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金濤,趙體超
(1.大理州氣象局,云南 大理671000;2.大理市蒼山保護管理局,云南 大理671000)
花甸壩(N25°50′~25°53′,E99°59′~100°02′)位于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和國家地質公園蒼山腹地,由大花甸、小花甸、雞茨壩、二臺坡及周圍環山組成,南北長7.5km,東西平均寬1.4km,總面積5997hm2,屬蒼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實驗區和緩沖區范圍,區域相對封閉、種質資源豐富,到大理考察的中外科學家一致認為是開展生物多樣性綜合保護開發的首選地。
花甸壩分布有國家一級保護植物云南紅豆杉,二級保護植物松口磨(松茸)、龍女花(西康玉蘭),三級保護植物白菊木、黃牡丹、延齡草,國家二級保護野生動物黑熊、小熊貓等。是珍稀瀕危植物黃牡丹在全球僅有的兩個分布地之一,也是滇西地區主要的中藥材種植基地和天然高山牧場。
花甸壩海拔在2900~3572m,屬于寒溫帶氣候,年平均氣溫8.2℃,1月平均氣溫2.4℃,7月平均氣溫13.7℃,雪日達60d,無霜期140d,年平均降雨量1846mm,最多年2145mm,最少年1299mm,相對濕度83%~93%,降雨主要集中在5~10月,夏秋多雨多云霧,冬春多冰雪,干濕季分明。土壤為草甸棕壤,有機質富集,養分含量較高。
2.2.1 種植業與養殖業概況
種植業主要集中在大花甸,為藥材場主要產業,現種植面積46.67hm2,主要以種植中藥材和山萮菜、洋芋等經濟作物為主。
養殖業主要在大花甸、小花甸和雞茨壩,方式為放養,種類主要有牛、羊兩大類,其他還有少量的驢和馬,用于馬幫運輸。花甸壩除了藥材場放牧外,還有洱源縣臘坪村、大坪村村民到花甸季節性放牧(見表1)。

表1 2010年度花甸壩農業種養殖業情況
2.2.2 花甸藥材場基礎設施和入山人員接待情況
花甸壩藥材場現有房屋絕大部分是破舊的土木結構建筑,多數已屬危房。現有小型水電站1座,裝有2臺12kW發電機,接待設施包括40匹馬,提供了18間客房,床位55個,同時設有小賣部2個,餐廳1個。花甸藥材場入山接待人員為各級各部門公務考察、科研院所科學研究、專業院校學生考察實習和國內外游客旅游觀光(見表2)。

表2 花甸壩接待人員情況
2.2.3 花甸壩保護管理的現狀
自花甸壩開發以來,從無專門的管理機構,轄區所有土地管理、治安、森林資源保護、水土保持等管理工作均由藥材場承擔。花甸藥材場人員少,無行政管理職能,僅力所能及的做好森林防火、治安和制止非法開荒等工作,破壞森林資源、無序過度放牧等基本上無人管理。
2.3.1 綜合保護開發好花甸壩是衡量大理地區社會文明程度的重要標志
蒼山不僅是滇西北、橫斷山地區生物多樣性的關鍵性區域,還是北半球北緯26°以南生態系統類型最豐富的地區,是中國生物模式標本產地最多的山脈和世界上最著名的生物模式標本產地,具有生態脆弱、組成豐富、區系復雜、種群密度高、成分特有、起源古老、幼齡物種輩出、物種脆弱、分布局限和邊緣效應的特點,在國際國內生物多樣性保護中具有獨特性和不可替代性。綜合保護開發好花甸壩,把花甸壩建設成為“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滇西北生物多樣性保護示范區域是中外科學家、保護工作者及廣大公眾的共同心愿,更是我國履行生物多樣性國際公約,保護國際生物多樣性責無旁貸的義務。
2.3.2 綜合保護開發好花甸壩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客觀要求
嚴格保護好花甸壩自然生態,科學、合理、有序開發花甸壩生態旅游資源,向中外游客、學者展現花甸壩豐富的生物多樣性、珍稀瀕危的物種資源、天然高山草場、優美的自然風光、紛繁的天然花卉,宣傳和普及生物多樣性科普知識,是大理旅游二次創業、把大理建成“國內一流、世界知名的旅游勝地”的重要依托,是生態可持續發展的客觀要求。
3.1.1 體制不順,責任錯位,保護管理處于放任狀態
現有的管理體制是花甸壩自然生態遭嚴重破壞的主要原因。一是作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蒼山由地方政府管理,由于沒有足夠的經費投入出現了級別與管理責任的錯位。二是保護管理職責落實的錯位。花甸壩自20世紀50年代開發以來,花甸藥材場除在花甸壩從事種養殖業以外,還需負責花甸壩轄區日常行政管理工作,但藥材場本身沒有相應的執法授權,保護管理很難到位。三是沒有專門綜合保護管理機構。蒼山自列為省級、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后,成立州、市蒼山保護管理部門以來,蒼山才有了專門的保護管理機構。但因人員編制少,保護管理經費缺乏,執法權不足,制約了蒼山保護管理局對花甸壩的保護管理。
3.1.2 無序放牧,亂砍濫伐,自然生態破壞嚴重
天然草場的無序過度放牧,嚴重破壞了花甸天然植被。花甸壩草場屬高山天然草場,面積雖大,但由于氣溫低,年生長量小,草場載畜量低,大量的無序過度放牧,導致天然草場和林下植被嚴重破壞,加速了天然草場、灌木林地沙化、荒漠化的趨勢。亂砍濫伐,嚴重破壞花甸森林資源。由于長時間大量砍伐對植被破壞嚴重,花甸周圍原有的各類次生灌叢完全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大量草木和蕨類植物。農地丟荒、農田水利設施建設和維護不到位,導致溝渠堵塞或損壞,水土流失十分嚴重。亂采、濫挖藥材,嚴重破壞花甸壩生物多樣性。最為突出的是,花甸壩作為全球僅有的兩處珍稀瀕危植物黃牡丹分布區之一,黃牡丹資源現已大量減少。
3.1.3 交通不便,制約經濟社會發展
由于交通不便,路途遙遠,相關部門到花甸壩進行一次簡單的日常巡護,至少要3d以上,很難及時有效地對花甸壩進行巡護管理。花甸藥材場生產的中藥材和洋芋、山萮菜等經濟作物及牦牛肉產品,品質很好,在市場上十分受歡迎。然而,所有的產品都需要用馬幫馱運下山,成本很高,制約了生產的發展。
3.1.4 基礎設施建設滯后,嚴重制約花甸生態旅游資源開發
花甸壩白語稱“活賧”,即“花的壩子”,明朝著名文人李元陽在《花甸行》中寫道:“萬木陰森,千里蒼翠,奇花濃郁,綴秀重纓,廣甸之中,水竹區別,游人來往度竹穿花。……”。作為蒼山自然保護區的實驗區,優美的高山天然草甸、天然的大花園、豐富的物種資源,在國內外具有很高的知名度,是蒼山開展生態旅游業的首選地之一。但因交通十分不便,旅游服務設施落后,目前開展的僅是一種簡單、粗放管理的生態旅游。
3.2.1 建立長效機制,組建蒼山花甸壩綜合保護管理所
建立花甸壩綜合保護管理長效保障機制,按“保護優先、嚴格管理、合理開發、永續利用”的方針,科學規劃花甸壩畜牧業發展,科學編制蒼山花甸壩綜合保護開發規劃。設立蒼山花甸壩綜合保護管理所,行使綜合保護管理職能,徹底解決相關部門對花甸壩保護管理鞭長莫及、不到位,甚至無人管理的實際問題。
3.2.2 改善交通,修復喜-花公路
交通不便是制約花甸壩綜合保護開發的最主要因素,修復“喜-花公路”是全力推進花甸壩綜合保護開發的前提和基礎。一是恢復萬化溪電站前池至花甸壩九轉十八彎起點段公路,在起點平臺建設大型入山機動車停車場,嚴禁機動車入山。二是恢復改造九轉十八彎起點至藥材場場部公路段,該路段運行電動環保車,所有入山人員可以乘坐環保車、徒步或騎馬的方式進入花甸壩游覽觀光。
3.2.3 政策引導,調整產業結構,逐步減少周邊地區對花甸資源依賴
一是在周邊村寨普及推廣節柴灶、太陽能、沼氣等新型能源,大幅減少薪柴消耗。二是在周邊村寨實行牲畜圈養政策。三是全力扶持周邊村寨開展種植業結構調整,大力發展中藥材種植,減少對花甸壩森林資源的破壞。四是實施啟動生態公益林補償項目,多渠道籌措保護經費,切實解決資源保護和扶持種植業結構調整所需的經費投入。
[1] 大理白族自治州氣象局.大理白族自治州氣象志[M].北京:氣象出版社,2008.
[2] 大理白族自治州蒼山保護管理局.蒼山志[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8.
[3] 馬建章.自然保護區[M].哈爾濱:東北林業大學出版社,1993.
[4] 傅立國.中國珍稀瀕危植物[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