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三萍,任永剛,楊生富,邰康勤,黃順芳
(1.四川省寧南縣林業局,四川 寧南615400;2.四川省木里縣林業局,四川 木里615800)
直干桉是桉屬植物中具有較高經濟價值的樹種。該樹種木材具有防腐、防蟲蛀特性,可作枕木、礦柱、橋梁、建筑、家具用材;木材纖維質量好,是優良的紙漿、人造纖維原料。同時該樹的葉又是桉屬植物中芳香油含量較高的樹,故其枝葉是提取植物芳香油的重要原料。直干桉不僅生長快,而且萌蘗能力強,能達到一次造林,多次利用,適合作為短周期工業原料林予以經營。
金沙江干熱河谷,其立地環境較差,造林成本高,在將直干桉作為本區短周期原料林培育中,合理的造林密度,不僅直接關系到樹木的生長,而且對于造林經營成本的控制具有重要作用。為此,我們在金沙江熱河谷區域開展了直干桉造林密度選擇試驗,以期通過試驗為生產上大面積造林提供參考。
試驗區位于金沙江干熱河谷的寧南縣大同鄉,海拔930m。該地年均氣溫20℃左右,1月平均氣溫11.7℃,7月平均氣溫26.3℃,≥10℃年有效積溫6000℃以上;年均降雨量700mm左右,降雨集中于6~10月,此期降雨量占全年的90%左右,年均蒸發量2600mm左右,屬典型的干熱河谷氣候類型。
試驗區土壤為燥紅土,土壤較粘重板結,旱季土體特別干燥。土層厚度50cm左右,pH值5.5左右,土壤有機質2.20%,全氮0.065%~0.202%,全磷0.001%~0.017%,有 效 性 氮 24.25mg/100g 土,速 效 磷0.204mg/100g土,速效鉀1.034mg/100g土,土壤養分較為貧乏。
試驗區植被為干熱河谷稀樹灌叢植被,主要植物種類灌木有車桑子、黃荊、云南山螞黃,平均蓋度10%左右;草本植物有扭黃茅、蕓香草、香茅等,平均蓋度30%左右。
試驗用苗全部采用塑料容器苗,苗齡5個月;造林整地均為穴狀整地,整地規格50cm×50cm×50cm,造林后每年7月(雨季)、11月各擴穴除草一次,在7月除草時,每株施尿素肥20g。試驗時間為4個生長期(即含苗期為4年)。
試驗處理為:株行距1.0m×1.5m、1.5m×1.5m、1.5m×2.0m、1.5m×3.0m四種處理。
試驗采用完全隨機區組設計,三次重復,每次重復為50株。試驗期間,每年于12月初樹木停止生長后測定一次樹高、胸徑。試驗結束,最后一次測定之樹高及胸徑,用數理統計方法進行生長情況分析。同時,分別在各處理中選擇3株生長正常平均木,測定其葉產量(含小枝),用各處理平均胸徑、平均樹高運用桉樹材積表查算各處理的材積,統計造林管理所需之投入,進行投入產出分析,綜合比較提出適合干熱河谷的造林密度。
從表1可以看出,密度對直干桉樹高生長有顯著影響;對徑生長有極顯著影響。

表1 密度對直干按生長影響統計分析
從表2可以看出,1.5×2.0m株行距對其他幾種密度均有顯著差異,而其他密度之間高生長雖有差異,但不顯著。

表2 不同密度對直干桉樹高生長影響程度比較
從表3可以看出:大株行距對直干桉徑生長有利,密植對其徑生長不利。

表3 不同密度對直干桉徑生長影響程度比較
經對整個試驗各環節投入、產出計算,每株投入總成本為2.76元(不含土地費)。其中:整地造林1.0元,種苗0.3元,撫育施肥1.46元。經測定計算各處理4年生單株葉產量和材積,從高密度至低密度分別依次為:3.8kg、4.3kg、5.4kg、7.2kg;0.01033m3、0.01117m3、0.0118m3、0.0190m3。其投入、產出分析見表4。

表4 不同密度下直干桉投入、產出分析表
比較看出,不同密度其投入、產出差異較大。采用合理密度可獲得較好的經濟效益。
(1)試驗研究結果表明,直干桉在干熱河谷立地條件下,不同栽植密度對樹木生長具有較顯著影響,直干桉徑生長隨密度減小而增大,高生長則在一定密度范圍內,其生長與密度成正比,其密度到一定程度后,則隨密度減小而降低,但高、徑生長趨于同比增加的趨勢。
(2)直干桉造林密度直接影響造林、管理投入。過大造林密度其投資顯著增高,每公頃種植6667株其投資是每公頃1667株的4倍,每公頃3333株則是1667株的1.2倍。因此采用合理的種植密度可在較大程度上控制其造林管理投入。
(3)合理的造林密度,不僅可減少造林管理投入,而且能獲得較大的經濟收益。本次試驗時段內測算,每公頃栽植3333株產出投入比最高,達到2.46倍。每公頃栽植3333株產出投入比分別為每公頃6667株、4444株、1667株產出投入比的1.65倍、1.51倍和1.40倍。
(4)初步試驗結果表明,在寧南金沙江干熱河谷區營造直干桉,其造林初植密度以每公頃3333株較適宜。此造林密度不僅造林管理投入相對較少,而且效益較高。
[1] 吳中倫.國外樹種引種概論[M].北京:科學出版社,1983.
[2] 徐浴華.西南氣候[M].北京:氣象出版社,1991.
[3] 刁陽光,林興貴.金沙江干熱河谷赤桉低效林管理技術研究[J].四川林業科技,1998(2):34~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