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劍,段 軍
(內蒙古科技大學 礦業學院, 內蒙古 包頭市 014010)
復雜應力環境下孤島工作面窄煤柱掘巷支護技術研究
劉 劍,段 軍
(內蒙古科技大學 礦業學院, 內蒙古 包頭市 014010)
試驗巷道為孤島工作面沿空巷道,且處于下部煤層遺留煤柱應力集中影響區等復雜的圍巖應力環境中。通過數值計算確定了遺留煤柱影響集中系數為1.3,應力影響角為63°,影響范圍為遺留煤柱前后50m范圍內。依此提出了集中應力影響區巷道加強支護方案。巷道礦壓觀測表明,巷道圍巖變形得到了有效控制,在復雜的圍巖應力環境下實現了一次成巷,滿足了巷道使用要求。
孤島工作面;應力集中區;沿空掘巷;支護方案
為了避免生產和接替工作面之間的干擾,采區內工作面之間有時被迫采用跳采接替方式,不可避免地在采區內形成上、下區段均為采空區的工作面。孤島工作面回采巷道是沿空巷道的一種,其上、下順槽均處于沿空狀態,巷道壓力顯現明顯,如支護方法不當,任何一條巷道的失穩破壞將直接影響工作面上、下出口的暢通和安全。當上部煤層煤質差、下部煤層煤質優良,從企業效益角度出發而采用上行開采,上部煤層孤島工作面回采巷道將處于復雜的應力環境中。
皖北某礦454工作面為孤島工作面,處于下部65采區回采完畢后形成的彎曲下沉帶內,同時受到65采區遺留煤柱形成的應力集中的影響,巷道圍巖應力環境復雜,錨梁網支護將顯得異常困難。采用何種支護形式和支護參數是保證該工作面能否順利投產的關鍵,也是過去普通錨梁網支護未曾遇到過的新問題,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
454工作面由于接替等原因形成孤島工作面。工作面采用傾斜長壁布置,平均傾角7°左右,工作面傾向長1540m,走向寬172m。工作面標高在-323.1~-144.5m。454工作面下部90m為65采區,65采區各工作面均采用走向長壁采煤法,且均于2009年回采完畢,此時454工作面整體處于65采區的彎曲下沉帶內,而65采區部分塊段留有煤柱,給454工作面回采巷道帶來影響,巷道處于復雜的應力環境中,具體表現如下。
(1)孤島工作面留窄煤柱掘巷。454工作面為孤島工作面,其上、下順槽均處于沿空狀態,受上、下區段采空區側向支承壓力影響,巷道圍巖礦壓顯現明顯,如果兩巷支護參數選擇不合理,則會導致圍巖變形劇烈、沖擊礦壓等危險事故的發生。
(2)彎曲下沉帶內掘巷。454工作面整體處于65采區采后的彎曲下沉帶內,工作面煤巖體整體下沉了0~2.2m,巖層沉降不均,發生離層、錯動、斷裂,巷道圍巖完整性差。
(3)巷道部分區段位于遺留煤柱上方。如圖1所示,6煤回采后,采空區內留有部分煤柱,煤柱不規則,風巷正下方留有60m煤柱(A區)、機巷正下方留有30m煤柱(B區)、在454工作面中部煤柱寬度為30m左右(C區)。受遺留煤柱影響,試驗巷道在此區段內圍巖壓力顯著升高,巷道支護困難。

圖1 遺留煤柱平面分布
遺留的煤柱上方形成的應力集中區,勢必會影響4煤層內巷道的掘進以及工作面的生產安全。為解決應力集中區的巷道支護技術問題,首先應掌握應力集中區的分布范圍及影響區域,本文采用二維離散元軟件UDEC3.1進行計算分析。
采用矩形模型進行計算,整個模型寬460m,高250m。模型包括2個煤層,分別為6煤和4煤。遺留煤柱對4煤454回采巷道的影響范圍為本次數值計算模擬對象。6煤內各個工作面沿煤層走向回采,煤層厚度2.5m,回采完成時間均大于24個月,上覆巖層跨落已基本穩定。4煤454工作面回采巷道沿傾向布置,巷道長度均為1500m。模型兩側限制水平方向移動,模型底邊限制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移動,模型上表面為應力邊界,4煤埋深350m,不足部分采用應力補償來模擬上覆巖體的自重邊界。材料破壞遵循Mohr-Coulomb強度準則。
垂直應力集中程度及其分布、不同寬度煤柱的下沉量見圖2~圖4及表1。

圖2 不同層位垂直應力集中程度

圖3 沿巷道縱向垂直應力分布

圖4 不同寬度煤柱的下沉曲線

表1 4煤底板應力及位移計算結果統計
綜合理論與數值計算結果,主要得出如下結論:
(1)6煤開采后454工作面整體下沉約2.3m左右,遺留煤柱正上方下沉量約1.1~1.6m;
(2)6煤開采后,遺留煤柱上方頂板應力影響角為63°左右,影響區為煤柱正上方兩側約50m范圍內。風巷約160m范圍,機巷約130m范圍的應力較其他區段高;
(3)煤柱上方垂直應力分布集中系數隨高度增大逐漸降低至原巖應力,A、B區遺留煤柱在4煤底板形成的應力集中系數為1.3左右。
沿空巷道煤柱寬度的確定應考慮以下幾點:
(1)是否存在大結構失穩問題;
(2)煤柱是否具有可錨性;
(3)煤柱寬度應盡量小,提高煤炭資源回收率;
(4)是否避開應力升高區。
經綜合分析,確定454工作面沿空掘巷留設的煤柱寬度為4m。
巷道采用錨梁網支護,掘進寬度3.8m,高度2.5m,斷面9.5m2。
巷道頂板支護結構由兩部分組成。第一部分由錨桿+M5鋼帶+10#金屬網組成。鋼帶沿巷道頂板橫向布置,每根鋼帶上安裝5根錨桿,實體煤幫頂錨桿與鉛垂面成20°角度錨入,其它錨桿垂直頂板錨入。頂板錨桿統一采用Φ20mm×2400mm左旋螺紋鋼等強錨桿。采用網孔不大于40mm的10#鐵絲編織的菱形金屬網緊貼頂板鋪設,并且用鋼帶壓茬。第二部分由14#普通熱軋槽鋼和錨索組成。槽鋼梁沿巷道縱向且與鋼帶呈十字交叉布置2排,分別距巷道實體煤幫1300mm和2900mm。槽鋼梁長度為2100mm,每根槽鋼梁上安裝2根錨索。錨索長度設計為7500m,直徑為Φ17.8mm。實體煤幫錨索與鉛垂面成20°錨入,沿空側錨索垂直頂板布置,如圖5所示。

圖5 應力集中區沿空掘巷支護方案
圖6為受6煤遺留煤柱影響區的巷道圍巖變形觀測結果。由圖可見:

圖6 巷道圍巖變形規律曲線
(1)巷道變形以兩幫移近為主,兩幫移近量370 mm左右,頂底板移近量150mm左右,滿足了巷道使用要求,在復雜的圍巖應力環境下實現了一次成巷;
(2)受上區段采動影響,煤柱已處于松散破碎狀態,此時錨桿的錨固作用甚微,安裝的錨桿只能保證煤柱的完整、不坍塌,煤柱的大變形很難得到有效控制,而實體煤側煤體的完整性相對較好,其變形量小于煤柱幫。
(1)采用離散元軟件分析計算了彎曲下沉帶內454工作面煤巖層沉降規律以及6煤開采后遺留煤柱上覆巖體應力集中區內應力分布及影響范圍,結果表明,6煤開采后454工作面整體下沉了約2.3m左右;遺留煤柱在4煤底板形成的應力集中系數為1.3左右,應力影響角為63°,影響區為煤柱正上方兩側約50m范圍內,
(2)根據數值計算結果,提出了集中應力影響區的加強支護措施,巷道礦壓觀測結果表明巷道圍巖變形得到了有效控制,滿足了巷道使用要求,在復雜的圍巖應力環境下實現了一次成巷。
[1] 馬其華,王宜泰.深井沿空巷道小煤柱護巷機理及支護技術[J].采礦與安全工程學報,2009,26(4):520-523.
[2] 何滿潮,袁和生,靖洪文,等.中國煤礦錨桿支護理論與實踐[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4:46-50.
[3] 韓柏青,吳小明.孤島工作面沿空掘巷綜合技術探討[J].煤礦安全,2010(5):125-127.
[4] 何滿潮,楊 軍,楊生彬,等.濟寧二礦深部回采巷道錨網索耦合支護技術[J].煤炭科學技術,2007,35(3):23-26.
[5] 伍永平,楊永剛,來興平,等.巷道錨桿支護參數的數值模擬分析與確定[J].采礦與安全工程學報,2007,23(4):398-401.
[6] 馬念杰,侯朝炯.采準巷道礦壓理論及應用[M].北京:煤炭工業出版社,1995:77-81.
[7] 孫曉明,何滿潮.深部開采軟巖巷道耦合支護數值模擬研究[J].中國礦業大學學報,2005,34(2):166-169.
2011-12-26)
劉 劍(1982-),男,內蒙古鄂托克旗人,工程師,在讀工程碩士,主要從事于煤礦礦井設計方面的研究,Email:slamdunk19@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