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本刊記者 張起花
一位院士眼中的“走出去”
○ 文/本刊記者 張起花

●帶著希望出征,將中國石油人的聲譽播撒到全世界。 攝影/丁大雷
1993年,我國成為石油凈進口國,這一重大歷史轉折讓我國石油企業走上了海外找油的艱辛路。回眸遠望,征戰海外,是他們的二次創業歷程,雖有不少缺憾,但整體成績值得肯定。
2012年春節過后,中東局勢似乎越發錯綜復雜,廣大石油進口國在中東的“原油花園”依然充滿著變數,油價因此一再飆升。恰在此時,我國各大主流媒體發布了我國石油對外依存度已達56.5%的數據,這很快升級了社會各界對我國能源安全問題的大討論。更有觀點偏激者質疑我國石油企業“走出去”的力度和水平。
那么,從1993年我國成為石油凈進口國至今的近20年時間,我國石油企業“走出去”戰略實際成效究竟如何?帶著問題,記者采訪了我國石油界的老前輩——中國工程院院士童曉光。他曾指導我國石油企業在國外的二十多個項目勘探,對國外數百個項目進行過評價,取得重大成果。由于親自參與了中石油“走出去”戰略的設計、準備和具體實施工作,童曉光院士對我國整個石油企業“走出去”的因果關系了然于心。結合童曉光的親身體悟,客觀再現過去二十年我國石油企業在海外市場的探索及發展脈絡,功過是非也就如清泉一般明晰地流淌出來。
雖然已屆古稀之年,但記者見到的童曉光依然孜孜不倦,伏案研究。說起黨中央、國務院在1993年所提出的“走出去”,充分利用“兩種資源、兩個市場”的號召,他的話匣子一下打開了。他認為,我國石油企業早在上世紀80年代就有了走出國門的意識。而他本人也早在1985年前往美國考察回來后,就形成了“我國石油供需矛盾必將出現,解決的辦法之一是利用國外石油資源”的觀點。
上世紀80年代初,我國很多人對石油供給形勢普遍持樂觀態度。畢竟,石油出口帶來的外匯儲備曾經是文革后經濟發展的“第一桶金”。然而,一次出國考察影響了童曉光的思緒。
1985年,時任北京石油勘探開發研究院主任地質師的童曉光應美國西方石油公司的邀請,前往哥倫比亞考察。這家石油公司的董事長,就是當時有著世界石油大王之稱的哈默。
“這家公司發現了一個比較大油田。發現成本不大,但是要建成油田、并將開采出的石油運送出去難度非常大,一般企業都不敢嘗試,但哈默很容易就做到了。”童曉光講述說,由于該油田在安第斯山脈的東面,如果把油運送到太平洋,就要建設一條翻越整座安第斯山的輸油管線。為了能在短期內籌集到充足的資金,讓油田盡快投入開發建設,哈默采取了合作的辦法。他將油田一半的股份分給當地政府,然后又從屬于自己的50%的股份中拿出一半賣給另一家企業。在共同利益的驅使下,油田開發得到了其他股東最大限度的支持。
考察完之后,童曉光暗自思量,該油田所在的地質條件我們中國人也能完全征服,中國石油企業也可以在國外這樣的地方勘探出石油來。回到國內,童曉光就開始研究我國石油企業如何走出國門找油的問題。1988年,他給中國石油天然氣總公司黨組寫了一個報告,大致表達了兩層意思。其一,改革開放以來,經濟高速發展,人口不斷增長對油氣需求也必然快速增長。雖然,我國還能有少量石油出口,但相比80年代初期2000多萬噸的出口量,近幾年已經在大幅下降,接下來幾年繼續下降是個趨勢。雖然,我國油氣產量還有很大希望提高,但我們國家石油產業鏈的發展已經較難跟上當時國家對能源需求的增長。其二,根據考察研究,我國石油企業可以嘗試在世界范圍進行石油勘探開發,增加能源來源,以備后患。
不湊巧的是,當時正值國務院機構改革,根據新方案,撤銷石油工業部,新成立中國石油天然氣總公司。總公司成立后,由于新疆塔里木盆地發現輪南油氣田,包括童曉光在內的很多石油人被派往新疆投入轟轟烈烈的大會戰。此事就此擱置下來。

●童曉光院士對“走出去”的關注二十年不改。攝影/韓吉人
1991年2月,中國石油天然氣總公司總經理王濤在公司的一次會議中正式提出,要實施三大戰略,建設三支隊伍,實現三個良性循環。其中一個戰略就是按照中央關于對外開放的方針,積極擴大對外經濟技術合作與交流,擴大各種形式的對外貿易,努力開拓國際市場,在參與國際競爭中,發展壯大自己。這個戰略中特別提到,要選擇有利地區,到國外進行勘探合作和開發,增加油源,擴大影響,提高信譽。
1992年,童曉光從新疆返回北京,并被任命為中國石油天然氣總公司勘探局副局長。這時他發現,公司各級領導對海外市場已經比以前重視多了,勘探局、開發局以及各油田都派很多管理人員及業務骨干出國考察。
“那年,我去了巴基斯坦。我的很多國際合作經驗都是在巴基斯坦考察期間的一個月內學來的。”童曉光說。他到巴基斯坦之后對該國國際合作的合同條款做了大量研究,對這個國家有關石油資源開采的法律和法規進行了深入學習。
鏈 接
一份無人證實的報告
去年7月,一篇題為《石油三巨頭海外投資超4000億 多半項目虧損》的報道掀起了一陣旋風。文章中一個引自中國石油大學2010年一份報告中的數據更是被我國其他主流媒體爭相轉載。數據內容是:受管理制度及國際投資環境等因素的影響,三大石油公司在海外的虧損項目達到三分之二。即使在半年后的今天,仍然有人以這個數據為依據,反復質疑我國石油企業的國際化戰略。
然而,本刊記者先后詢問了中國石油大學(北京)和中國石油大學(華東)兩個學校相關負責人,均表示從未做過這樣的研究,也沒有出過這樣的報告,對于這樣的數據更是無從得知。
記者又對引用該數據的新聞報道進行追蹤。很意外地發現,盡管許多媒體引用了這個數據和這篇報告,但是沒有一個人親眼目睹過報告內容,哪怕是報告的一個封面。這樣一份“深藏不露”的報告,這樣一則無人證實的消息,卻無數次以“權威”的名義,宣判著我國石油企業“走出去”的功過。其中意味,令人深思。
1992年,中國石油天然氣總公司專門成立了國際合作局,童曉光任副局長。他們的初步思路是,先“引進來”再“走出去”,也就是先引進國外公司到中國參與油氣資源的勘探與開發,觀察他們怎樣與我們談合作,怎樣評價我們的項目,然后再有的放矢的“走出去”。
我國自身比較豐厚的油氣資源儲量,以及特殊的國情決定我國石油企業一開始都是一心一意探究國內資源和市場。突然要踏出國門,慎重行事無疑是明智之舉。
說起“引進來”,中海油可以說是走在前列。中石油的當家人王濤,就曾在我國準備對外合作開發海洋大陸架石油的時候,擔任南海東部石油公司總經理。期間,他積累了五年對外合作經驗,前后與十幾個國家的四五十家石油公司合作,學習到不少現代化的石油管理理念和石油勘探開發技術。時任中石油國際合作局局長的吳耀文也是從中海油調過來,他曾擔任過勝利油田海洋石油對外合作混合委員會中方首席代表、中國海洋石油南黃海石油公司副總經理。可以說,他們為中石油“引進來”再“走出去”戰略的實操發揮了很好的引領作用。
據了解,當時塔里木油田、大港油田、勝利油田、冀東油田等很多都引進國外公司到國內發展,但以勘探項目為主,開發項目較少。
1992年起,中石油開始通過各種渠道來打開“走出去”之門,比如到外國石油公司考察,尋找合作機會,經華人牽線搭橋,或者外事局推介前往潛在油氣資源國評價等。中石油第一個在海外的合作項目——秘魯塔拉拉油田的開發就是一個華人介紹給當時我國外事局一位副局長,再由這位副局長推介給中石油的。
經過這一系列的準備工作,1993年,王濤專門給中央領導匯報了中石油“走出去”戰略,并得到了江澤民總書記的特別批示:“要走出去,充分利用兩種資源,兩個市場。”
1993,中國化工進出口總公司與沙特簽署石油進口協議,標志著我國從石油凈出口國變為石油凈進口國。黨中央、國務院提出的這個號召,也開始在石油系統非常響亮。
1993年10月23日,中石油正式啟開了海外市場大幕,這一歷史性轉折點以中石油與秘魯國家石油公司簽署塔拉拉油田7區作業服務合同為標志。
雖然,在國際石油合作的決斗場上,中國的石油公司是后來進入者,但在南美的這個開始,很快顯現出了它的強勢。
秘魯塔拉拉油田1874年投入開發,是中石油在國內和海外開發的油田中最古老的油田,至今已138歲高齡。但在中國石油人的手里,百年油田獲得了新生,油田產量提升7倍,使秘魯石油界為之震驚,被秘魯知名媒體稱為“20世紀秘魯石油界的最大新聞”。
去秘魯的很多員工來自勝利油田。因為沒有在海外作業的經驗,他們將吃的、用的全部用大船裝到秘魯,大有一去不復返的感覺。其實,這個項目“勝利”的機會還是很大的。
“秘魯這個油田,投產之初年產500多萬噸,當時已經降至不足8萬噸,被人視為雞肋。但我們中國人在老油田開發方面積累了非常豐富的經驗,而且有著能吃苦、能戰斗的精神,所以一開始就對它再次出油抱有信心。”童曉光回憶道。

●學包餃子,定期體檢……海外員工的生活豐富而充實。攝影/胡慶明 仝江
到了秘魯,他們發現,這個油田之所以出油率不高,是因為當地公司對油田的地質結構沒能掌握清楚。他們重新做三維地震,將幾千口已經不出油的老井的地下情況重新摸了一遍,運用邊際油田挖潛配套技術,產量很快就提上來了。
同年,中石油還成功中標了一個泰國邦亞區塊的油田開發項目。這個區塊的石油年產量是20萬噸左右,雖然產量不高,但截至目前仍然盈利。
當然,這是中石油走出去初期比較成功的,也值得稱道的項目。童曉光毫無避諱地說,在走出去初期,中石油也有不少失敗的案例,也交了不少學費,只是鮮有人知道而已。
據他介紹,中石油在獲得秘魯油田項目的同時,還分別在加拿大和巴布亞新幾內亞獲得了開發油氣資源的機會。加拿大的項目也是一個開發了很多年的老油田,中石油至今擁有這個油田的擁有權,只是因為這個油田的實際質量確實不好,中石油在合作之初又沒能很好鑒別,經過很多努力,上產目標至今沒能完成。
“失敗是成功的積淀。有了這些失敗的例子,以后公司在選擇對外合作項目的時候不僅知道如何篩選,而且也知道如何與國外的石油企業打交道了。”童曉光說。走出去初期,這些失敗的例子雖然付出了一些代價,但確實是非常好的經驗。比如,巴布亞新幾內亞的勘探項目當時是和五六家公司以股份的形式合作,風險共擔,中石油是作業者,這樣即便打一口井需要花費1000萬美元左右,但中石油只需花二三百萬美元。而且,因為還有一些工作人員在合資公司拿工資,所以整體花費較少。這個項目的操作使他們學會了如何與不同國家的股東溝通,如何和當地政府打交道。這些都具有潛在價值。



這個時期,我國石油企業總結出了一條適合自己“走出去”的路。由于我們對全球的石油地質情況并不掌握,有一個需要逐漸摸索和學習的過程,所以,初期不太適合搞大規模的勘探項目,應該以油田開發為主,逐步走上勘探之路。另外,第三世界國家在油田的勘探與開發上普遍缺乏技術,而我國技術相對領先,所以尋找合作區域的時候要走第三世界路線,避開與大型跨國石油企業的直接競爭。
目前,我們在海外的油氣項目有賺錢的,也有虧損的,總體上是賺錢的,中石油三分之一的利潤靠的是海外。
有了第一步的投石問路,我國石油企業才自信地邁開了步子,逐步向全球拓展。這個階段,比較值得稱道的是中石油在蘇丹的項目。
蘇丹地區石油儲量豐富,油氣資源的發展潛力巨大。早在上世紀70年代,雪佛龍公司就將蘇丹地區有利的區塊全部劃入麾下。然而,美蘇關系的不斷僵化打破了雪佛龍的步調,它只得逐步退出在蘇丹地區的投資。
1995年,河南省政府組織了一個代表團到蘇丹考察,尋找合作項目,中原油田也派出代表。就在這次考察過程中,這位代表發現了雪佛龍退出的6區塊,覺得很有合作前景。報告給總公司后,領導經過全面考量,并借助國家對外經貿部對該項目有優惠貸款的良好機會,與蘇丹政府簽訂了6區的勘探開發協議,交由中原油田實際操作。蘇丹6區石油項目曾被判“死刑”,而中國石油人擯棄了以前雪佛龍公司的找油思路,重新調整勘探方向,發現了高產油氣流。
我們所熟知的蘇丹1/2/4區當時也是雪佛龍主動放棄的。當時,雖然該區塊發現了兩個中型油田,但石油資源外運是非常大的難題,從該區到紅海港需要建一條1500多公里的管線,經濟上不太合適。加之當時美蘇關系比較緊張,雪佛龍隨后將這個區塊轉讓給了一家加拿大的石油公司,但該公司的生產進展很不理想,這讓蘇丹政府不甚滿意,決定重新招標。中石油正是借著這個機會進入的。
中石油決定加大雪佛龍已發現的兩個中型油田的開發力度,用這兩個油田的產出和收入所得建設蘇丹輸油管線,同步在該區塊繼續打探井找油田,找到后作為收益的補充。
“后來我們找到了比這兩個油田產量多一倍的新油田。同時,歷經11個月的時間,建成了全長1506公里、年輸能力1250萬噸的原油長輸管道。”童曉光頗為自豪地說。蘇丹石油管線在短期內建成了,這讓世界石油界驚詫不已。曾對蘇丹政府選擇與中石油合作頗有微詞的道達爾隨后不得不承認:也只有中國的石油企業才能干成這樣工程。
1999年8月30日,蘇丹1/2/4項目首批原油裝船出海,標志著我國第一個海外大型油田正式投產。但鮮有人知道,在這背后,所有參與蘇丹項目建設的人員都忍受了非常大的壓力。因為當時中國的外匯有非常嚴格的管理方法,采取收支兩條線,各企業在海外收到的錢一定要寄回國內,然后再從國內經過層層嚴格審批支出使用。該項目正在建設時期恰逢經濟危機,考慮到當時我國外匯只有1400億美元,朱基總理從大局著眼,咬牙不讓動用。為了這個項目能繼續下去,后來發改委特批了近3000萬美元建設資金,但蘇丹項目既要開發油田,又要建設原油外輸管道,工程浩大,建設隊伍也比較多,投資額遠遠超過這個數目。為了不讓項目停下來,蘇丹項目負責人冒著違規操作被降職、處罰的危險,將蘇丹地區的收入留在蘇丹直接用于建設,這樣項目的進展非常快,蘇丹1/2/4項目地面設施工程如期竣工。為此,該項目負責人還被上級部門調查了很多次。1999年,蘇丹項目取得非常好的效益,這個事情才不了了之。
有了6區、1/2/4區這些項目的成功合作,此后3/7區的合作也水到渠成,很容易收入到中石油囊中,該區塊后來成為中石油在海外發現的最大油田,年產1500萬噸以上,中石油控股41%。
另一個熱點則是哈薩克斯坦。談及在哈薩克斯坦的項目,童曉光覺得最辛苦的時候要數到哈薩克斯坦做區塊評價、投標的日子。“當時,我們的出國補助中餐費一天只有8美元,根本不夠花,所以工作人員都是帶著方便面出國。”
童曉光在哈薩克斯坦洽談投標的第一個油田是烏津油田。這個油田最高產量達到過1700萬噸/年左右,后來由于蘇聯解體,該油田沒有投資,也沒有采用新技術,產量下降到300萬噸/年左右。“經過我們的評價,覺得這個油田和我們中國許多油田有不少相似的地質結構,我們努力一下完全有可能將年產量提高到700萬噸。”童曉光講述說,在這個區塊的投標上,他們與美國公司進行了非常激烈的競爭。他本人在哈薩克斯坦待了兩年時間。最后由于中國投的標比美國更加優惠,中標了。
遺憾的是,在具體合作中,這個項目還是以失敗告終,因為該項目的標書中附加一條西哈薩克斯坦至中國的輸油管道項目,可以使哈薩克的油多方面出口。但這無疑是一項高成本的合作,所以最終沒能獲得中石油總公司、國務院的批準。
“后來,中哈原油管道經兩國領導多次洽談,已經于2009 年7月建成投產,實現了由哈薩克斯坦西部到中國新疆全線貫通。但還是來得晚了一些。”童曉光不無遺憾地說。
雖然在哈薩克斯坦也有過這樣一次比較曲折的合作經歷,但是,鑒于哈薩克斯坦油氣資源豐富,而勘探基礎相對薄弱,需要技術實力比較強大的外資進入油氣勘探開發領域,中國石油企業很快又找到了第二次合作的機會。
阿克糾賓位于哈薩克斯坦共和國西北部,屬于哈薩克斯坦重要的石油工業基地之一。當地石油企業阿克糾賓油氣公司在該地區有兩個油田在生產,還有一個油田曾打過42口井,但由于技術不到位,大多工程報廢了,只剩下兩三口井在產油。該公司虧損嚴重,急需引入外資參與油田的勘探開發。“當時,中國與美國的兩家石油企業競爭,美國石油企業投的標是生產比較好的那兩個油田,而我們投的標組合了三個油田,按照三個油田的收益做報價,標的比較大,最終勝出。”童曉光回憶說。
1997年,中石油從阿克糾賓油氣公司購入60.2%的股份,將該公司改名為“中石油阿克糾賓油氣公司”。新公司成立后,中石油發揮技術優勢,成功解決了阿克糾賓州肯基亞克鹽下油藏鉆井難題,將阿克糾賓州不可動用的2800多萬噸可采儲量轉變為可高效開發的優質儲量,這是中石油在中亞地區第一個海外投資項目。2003年,中石油又購入哈薩克斯坦擁有的另外25.12%的股份。加之在金融危機時期,先后從一些職工手中買入的股份,目前中石油實際掌握該公司90%以上的股份……
對這段歷史了解比較深入的業內人士可能都知道,這個時期,中石油實際上集中開展了三大項目。除了上述談及的在蘇丹及哈薩克斯坦的系列項目外,他們在委內瑞拉也取得不俗的成績。在委內瑞拉,中國石油人探索的足跡延伸到“石油之湖”馬拉開波湖和奧里諾科重油帶。其先后與委內瑞拉國家石油公司聯合開發了陸湖項目、蘇馬諾項目、MPE3項目和胡寧4項目。中委石油合作,促成了“中委石油發展基金”的建立,極大推動了該國基礎設施、農業、石油裝備制造業的發展,為該國經濟發展注入了強大的動力。當前,中石油在南美公司的石油作業產量已經突破1000萬噸。
與此同時,中石油也將海外找油找氣的大網撒向了西亞、北亞、亞太地區。尤其是在伊拉克、伊朗等這些油氣資源比較富足的中東國家,中石油通過積極參與政府招標的形式布下棋子,逐步實現了能源來源多元化的目標,為保障國家能源安全發揮了積極作用。只是因為近些年世界政治及經濟形式復雜多變,這些國家政局不穩,油氣資源合同進展比較緩慢,為確保投資安全,企業不敢再做更多投入。

●荒山、沼澤……石油人的腳步遍布全球。 攝影/胡慶明
如果說,上世紀90年代中后期開始,我國石油企業在海外市場走上了快速發展的道路,那么自新世紀第五個年頭開始,我國石油企業便走上了跨越式發展的路子,頻頻發力的大手筆兼并收購交易使得我國石油公司在海外的影響力有了較大提升。
在童曉光的印象中,2005年,中國石油集團以41.8億美元收購PK公司,這是最值得一提的。因為這成為中國企業“走出國門”的第一大單筆投資項目和第一個大型上市公司整體收購交易。
中石油接手PK項目后,公司年產量迅速突破1千萬噸,占到整個哈國國家產量的16%,原油加工量13年來也首次突破400萬噸/年,凈利潤及現金流等均創歷史新高,經濟效益大幅度增長,員工隊伍穩定,和政府及合作伙伴的關系也得到了根本性的改變。
“也是從2005年起,我國石油企業頻繁打響類似的收購戰役,在海外市場的成績也可以用突飛猛進來形容。”童曉光客觀評價說。
和中石油一樣,中石化與中海油在“走出去”戰略上也毫不遜色。中石化在2001年成立國際石油勘探開發公司,積極拓展海外上游油氣合作,成功布局“非洲、南美、中東、亞太、俄羅斯—中亞、北美”五大洲的六大戰略油氣區。中海油亦在尼日利亞、印尼、阿根廷、澳大利亞、美國、加拿大成功立足。
“然而,2010年,本拉登被打死之后,整個國際形勢發生了非常大的轉變。這個形勢的變化主要是兩個方面:一個是政治形勢的變化,一個是我們對地下認知的變化。”童曉光表示。
從動蕩不安的中東北非局勢和難以言說的南美政局來看,過去,我們認為“走出去”國際化經營比較安全的地方現在已經變得不安全了。由于南北蘇丹分離,中石油主力油田無可避免地受到影響。北非、中東非常混亂,敘利亞的油田也幾乎全部停產,對我國石油公司在國外的項目產生了較大影響。
同時,我國石油公司對全球地下資源的認識也有了很大改變。過去我們“走出去”主要尋找常規油氣資源,現在美國頁巖氣,加拿大油砂發展起來之后,我們的石油企業“走出去”也開始非常關注非常規油氣資源的勘探與開發項目。此外,隨著世界大型跨國石油巨頭對深海油氣資源的高度關注,深海也成為我國石油企業今后努力的方向和挺進的目標。
種種跡象表明,我國石油企業在海外市場雖然是屬于后來者,但面對強者,仍然能做到智慧與膽識并存,逆勢激揚,奮力搏擊。雖然有失敗的經歷,也留下遺憾,但總體而言,風雨兼程,趟出了一條將夢想與現實更好銜接的特色之路。暫且不論我國三大石油公司通過在海外市場的努力為保障國家能源安全所發揮的作用,他們在波詭云譎的國際油氣資源市場較好地樹立中國石油企業的品牌已經難能可貴了。

●尼日利亞梟雄縱橫,我國石油工人幾次遭到綁架,“走出去”的道路風險重重。 供圖/東方I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