應有的深度、廣度和合理性[1]。城市總體規劃應從宏觀戰略高度指導防災規劃的編制和實施,從城鎮災害易損分析規劃層面中的城鎮空間布局、道路系統、綠地系統、基礎設施布局規劃等各方面進行研究,重點提升小城鎮自身在總體規劃層面上的防災減災能力,做到城鎮安全、經濟、生態、科學的發展。下面,筆者基于南海鎮的地形條件以及防災減災現狀,結合松滋市總體規劃以及南海鎮總體規劃,從用地選址、道路網規劃、基礎設施規劃、綠地系統以及避難場所規劃等幾個方面進行深入研究,以提高南海鎮在總體規劃層面上的防災減災能力。
松滋市是一個自然災害頻發的地區,災害種類多、分布廣、發生頻率高。因地質條件較復雜,降雨豐沛,人類工程活動強烈、生態環境遭到破壞等因素,在《湖北省地質災害防治規劃(2003~2015年)》中,被劃分為地質災害易發縣(市、區)。南海鎮緊鄰松滋市中心城區,屬于近郊小城鎮。地勢地貌較為復雜,山地、丘陵、平原、湖泊兼有,風景秀美,物產豐富。鎮黨政機關所在地磨盤洲古稱鄖城,楚昭王所筑,孝子宮、劍峰丹鼎等名勝歷史悠久。南海鎮交通便利,江南高速公路、荊洈石一級公路、254省道皆穿越鎮域,為南海鎮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機。
南海鎮規劃(控制)區高差較大,高程范圍在35.00~45.00內的約占總范圍的55%,高程范圍在45.00~55.00內的約占總范圍的23%,高程范圍在55.00~70.00內的約占總范圍的22%,較大的高差和山地面積更易導致災害的發生。在《松滋市地質災害防治規劃(2009~2020年)》中,南海鎮被劃分為地質災害易發區。
2.1科學選址、合理規劃土地利用
首先綜合評估、分析當地自然災害易發生地區,以及災害的特點、規模,有效避開災害發生時可能威脅到的區域。南海鎮土地利用規劃中,充分貫徹生態優先、保護與開發結合的集約用地原則,高強度、集約化開發適建區內的建設用地,既要做到遠離災害威脅區進行建設,也要解決建設用地緊張問題[2]。
通過綜合分析南海鎮地形、高程、坡度、地質等條件,參照上位規劃,將用地劃分為禁建區(生態敏感區)、限建區(生態低敏感區)、適建區(生態非敏感區),用以鎮域空間管制。禁建區包括基本農田、山體林地、水源保護區(小南海)等。區內禁止一切建設活動,并對其進行保護,以恢復生態環境。限建區包括一般農田、重要基礎設施周圍區域、高速公路(江南高速公路、荊洈石一級公路)、254省道2側綠化隔離區域等。限制區內的建設活動以及控制開發強度,確保災害發生時基礎設施等“生命線”工程的安全運行。適建區包括已建區范圍以及地質條件較好、不受災害威脅區域。區內遵循集約用地原則,進行合理的開發利用。
2.2合理的道路交通系統規劃

圖1 鎮域道路系統規劃圖
平原地區方格網道路系統不適合地形復雜的山區。南海鎮依山就勢,順應地形的自由式路網不僅能形成良好的道路景觀,同樣可以降低工程建設的經濟成本(見圖1)。高速公路、254省道和一級公路,為南海鎮災害發生時提供多個對外出入口。道路網規劃時充分利用現狀道路網基礎,規劃道路寬度適中,在滿足消防環道的坡度、寬度及轉彎半徑等要求的同時保證車流順暢。改善南海鎮過境道路2側“穿糖葫蘆”式布局,減小道路2側的建筑對道路的荷載,確保災害發生時道路運輸功能的正常。道路2側盡量植樹綠化,營造良好行車景觀視線的同時恢復因修建道路破壞的生態環境[3]。
2.3“生命線”基礎設施規劃
基礎設施防災環節薄弱,對于防災減災的影響在國內近幾年重大災害中表現尤為突出。作為災害發生時的生命線工程,不僅需要提高基礎設施的抗災能力以及設防標準,保證其在災害發生時能夠正常發揮作用,還要從區域系統的層面上去統籌,科學合理地對電力、通信、給水等基礎設施進行布局。重要基礎設施周圍按照限建區要求,嚴格控制建設活動,規劃為綠化隔離帶,在災害發生時對基礎設施進行保護。從宏觀層面考慮,結合上位總體規劃中的基礎設施規劃布局,在鎮總體規劃中注重與相鄰鎮基礎設施的共享。
2.4生態綠地系統規劃
山區生態環境的破壞是導致自然災害頻發的重要因素,而良好的生態環境則會形成區域發展的生態背景,奠定綜合防災減災空間結構的生態基底[4]。南海鎮總體規劃中,從線性景觀、立體綠化、街頭綠地3方面營造宜居的生態環境,并達到防災減災效果。
1)線性景觀 南海鎮是中國傳統背山面水的城鎮基本格局,大尺度的山水作為城鎮母體,既是鎮域綠化景觀的生態基底,也是該鎮防災減災的“雙刃劍”。鎮域空間管制中,將鎮域內山體、湖泊等大地景觀列入生態敏感區(禁建區),作為區域大環境加以保護,進一步維持山地大環境的生態平衡,減少自然災害發生概率。
2)主體綠化 從景觀規劃角度分析,山區要充分利用陡巖、梯道、擋土墻、護坡等進行立體綠化。不僅可以防止水土流失,起到防災減災效果,還能豐富景觀層次,與南海鎮大地景觀相結合,形成南海鎮特色的山地城鎮景觀系統[5]。
3)街頭綠地 山地小城鎮彎曲、起伏、依山就勢的自由式道路系統,易形成不適合建筑布局的街頭“三角地段”。在南海鎮總體規劃中根據這一特點,結合鎮區綠地空間布局,將“三角地段”規劃為街頭綠地和街頭廣場,作為災害發生時的避難場所以及美化生活環境。
2.5防災生活圈、避難場所的規劃

圖2 防災減災規劃圖
1)避難場所 從近年災害破壞情況分析,災害及其連鎖反應的破壞力會超過預期,避難場所的規劃愈加重要。學校占地面積大且空曠,應當把學校建設成區域最大的安全場所和避難空間,并從整體上提高其綜合防災減災能力[6]。南海鎮總體規劃中教育機構占地4.1公頃,在災害發生時能夠容納大量人流,從而發揮作為大型避難場所的作用。不適合建筑布局的“三角地段”規劃為綠地和廣場,作為小型避難空間,并起到災害隔離作用。
2)防災生活圈 學習日本防災減災經驗,結合南海鎮用地布局形態,依托較大避難場所,建立3個獨立的防災生活圈(圖2)。防災生活圈基本自成體系,有相對獨立的城鎮職能,遇到災害能夠基本完成防災自救。各防災生活圈之間設有寬闊的綠化帶和道路,作為災害隔離帶[7]。
2.6統籌規劃消防設施用地
南海鎮總體規劃中將學校、廣場、綠地規劃為疏散、避難場所,并將鎮政府兼做防災減災指揮中心[8]。將南北向、東西向2條主干道作為消防通道,并與松滋市消防設施有機聯系起來,發揮南海鎮作為近郊小城鎮的優勢,實現南海鎮與松滋市的資源共享,加強松滋市的輻射能力。
2.7應用GIS
我國小城鎮分布廣泛,利用GIS強大的分析功能,可以為地形復雜的小城鎮總體規劃、防災減災規劃提供技術支持。GIS通過柵格網疊加分析對規劃用地進行科學評估和選址,在抗震規劃和防洪規劃中的應用尤為明顯[9]。GIS的災害模擬功能,對現狀和規劃后的城鎮進行災害影響的模擬分析,可以有針對性地調整城鎮基礎設施、重要建筑、消防站點的規劃布局,提出建設和改造的防災要求與措施[10]。隨著科技的進步,GIS應在規劃編制上發揮更多作用。
從“十一五”規劃中的快速推進城鎮化到“十二五”規劃中注重城鎮化質量的提高,小城鎮安全、生態成為小城鎮科學發展的重要指標。基于總體規劃的防災減災模式,即通過對土地利用、交通系統、基礎設施、綠地系統、避難場所等的科學規劃,結合GIS在小城鎮防災減災中的應用,使總體規劃發揮防災減災功能。這不僅能進一步完善小城鎮綜合防災減災規劃,還可以指導未編制防災減災規劃小城鎮的安全發展,加強小城鎮綜合防災減災能力,使小城鎮以安全、生態、可持續的科學模式發展。
[1]王若蘭.基于綜合防災減災的山區縣域城鄉空間布局模式研究[J].小城鎮建設,2010(11): 48-53.
[2] 金偉,廖賀平.對山地小城鎮規劃的幾點體會[J].重慶建筑大學學報,2002,2(2):19-24.
[3] 吳威龍.山區小城鎮規劃特色研究[J].安徽農業科學,2009(18):8774-8775.
[4] 何紅霞.山區小城鎮規劃中應注意的問題[J].小城鎮建設,2004(10):38-41.
[5] 伍慧.小城鎮綜合防災規劃初探[J]. 科技資訊, 2009 (5) : 239- 240.
[6] 李開猛,蔡云楠,王鷹翅,等.山地小城鎮規劃初探[J].小城鎮建設,2009(7):48-53.
[7] 郭涇杉,朱峰.將防災減災規劃與城鄉規劃緊密結合 構建城鎮建設層次性防災體系——專訪北京城市與工程安全減災中心常務副主任蘇經宇教授[J].小城鎮建設,2011(1):28-31.
[8] 趙麗梅.淺談山地小城鎮規劃[J].小城鎮建設, 2002(9):40-41.
[9] 劉吉夫,張福平.GIS與防災減災[J].華南地震,2003(1):23-25.
[10]李先梅.GIS在防震減災中應用的發展趨勢研究[J].防災技術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6,8(2):73-76.
[編輯] 洪云飛
10.3969/j.issn.1673-1409(N).2012.02.034
TU984.1
A
1673-1409(2012)02-N103-03
2011-11-04
吳峻(1972-),男,1995年大學畢業,碩士,副教授,現主要從事小城鎮規劃、城市交通規劃方面的教學與研究工作。
王鵬程(1989-),男,2010年大學畢業,碩士生,現主要從事城市規劃方面的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