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學武 (中鐵十二局第三工程公司,山西 太原 030024)
泥巴山隧道高壓涌突水快速處治技術研究
張學武 (中鐵十二局第三工程公司,山西 太原 030024)
泥巴山隧道全長10007m,是雅西高速公路線上最長的隧道,單口掘進5130m,為全國單口掘進之最,最大埋深1648m,地質情況極為復雜,在施工過程中,受高壓、富水、巖溶等誘導因素影響,多次突發了大規模的涌水、涌砂和涌泥等工程地質災害,給工程的安全順利施工造成了極其嚴重的影響。對快速通過泥巴山隧道左線K61+773高壓涌突水地段處治技術作了詳細敘述。該技術保證了結構安全穩定,節約了工期,對同類地質災害處理將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泥巴山隧道;高壓涌突水;處治技術
2009年10月11日,掌子面上臺階左側拱腳(進洞方向)和掌子面中線位置出現股狀涌水,涌水量達17000m3/d,且水壓較大;10月12日凌晨對掌子面進行了超前地質鉆探,在鉆孔過程中,由掌子面噴出的水柱水平距離最遠達8m,且涌水量急劇增加,已完成初期支護表面有滲水現象。項目部隨即采取了應急處理措施,至10月13日,對后方K62+773~K61+788段Ⅳ1級圍巖進行了臨時支護加強,確保已完成初期支護穩定,經連續3d高頻率監控量測,該段初期支護穩定。下面,筆者對快速通過泥巴山隧道左線K61+773高壓涌突水地段處治技術作了詳細敘述。
1.1通過物探分析前方地質情況

圖1 K63+773掌子面鉆孔平面圖
為盡快探明前方地質及涌水情況,盡快恢復施工,2009年10月13日項目部采用地質雷達對前方地質進行了探測,探測結果為掌子面前方16m范圍圍巖極破碎,圍巖含有強壓力水,于當天再次進行了超前鉆孔探測:一是通過探孔釋放水量,減小水壓;二是對前方地質有一個直觀的了解,以合理的確定施工方案。鉆孔孔位布置如圖1所示。鉆孔情況統計及分析如下:
1)①號孔(17m) 0~5m巖屑為紫紅色流紋巖,卡鉆2次;鉆進到5m左右,巖屑出現斷層泥、石英,涌水渾濁呈乳白色,至6.5m左右涌水變化為淺紅色,巖屑為紫紅色流紋巖,鉆至8~17m范圍卡鉆嚴重,停止鉆進。
2)②號孔(19m) 0~4m巖屑為紫紅色流紋巖,至4m左右開始出現股狀涌水,鉆進至約6m位置巖屑變成石英,含斷層泥,涌水為乳白色,鉆進深度至7.5m出現卡鉆現象,巖屑為紫紅色流紋巖,至12m左右時涌水突變為噴出狀,噴出距離達8m,巖屑為流紋巖。
3)③號孔(6m) 0~4m巖屑為紫紅色流紋巖,4m左右出現斷層泥,鉆進至5~6m范圍巖屑為紫紅色流紋巖,卡鉆嚴重,停止鉆進。
4)④號孔(16m) 0~5m巖屑為紫紅色流紋巖,至5m時涌水量變大并有卡鉆現象。
5)⑤號孔(8m) 0~6m巖屑為紫紅色流紋巖,至6m時涌水量變大,7m處出現斷層泥和白色石英,鉆進到8m左右時巖屑變化為紫紅色流紋巖,并且卡鉆嚴重,停止鉆進。
6)⑥號孔(9m) 3.5m時出現小股涌水,卡鉆嚴重,巖屑與掌子面一樣,為紫紅色流紋巖。
7)⑦號孔(30m) 0~3.5m巖屑為紫紅色流紋巖,3.5m左右出現斷層泥,至4m處出現股狀涌水,巖屑變成紫紅色流紋巖,至12m涌水由股狀變為噴出狀且噴至下臺階,噴出水平距離長達15m,巖屑為紫紅色流紋巖,此后鉆進速度緩慢,巖屑為紫紅色流紋巖,巖性無大的變化。
根據地質雷達及鉆孔資料對前方地質預判如下:掌子面前方3~5m為小型破碎帶,成分主要有流紋巖、石英、夾雜有粘質泥,含水量一般,呈股狀;5~7m巖石完整性相對較好;8~12m巖石極破碎,裂隙極發育且貫通,寬度較大,可能有大量水囊,主要成分為流紋巖、糜棱巖、少量石英,該區富含地下水,水頭壓力大;12~16m為過渡段,16m后圍巖整體性相對較好,含水量一般。
1.2通過地質素描分析前方地質情況
掌子面圍巖為紫紅色流紋巖,隱晶質斑狀結構,礦物成分為角閃石、石英、黑云母等,局部可見石英條帶。整體強度情況較差,產狀傾角145~165°,傾向40~60°。
1)掌子面右側(進洞方向) 巖體有少數節理發育,節理間距均在30cm左右,且間隙小、密實、裂隙發育少、整體性較強。拱頂上方發育一條近水平的節理面,傾斜向下方向,間隙較大,中間填充白色粘質泥土,手捏明顯有泥感,易發生整體滑動,現場可見上方巖體在爆破后即下滑到上臺階。
2)掌子面左側(進洞方向) 巖體節理發育極發育,間距小至5cm左右,且節理裂隙貫通,局部巖石破碎產狀不明。從右向左,巖體整體性由好變壞、由較完整變破碎、由鑲嵌-塊狀結構到破碎-松散結構。在拱腳處,巖體大部分呈碎塊狀和粉末狀。
1.3總體推斷前方地質情況

圖2 K63+773掌子面涌水量變化趨勢圖
由于巖體產狀與隧道中線成60°左右交角,且破碎帶先在中下臺階出露,可見前方會出露斷層破碎帶,由下臺階開始破碎帶長度約18m。從整體看,破碎帶寬度較小,兩側均為相對隔水層,地下水埋深大,水力梯度大,因此開始涌水壓力大,流量大,5d后明顯減小;從鉆進碎屑物顯示,前方30m軟弱夾層、粘土和泥較少,主要為破碎巖塊和碎屑;破碎帶參考延伸長度18m,對應圍巖產狀傾角160°,傾向45°。
涌水量變化情況統計如圖2所示。對涌水量變化規律分析發現,隨著鉆孔數量的增加涌水量逐步增大,然后隨著時間的推移水量又有變小的趨勢,說明掌子面前方地下水為無地表水補充的死水,有存在水囊的可能,發生突水的可能性較高,因此,必須首先對前方地下水進行合理的引排,減小水壓對掌子面的影響,方可根據出露圍巖確定初期支護的參數。
3.1處治方案比選
根據以上地質資料分析,掌子面前方為一斷層破碎帶,斷層延伸方向與隧道相交角度較小,影響長度較長,且含強壓力水,為確保安全,預防涌突水及塌方的發生,采用以下方案處理。
1)方案1:采用周邊深孔預注漿及強初期支護 方法:①進行周邊深孔預注漿。②注漿結束后,采用V加強型襯砌支護參數施工,超前支護采用單層小導管,初期支護采用I20b工字鋼,間距50cm/榀,噴砼厚度24cm,錨桿間距50×90cm,初期支護全斷面封閉成環。優缺點:如果通過深孔注漿能起到注漿堵水的效果[1],將對下一步安全施工起到很大的作用,但是如果效果不好,將耽誤大量的時間,且耗資巨大。
2)方案2:采用超前大管棚及強初期支護通過 方法:①施作超前大管棚。②注漿結束后,采用V加強型襯砌支護參數施工,超前支護采用單層小導管,初期支護采用I20b工字鋼,間距50cm/榀,噴砼厚度24cm,錨桿間距50×90cm,初期支護全斷面封閉成環。優缺點:如果通過施作超前大管棚并注一定的漿液起到對前方預支護效果[2],將對下一步安全施工起到很大的作用,但是如果注漿效果不好,但大管棚本身就能起到對前方超前支護的作用,如采用強支護通過可基本防止塌方的發生,但本方案需要在洞內提供作業平臺和空間,需對洞身輪廓進行擴挖,也將耽誤一定的時間,但應能安全通過。
3)方案3:采用超前小導坑及強初期支護通過 方法:①在上臺階掌子面開挖1.5×1.5m的小導坑,小導坑超前掌子面5m,確保掌子面有4m以上的止水墻,為確保安全可對導坑進行臨時支護,小導坑將起到直觀探測前方圍巖和引水孔的作用[3],在探明前方地質后再對后方掌子面進行擴挖。②后方掌子面擴挖,采用?42雙層小導管進行超前支護,內層小導管長度4.5m,外插角為10~15°,外層小導管長度6m,外插角為30~40°,拱部120°設置,注漿管搭接長度1.5m,確保注漿承壓拱厚度達到4m以上。初期支護采用V加強型襯砌支護參數施工[4],采用I20b工字鋼,間距50cm/榀,噴砼厚度24cm,錨桿間距50×90cm,初期支護全斷面封閉成環。③如前方出現大的破碎帶和水囊,再采用CD法施工。小導坑超前能起到探測前方地質情況和引水孔的作用,由于斷面較小且超前掌子面5m以上,如前方出現大的涌水和涌泥對后方掌子面影響較小,能避免塌方的發生。掌子面在擴挖時首先進行超前支護和注漿,再采用強支護通過。
通過以上3種方案比選,由于方案3在能保證施工安全的情況下,施工時間短,相比前2種方案投資小,因此,擬采用方案3。
3.2處治施工工藝流程
總體施工工序為:掌子面上臺階小導坑開挖——掌子面超前支護——掌子面上臺階擴挖——上臺階鋼拱架支護——下臺階開挖——下臺階初期支護——通過涌水段。
長、大、深埋隧道的不可預見性及地質不確定性給施工造成了很大的影響,但只要精心做好各項準備工作,通過各種超前預報手段準確掌握前方地質資料[5],采用合理的施工方案,就能在投資和工期方面取得雙豐收。
[1]楊兵.馬鹿箐隧道高壓富水大體量充填性溶腔處治技術[J].現代隧道技術,2010(2):42-50.
[2]姜云,王蘭生.深埋長大公路隧道高地應力巖爆和巖溶涌突水問題及對策[J].巖石力學與工程學報,2002,21(9):1319-1323.
[3] 張祉道,白繼承.家竹箐隧道高瓦斯、大變形、大涌水的整治與對策[J]. 現代隧道技術,1998(1):1-10.
[4] 中交第一公路工程局有限公司. 公路隧道施工技術規范(JTG F60-2009)[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9.
[5] 鐵道部第二工程局.鐵路隧道施工規范[M].北京:中國鐵道出版社,2002.
[編輯] 洪云飛
10.3969/j.issn.1673-1409(N).2012.03.042
U455.49
A
1673-1409(2012)03-N127-03
2012-01-26
張學武(1971-),男,1995年大學畢業,工程師,現主要從事隧道施工、技術管理等方面的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