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曉晶 張 騫 胡旭珍 趙紅波 柯生海
寧夏醫科大學附屬銀川市中醫醫院,寧夏 銀川 750001
中醫辨證施治糖尿病前期63例臨床觀察
吳曉晶 張 騫 胡旭珍 趙紅波 柯生海
寧夏醫科大學附屬銀川市中醫醫院,寧夏 銀川 750001
目的:觀察辨證施治糖尿病前期的臨床療效。方法:選取126例糖尿病前期患者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各63例,對照組予以糖尿病教育、糖尿病飲食、運動鍛煉,治療組在對照組基礎上給予中醫辨證治療,分為氣滯痰阻證、陰虛氣滯證、脾虛痰濕證,對證治療后觀察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結果:治療組總有效率為92.1%,對照組總有效率為68.5%,兩組臨床療效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P<0.01)。結論:中醫辨證施治糖尿病前期療效顯著,能夠有效控制患者血糖,改善糖尿病前期臨床癥狀。
糖尿病前期;中醫辨證施治
糖尿病前期是指由血糖調節正常發展為糖調節受損(IGR),或血糖升高但尚未達到糖尿病診斷標準。包括空腹血糖受損 (IFG)和糖耐量受損 (IGT),二者可單獨或合并出現。研究結果顯示,在20歲以上的中國人群中,糖尿病前期的患病率高達15.5%[1],而其發生糖尿病及心血管疾病乃至早期死亡的風險也顯著增加[2]。及早干預IGR是預防DM及其并發癥的當務之急。自2010年3月至2011年10月,我們運用中醫辨證施治干預63例糖尿病前期患者,取得了滿意的效果,現總結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內科門診及病房符合糖尿病前期診斷標準的患者126例,將患者隨機分為2組,治療組63例,男28例,女35例,平均年齡為 (45.6±6.8)歲;平均病程為 (10.6±5.2)個月;高脂血癥43例,脂肪肝38例,高血壓24例。對照組63例,男30例,女33例,平均年齡為 (44.2±7.3)歲;平均病程為 (9.5±4.7)個月;高脂血癥40例,脂肪肝42例,高血壓22例。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病程、病例構成等方面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1.2 診斷標準 參照1999年WHO《糖尿病診斷與分型標準》中的診斷標準:①IFG:空腹靜脈血糖≥6.1mmol/L且<7.0mmol/L;及負荷后2h血糖<7.8mmol/L。②IGT:空腹靜脈血糖<7.0mmol/L;及負荷后2h血糖≥7.8mmol/L且 <11.1 mmol/L。
1.3 納入及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①符合糖尿病前期的西醫診斷標準;②年齡21~68歲。排除標準:①糖尿病患者;②3個月內服用糖皮質激素、β受體阻滯劑、噻嗪類利尿劑等影響血糖代謝的藥物;③合并甲亢或甲低者;④合并有心血管、肝、腎和造血系統等原發性疾病,以及精神病患者。
2組病例均進行糖尿病教育、糖尿病飲食、運動鍛煉,并根據高脂血癥、高血壓等病情給予中西醫對癥治療。但不使用其它降糖藥。治療組在上述治療基礎上予以中醫辨證治療:①氣滯痰阻證:癥見形體肥胖或腹型肥胖,兼脘腹脹悶,心煩口苦,煩躁易怒,大便干結,舌質淡紅,苔白膩或厚膩,脈弦滑;治法以理氣化痰;方選越鞠丸加減,方藥為川芎、蒼術、梔子、半夏、陳皮、佩蘭各10g,神曲15g。②脾虛痰濕證:癥見形體肥胖,腹部增大,或見倦怠乏力,納呆便溏,口淡無味或黏膩,舌質淡有齒痕,苔薄白或膩,脈濡緩。治以健脾化痰。方選六君子湯加減,方藥為白術、茯苓、陳皮、半夏、荷葉、佩蘭各10g,黨參15g,甘草6g。③陰虛氣滯證:癥見形體中等或偏瘦,倦怠乏力,易汗出,腰膝酸軟,口干口苦,舌淡體胖,苔薄白干或少苔,脈虛細無力。治以益氣養陰。方選二至丸合四逆散加減。方藥為女貞子、旱蓮草、柴胡、白芍、枳實、甘草各10g。
針對主癥可適當加減。口苦、舌苔黃加黃連、全瓜蔞;脘腹脹悶甚者加枳實、青皮。倦怠乏力加黃芪;口黏膩加薏苡仁、白寇仁。口干明顯者加花粉。每日一劑,水煎服,一日兩次,以3個月為一療程。
3.1 觀察指標 2組病例治療前后的臨床癥狀體征的變化。療程前后查空腹血糖、餐后血糖。
3.2 療效評定標準 按WHO世界衛生組織 (1990)規定及我國糖尿病學術會議療效標準評定。顯效:臨床癥狀基本消失,FPG,2hPG降至正常。有效:癥狀好轉,FPG,2hPG有所改善,但未降至正常。無效:癥狀無變化,血糖無變化或較原來升高。總有效率為顯效率與有效率之和。
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16.0統計分析軟件,等級資料用Ridit檢驗。
3.3 治療結果 兩組患者療效比較:治療組63例患者總有效率92.1%,對照組63例患者中總有效率68.5%,經Ridit檢驗顯示,治療組總有效率優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P<0.01)。見附表。

附表 治療組和對照組臨床療效比較
糖尿病前期屬于中醫“脾癉”、“食郁”等范疇,目前中醫對糖尿病前期的發病機理尚無統一的認識,現多從脾虛、肝郁、稟賦、痰瘀、陰虛燥熱立論,發生發展與稟賦異常,過食肥甘,久坐少動,情志失調等因素有關。病位在五臟,以脾、肝為主,涉及心肺腎。多以標實為主,或虛實夾雜。糖尿病前期重在預防,提倡“治未病”。《素問·四氣調神大論》曰:“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此之謂也。”糖尿病前期是介于正常糖耐量和糖尿病之間的異常階段,相當于中醫學的“未病”,因此及早干預IGR也是治“未病”的手段和關鍵。
研究[3,4]顯示,每周至少運動150min,體重減輕5% -10%,可以提高機體對胰島素的敏感性和其他代謝指標,大大降低發展成為2型糖尿病的危險。有學者[5]認為,生活方式干預的有效性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下降。大慶糖尿病預防研究是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國際上第一個隨機分組、以單純生活方式干預針對中國IGT人群的預防糖尿病的臨床試驗,55例IGT患者糖尿病6年累計發病率對照組67.7%飲食組43.8%,運動組41.1%,飲食+運動組46.0%。飲食、運動和飲食 +運動干預分別降低型糖尿病風險為31%、46%和42%。研究首次證明IGT干預治療是一級預防的關鍵,生活方式干預可在高危人群中使糖尿病發病率降低30%~50%。飲食/運動干預使IGT者的糖尿病發病率在胰島素抵抗嚴重組僅下降29%,而且在胰島素抵抗較輕組下降達44%。提示在中國胰島素抵抗程度較高的IGT個體中,單純生活方式改變的預防效果不佳,可能需要輔助其他干預方法。
中醫藥對糖尿病前期的治療有獨特的優勢,通過多途徑、多靶點改善胰島素抵抗,依據不同的辨證組方用藥,平衡氣血陰陽。本研究根據糖尿病前期的病機特點,對其分型為氣滯痰阻、脾虛痰濕、陰虛氣滯3類證型辨證論治,法隨證立,方依法制,對控制患者血糖、改善糖尿病前期臨床癥狀均有顯著療效。
[1] Wenying Yang,Juming Lu,Jianpingg Weng,et al.Prevalence of diabetes among men and women in China[J].NEngl J med,2010,362:1090 -1101.
[2]譚震華.糖調節受損者之中醫痰濕證研究[J].光明中醫,2008,23(7):893-895.
[3] Hamman RF,Wing RR,Edelstein SL,et al.Effect of weight loss with lifestyle intervention on risk of diabetes[J].Annu Rev Nutr,2005,25(6):435-468.
[4] Cruz ML,Shaibi GQ,Weigensberg MJ,et al.Pediatric obesity and insulin resistance:chronic disease risk and implications for treatment and prevention beyond body weight modification [J].Med Sci Sports Exerc,2007,39(8):1423-1434.
[5] Matthew B,Katie K.Drug therapy vs.lifestyle intervention for treatment of prediabetes[J].Endocrine Today,2010,8(7):24.
R587.1
A
1007-8517(2012)22-0102-02
吳曉晶 (1983-),女,主治醫師,醫學碩士,現主要從事中醫內科臨床,科研工作。
2012.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