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陳曙光

20 世紀90年代以來,在國際共產主義運動步入低谷的時候,在前蘇東社會主義國家紛紛拋棄馬克思主義的時候,在所謂的“馬克思主義者”紛紛背叛馬克思的時候,“馬克思主義”在西方卻逆勢上揚。美、英、法、德等主要資本主義國家掀起了一股研究和宣傳馬克思主義的熱潮;主張消滅資本主義的馬克思在資本主義國家多次被評為“千年第一偉人”。一股蔚為壯觀的“馬克思現象”,千年之交的“馬克思現象”正在西方社會閃爍光芒。它傳遞給我們的政治信號,值得重視和深思。
“馬克思現象”不是獨立發生的事件,而是涉及諸多方面的一種社會動向。
20世紀80年代開始,在發達資本主義國家,馬克思主義像凱旋英雄般昂首闊步地跨進大學殿堂,各社會科學學科無不涉及馬克思主義。在美國,“有馬克思主義色彩”的社會學成了美國的主導社會學流派之一。正如捷克學者D·阿利耶娃所說,80年代初的美國,馬克思主義作為大學普通學科的建制形成了,在美國的大學里,似乎發生了一場靜悄悄的、不流血的“馬克思主義文化革命”。
現在,國外研究馬克思主義的流派有數十個,有關馬克思主義的研究協會已多達1000多個。目前比較流行的學派有:生態學馬克思主義、女權主義的馬克思主義等。
上世紀90年代末以來,國外特別是歐美國家的馬克思主義學術活動頻繁,氣勢恢弘。歐美學者積極探索社會主義和馬克思主義在當代的意義,探索馬克思主義發展的新方向,組織了數十次國際大型學術研討會。一是以法國巴黎“馬克思園地”為中心,每兩年召開一次“國際馬克思大會”。1998年,為紀念《共產黨宣言》發表150周年,法國“馬克思園地”等單位主辦紀念大會,來自60多個國家的1500多名學者參加了會議。二是以英國倫敦《社會主義者評論》為中心,每隔兩年召開一次“馬克思主義大會”。1996年 7月,在倫敦大學召開“96馬克思主義大會”,與會者多達6000人,舉行了260多場報告和討論會。三是以美國紐約為中心,每年召開“世界社會主義學者大會”。每次會議都有來自全世界幾十個國家的數千名學者參加。

馬克思的著作自問世以來始終是國際圖書市場上的暢銷書目,如《共產黨宣言》、《資本論》。《宣言》發表 160多年以來,已經被翻譯成200多種文字,印刷1000多次,這部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第一部綱領性文件,被視為工人階級的“圣經”。
2008年,由于金融海嘯的爆發,西方許多人爭相購閱《資本論》,試圖借助該書來理解和解釋眼前所發生的一切。據德國一個出版社的董事總經理約恩·施特隆普告訴路透社,年前三季度這本大部頭名作在德國已經銷售了約1500本,是2007年全年銷量的三倍,更是1990年銷量的100倍。2009年1月8日,英國作家托尼·帕森斯亮相北京,出席全球銷量逾兩百萬冊的小說《男人與男孩》中文版的首發式,這位著名暢銷書作家披露,因為金融危機的影響,如今歐洲的閱讀時尚是“馬克思”,托尼·帕森斯戲稱自己“暫時無法與馬克思比拼銷量”。另據報道,德國現任財長施泰因布呂克毫不掩飾自己是馬克思粉絲。因為金融危機而焦頭爛額的施泰因布呂克也開始閱讀《資本論》,不僅如此,他還帶著30位企業總裁買了《資本論》。
20世紀末以來,大部分拉美國家左翼領導人先后通過大選上臺執政。1999年1月,查韋斯大選獲勝,當選為委內瑞拉總統,標志著拉美左派發展新階段的開始;2003年初,巴西勞工黨領袖盧拉兩屆任期屆滿卸任時,其民眾滿意度仍高達創記錄的85%以上,其選定的繼任人羅塞夫以高票當選新一屆總統;2004年3月初,烏拉圭進步聯盟——廣泛陣線主席瓦雷·巴斯克斯當選總統;2005年1月,玻利維亞爭取社會主義領導人莫拉萊斯、智利社會黨領導人巴切萊特當選總統。2006年是拉美的大選年,又有一批拉美國家左翼領導人或者再次連任或者新當選為國家總統。在巴西、委內瑞拉、阿根廷、烏拉圭、多米尼加、巴拿馬、秘魯、哥斯達黎加、尼加拉瓜、厄瓜多爾等國,左翼政黨獲得了執政權。拉美“向左轉”幾乎是新世紀國際社會的標志性事件,左翼領導人在拉美13個國家通過大選贏得政權。這些國家總人口占拉美地區總人口的70%以上,國土面積占拉美地區總面積的80%以上。難怪俄共主席久加諾夫說:“這是一塊我們正在見證其加速‘變紅’的大陸?!?/p>
拉美左派分為兩種:激進左派和溫和左派。激進左派以委內瑞拉總統查韋斯、玻利維亞總統莫拉萊斯和厄瓜多爾總統科雷亞等為代表,高舉社會主義的旗幟,公開宣稱搞社會主義。溫和左派以巴西總統盧拉、智利總統拉戈斯、阿根廷總統基什內爾和烏拉圭總統巴斯克斯等為代表,表面不說搞社會主義,實踐活動卻帶有社會主義性質。
蘇東社會主義實踐失敗之后,國際上掀起了一股反對馬克思主義的狂潮,以弗朗西斯·福山為代表的部分思想家們大肆宣揚“歷史終結論”?!芭浜现鲿车倪M行曲節奏”,他們宣稱:馬克思主義已經死了,共產主義已經滅亡,甚至得意忘形地高呼資本主義萬歲、市場經濟萬歲!
然而,令人深思的是,當代西方最負盛名的思想家德里達、詹姆遜、哈貝馬斯、吉登斯卻不約而同地走近馬克思,在世界上引起了強烈的反響。當代法國哲學大師、解構主義創始人德里達(Jacques Derri-da)鄭重推出了《馬克思的幽靈》。他在書中指出“不能沒有馬克思,沒有馬克思,沒有對馬克思的回憶,沒有馬克思的遺產,也就沒有將來……”德里達大聲疾呼:“向馬克思致敬”,馬克思主義的確是“不可超越的意義視界”,“地球上所有的人,……都是馬克思和馬克思主義的繼承人”,“不反復閱讀馬克思,將是一個理論的、哲學的、政治的責任方面的錯誤”。美國后現代主義大師詹姆遜(F.R.jame-son),因其具有重大社會影響和學術影響而被譽為“引導了美國人文學科的方向”,詹姆遜一向以“馬克思主義者”自居,蘇東劇變以后,他更加堅定、更加自覺地站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上,聲言“我同馬克思的聯系出于興趣”。德國當代思想家、法蘭克福學派第二代掌門人哈貝馬斯(JuergenHabermas)在蘇東劇變以后與非馬克思主義者展開了論戰,他向世人宣布“馬克思主義沒有過時”,“我仍然是馬克思主義者”。英國社會理論家吉登斯是“第三條道路”的提倡者和發揚者,被稱為布萊爾的“精神導師”,更有甚者稱其為歐洲導師,他塑造了英國工黨,并廣泛地影響了20世紀90年代末的政治氣候。蘇東劇變后,吉登斯聲稱“雖然不再時髦,但我仍看重馬克思”,并把馬克思的某些觀點納入他的“第三條道路”的理論中去。
“馬克思現象”諸多表現中最引人注目、具有世界性影響和轟動效應的還要數“千年偉人”評選活動。1999年7月,英國劍橋大學文理學院幾位教授發起,就誰是人類紀元第二個千年的“第一偉人”這一命題進行了校內的征詢、推選。結果是馬克思位居第一,愛因斯坦居第二。同年10月,英國BBC廣播公司又以同一命題,在國際互聯網上公開征詢投票一個月。一個月后,匯集全球投票的結果,仍然是馬克思第一,愛因斯坦、牛頓、達爾文分列其后。2002年12月,英國路透社在政、商、學術、藝術四界的名人中評選“千年偉人”,共39名候選人。結果,馬克思又同愛因斯坦和甘地入選。最近的一次調查是2005年7月,英國BBC廣播公司調查“誰是現今英國人心目中最偉大的哲學家”。3萬多名聽眾參與,結果是馬克思以27.93%的得票率榮登榜首,《經濟學家》周刊極力推薦的英國哲學家大衛·休謨被遠遠地拋在后面,得票率僅為12.6%。西方其他著名思想家柏拉圖、康德、蘇格拉底、亞里士多德等更是望塵莫及,黑格爾甚至沒有進入前20名。
千年之交,“馬克思現象”為什么再一次顯現蓬勃生機?至少有三個方面的原因:
西方“馬克思現象”的出現,確實部分地源于馬克思的個性特質和精神品質。西方很多人并沒有讀過馬克思的著作,也并不懂馬克思主義究竟是什么,但是他們相信馬克思,馬克思的人格就是馬克思主義的擔保。馬克思的人格力量關鍵在于不為世俗利益放棄信仰。在一個物欲橫流、資本邏輯操縱一切的社會中,馬克思一生極度貧困,上無片瓦,下無寸地,食不充盈,居不定所,累遭迫害。但他始終忠于信仰,獻身于全人類的解放事業。在毫無“資本”的情況下寫成了《資本論》,在缺乏貨幣的情況下寫成了關于“貨幣”的文章。
馬克思一生四次被驅逐。1845年,馬克思被視為一個危險的革命家,應普魯士政府的堅決要求,法國政府將其逐出了巴黎,被迫遷居布魯塞爾;1848年二月革命爆發,馬克思被逐出比利時,重返巴黎;三個月后,馬克思回到德國的科倫;1849年2月,馬克思遭德國反革命勢力起訴并被提交法庭審判,盡管被判無罪,卻再次被逐出德國,遷往巴黎;1849年6月13日,馬克思又被逐出巴黎,移居倫敦,從此未返回祖國,客死異國他鄉。
但是,盡管如此艱難,馬克思沒有成為一個人格分裂的人。他沒有一邊批判資本主義,一邊又利用資本主義機器去賺黑心錢。在西方,馬克思的人格力量和道德文章征服了很多普通民眾,哪怕他們不愿意從根本上認同共產主義,但他們卻還是在終極意義上仍然認為“共產主義是最好的辦法”。
馬克思主義產生的情勢定格在資本主義社會。盡管馬克思智慧過人,但沒有資本主義社會的情勢是產生不了馬克思主義的。不是馬克思造就了他所在的時代,而是他所在的時代造就了馬克思。正如恩格斯所說,“每一個時代的理論思維,都是一種歷史的產物,它在不同的時代具有完全不同的形式,同時具有完全不同的內容。”馬克思主義是資本主義時代的理論產物。
馬克思之后的資本主義變了,但內核沒有變。資本主義變了,從表層來看,資本主義社會比以前富了,很多的無產階級變成中產階級了;從中層來看,資本主義比以前變得更美好、更人性了;從深層來看,資本主義暫時活下來了,避免了即將覆滅的命運。但是,資本主義的內核沒有變,馬克思主義誕生160多年來,資本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沒有變,資本主義的最終命運沒有變。
只要資本主義的內核不變,就沒有人能夠超越馬克思主義。只要這個世界上還存在剝削、壓迫、不平等,馬克思就將永遠活在廣大工人階級、勞動大眾和一切追求社會進步的正直人士的心里,馬克思就始終是人們追求解放的旗幟。詹姆遜一向以馬克思主義者自居,蘇東劇變以后,他就馬克思主義終結論發表過一個很深刻的談話,他說“今日的資本主義并沒有發生根本性的變化”,資本主義社會的“這種危機是體系性的”,資本主義的基本特征并沒有改變,因此馬克思主義并沒有過時?!榜R克思主義是關于資本主義的科學,或者更確切地說,是關于資本主義內在矛盾的科學?!@意味著,慶賀馬克思主義的死亡,宣告資本主義和市場體系決定性勝利的做法是不合邏輯的?!瓚c賀馬克思主義的死亡正像慶賀資本主義的勝利一樣是不能自圓其說的”。存在主義大師薩特也說,馬克思主義是“我們時代不可超越的哲學”,“只要決定當今世界的那些最基本的東西不變,就沒有人能夠超越馬克思”。薩特說這句話的時候,正值社會主義在歐洲處于嚴重危機。薩特說:“馬克思主義非但沒有衰竭,而且還十分年輕,幾乎還處在童年時代;它才剛剛發展。因此,它仍然是我們時代的哲學;它是不可超越的,因為產生它的情勢還沒有被超越。”這兩位大師的核心觀點就是只要資本主義依然存在,馬克思主義就不會過時。
“馬克思現象”的產生,最關鍵、最有說服力的原因還在于馬克思主義的思想力量,在于馬克思提供的科學世界觀和方法論具有永恒的價值。
馬克思提供的科學世界觀和方法論就是辯證唯物主義與歷史唯物主義。馬克思翻過“兩座高峰”,完成“兩次克服”,實現“兩個統一”,創立了辯證唯物主義與歷史唯物主義。在馬克思的面前,屹立著兩座思想的高峰——黑格爾和費爾巴哈。黑格爾是德國古典哲學的集大成者,達到了近代唯心主義哲學的頂峰;費爾巴哈是舊唯物主義的集大成者,達到了舊唯物主義的最高峰。馬克思要創立新說,就必須超越這兩位前輩,翻過這兩座高峰?!皟纱慰朔本褪邱R克思克服了黑格爾的唯心主義,吸取了其辯證法的“合理內核”;克服了費爾巴哈的形而上學,吸取了其唯物主義的“基本內核”?!皟蓚€統一”就是實現了唯物論與辯證法的有機統一,唯物主義自然觀與歷史觀的有機統一。
辯證唯物主義與歷史唯物主義至今仍是人類正確認識世界、預測未來、制定行動對策的理性工具,而且是唯一正確的理性工具。這個理性工具不僅馬克思主義者在用,非馬克思主義者、反馬克思主義者也在用。具有諷刺意味的是,反動統治者雖然口頭上不停地攻擊馬克思,而背地里卻不得不認真地學習、研究他所提供的這一理性工具,自覺不自覺地按其原則辦事?!顿Y本論》出版以后,就成為了資本主義國家政治家、銀行家、企業家床頭柜上首選的書目之一。2008年金融海嘯爆發以來,這一幕又開始重演。歷史是客觀公正的評判者。人類社會誕生以來,各種學說層出不窮,舉世聞名的思想家更是多如繁星。但是,沒有哪一種理論能夠像馬克思主義那樣嚴謹科學而又博大精深,也沒有哪一種理論能夠像馬克思主義那樣武裝了一代又一代的工人階級和勞動人民,更沒有哪一種理論能夠像馬克思主義那樣如此深刻地改變了人類社會的歷史進程。著名的西方思想家J·A·熊彼得說過一句非常經典的話:“大多數智力或想象的創作,經過一段時間,短的不過飯后一小時,長的達到一個世代,就完全湮沒無聞了。有些卻不,它們遭受了晦蝕,但是又復活了……這些創作,很可以稱之為偉大的創作?!催@個意思來說,偉大這個詞無疑適用于馬克思的道理。”
“蘇東”的失敗并不意味著馬克思主義的失敗。社會主義事業的暫時受挫并不等于馬克思主義的失敗,也不等于社會主義的失敗。法蘭克福學派掌門人哈貝馬斯曾經指出:“東歐劇變和蘇聯的變化,并不意味著社會主義的失敗。失敗的只是蘇聯模式的‘社會主義’,即官僚社會主義。在21世紀,社會主義仍然有著廣闊的前景?!?/p>
現在,人們已經逐漸認識到不能沒有馬克思主義。沒有馬克思主義對資本主義的批判,資本主義決不會收起它猙獰的面目;沒有馬克思主義,就不會有今天的世界,更不會有光明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