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東方

最近召開的全國“兩會”有800多名境外記者活躍其中。他們觀察、記錄了改革發展中的中國新景象、新藍圖、新對策,并將他們激情的報道傳播全球。
●俄羅斯《俄羅斯報》 目前,改革攻堅已成為擺在中國決策者案頭的“國字號”問題。環顧中國改革可圈可點。一是改革不分東方西方,四海皆行;二是改革是漸進行為,而非革命式的突變行為;三是改革是立體的、全方位的,并非僅僅指向經濟、社會,也指向體制與政治。近幾年來,中國迎來了諸多“大事件”:改革開放30周年、建國60周年、建黨90周年、辛亥革命100周年、鄧小平南巡20周年等等。中國政府和中國人民已開拓出了一條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和科學發展模式。兩會報告70余次提到改革,意味著中國改革必將堅定不移地走下去。
●美國《紐約時報》 改革攻堅是中國改革開放30多年來,特別是鄧小平南巡20周年,中國目前遇到的最大難關。經濟轉型已經不是第一次提出,不過一直以來阻力很大。《紐約時報》依然對中國經濟的前景保持樂觀,“許多經濟學家對中國地方政府的債務問題和房地產市場的泡沫問題都很擔憂,不過溫家寶總理表示,這兩個問題都在控制之中。溫家寶總理對整個國家形勢的判斷還是讓人很有信心的”。
●美國《華盛頓郵報》 30多年前,由鄧小平提出的“改革開放”,讓每一個中國人嘗到了甜頭。今天,為什么中國人特別懷念鄧小平?就是他在新中國發展史上,先對改革之倡導,再對改革之堅持,兩次在中華民族歷史關鍵時刻,果斷地以“改革”這個平凡不過的詞匯,創造了一段人類社會不平凡的史詩。下一步,改革還將續寫新的輝煌。
●美國《華僑報》 兩會奏出的改革強音,必會堅持中國特色,符合中國可持續發展自身需要之節拍,并為世界可持續發展提供寶貴經驗。以人為本與科學發展,正在形成改革騰飛、升華的兩翼,海外華僑華人對“兩會”后中國的改革之路、民族復興之路,充滿期待,信心滿滿。
●法國《歐洲時報》 近年來,隨著在世界舞臺上“中國角色”日益“吃重”,“兩會”越來越受到海外關注。今年“兩會”的改革強音與高層達成的深化改革共識,向世界詮釋出改革的要義,中國的改革之路是和平崛起的發展之路,對全新環境下探索可持續發展的不同制度之國家,特別是對深陷歐債危機難以自拔的歐洲,都深具啟迪意義。
●英國路透社 中國經濟在經歷了近30年幾乎不間斷的高速發展后,現在似乎終于進入了一個依然強壯卻不再令人眼花繚亂的階段。面臨政府換屆之年的中國,今年終于告別對國內生產總值“保八”的膜拜,將其增長目標主動下調至7.5%。在體現調整經濟結構,追求增長質量的政策導向下,總體政策目標確定更側重“平穩”。
●法國《費加羅報》 溫家寶總理在報告中強調,中國將經濟增長目標調為7.5%,并繼續深化經濟改革。溫家寶總理提出重視保護“農民土地權”也引起關注。
●澳大利亞《澳洲人報》 溫家寶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宣布將今年的經濟增長目標確定為7.5%,略低于過去多年8%的目標,顯示了中國政府有著比快速增長更為重要的優先考慮。這充分體現出了中國道路與發展模式的“先進性”。
●日本《讀賣新聞》 中國政府下調了自2005年以來堅持了7年的8%的增長目標,顯示了中國政府相比于擴大規模更重視增長質量和社會穩定以及試圖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方針。
●奧地利《新聞報》 中國的經濟增長在降溫。歐洲是中國最大的海外市場,歐債危機今年將嚴重影響中國經濟。中國政府擬采取謹慎、靈活的貨幣政策來應對金融風險。今年中國的預算赤字約960億歐元,占GDP的1.5%。
●意大利《共和國報》 中國政府將2012年經濟增長率目標調低為7.5%,以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提高經濟增長的效益和可持續性,從而實現更長時期、更高水平、更好質量的發展。此外,中國政府還將按照總量適度的貨幣政策,保持物價穩定和防范金融風險,使今年的居民消費價格漲幅控制在4%。
●新加坡《聯合早報》 中國下調年度經濟增長目標,彰顯了中國政府準備減緩經濟增速以提升發展質量的決心。本次政府工作報告中對改革具體目標的明晰是亮點,中國還將繼續推進改革開放。
●美聯社 刺激國內消費,包括增加社會福利事業的投入,成為中國政府重要工作目標。中國將對廣泛人群增加援助規模,提高最低工資標準、提高對教育與農民的補貼,并對私營企業的放貸,提供幫助。
●法新社 擴大內需成為2012年的一項主要任務。中國將增加對公租房、社會保障事業、教育等方面的投資,提高工資水平,遏制“貧富差距不斷擴大的趨勢”。
●英國廣播公司 2012年中國政府的主要經濟任務是促進經濟平穩較快發展、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今年工作的重點是擴大內需、特別是消費需求,也要保持投資穩定增長。
●德國《金融時報》 中國將放棄對過去增長方式和出口經濟的倚重。當前的中國經濟面臨著來自國際上的多種新挑戰,中國亟須尋找新的經濟增長點。未來國內消費應成為帶動中國經濟增長的火車頭。
●墨西哥通訊社 中國政府將努力促進國內需求增長以減少對外國市場的依賴,并力爭在工業領域取得跨越。
●英國《金融時報》 中國經濟過去10年的高速發展是以內部調整為基礎,并與外部調整協調并進的過程。在本輪經濟“再平衡”中,中國經濟需要的仍然是“內部再平衡”,并以此作為新一輪增長的基礎。外部需求不振,事實上為中國經濟提供了改革的催化劑。今年中國財政政策大有可為,重點仍將圍繞穩定增長、保障民生,推進經濟結構調整。
●德國《時代周刊》 中國推出了多項促進經濟發展和維持社會穩定的政策,并且設定了一個比過去較低的經濟發展目標,將把維持通脹率的穩定作為一項重要工作。今后中國工作重心將放在促進和保障民生工程上,他們認為,穩定是大局,民生是大局下的務實作為,只有保障了民生,才能獲得真正意義上的穩定。
●澳大利亞《先驅太陽報》 中國的發展變化確實是日新月異,每次到中國去,無論是到南方還是北方,無論是到北京、上海還是中小城市,都能看到巨大的變化。中國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的積極措施和中國經濟的快速增長,使包括澳大利亞在內的一些國家免受危機影響。目前,中國在保持本國經濟平穩發展的同時,積極配合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等機構應對西方國家的債務危機。今年“兩會”規劃的中國的穩定和繁榮,將為亞太地區和全世界的和平與發展發揮積極、重要的作用。
●印度《印度教徒報》 中國總理溫家寶宣布,在政府竭力應對不斷拉大的收入不平等問題時,將出臺一系列社會保障措施,包括將全國財政性教育經費支出提高至GDP的4%,并建立全面覆蓋農村和城鎮居民的社會養老保險制度,增加醫保補助等。這說明了一個問題,民生工作將是中國未來發展的終極目標。
●印度尼西亞《國際日報》 經過改革開放,中國已經確確實實成為一個經濟快速發展的強大國家。中國的大國形象不僅體現在經濟強盛,而且表現在能夠盡力保護本國公民在世界各地的利益,關注海外華僑華人的合法權益。中國負責任的大國形象尤其體現在越來越多地參與國際事務,維護發展中國家的切身利益,維護國際公平正義與世界和平。中國政府領導中國人民走上了發展經濟、擺脫貧困的道路。國際金融危機爆發后,在全球經濟困難的背景下,中國成功地探索出了應對危機、確保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途徑。中國的國際社會責任在金融危機中不斷地彰顯出自身的價值和魅力,凸顯出責任大國的本色。
●西班牙埃菲社 今年中國“兩會”的主要議題是中國必須進行經濟改革以轉變發展模式。同時,改善環境和空氣質量、提高食品、藥品安全水平以及完善基層衛生服務體系都是集中的話題。中國30多年改革史,堪稱是全方位的。今后的中國,將把改善環境和空氣質量作為發展的重點目標來做實。

●法國《藝術報》 溫家寶總理表示希望通過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和發展國家文化產業,使文化產業成為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之一。中國政府將通過在農村地區和中、西部地區建立文化設施,加強政府財政支援,聯合各地區政府增加文化節目和非營利性機構的數量,以及加強保護中國文化遺產,支持少數民族文化和國際交流等措施來推動文化產業的發展。中國將重心重新放到中國社會文化價值上,必將有力地促進精神文明和構建和諧社會。
●美國《中文網》 從每年春節的藝術盛宴到紐約時報廣場的中國廣告大屏,從華語電影到孔子學院,如今在美國,可以看到一批批中國文化符號。中國文化要真正走出去,首先要做的是傳承。將中國優秀文化的核心部分傳承并深入發展成為具有競爭力、闡釋力和說服力的文化是抓住人們眼球的關鍵。中國文化應當向世界標準看齊,做到專業化、職業化,而不僅僅是商業化。現在,海外對中國以及中國文化的關注越來越多,世界各地也正在掀起漢語熱。中國應當增強文化信心,將中國博大精深的文化呈現給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