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本刊記者 吳 清
立體展現 改善輿論環境—訪全國政協委員、中石化北京化工研究院副總工程師張明森
○ 文/本刊記者 吳 清
面對各種輿論的指責,石油央企要踏實做好自己的事。還要全方位展現石油央企的工作狀態和石油石化人的精神風貌,讓大家感同身受,最終得到理解。
石油央企近年來屢屢陷入輿論批評的漩渦,反映出央企面臨尷尬的輿論環境。本刊記者就此專門采訪了第十一屆全國政協委員、中石化北京化工研究院副總工程師張明森。
中國石油石化:張總,您好!您今年比較關注哪方面的議題?
張明森:這幾年石油央企在社會上受到一些批評,社會輿論環境不好。在我看來,這背后反映了社會上的一股風潮:唱衰央企。
在世界金融危機的強烈沖擊下,中國經濟為什么還能獨善其身,保持較快的經濟增長速度?西方有些人認為,是因為中國有大量的國企在支撐著中國的經濟,尤其是央企。
從國內背景上來說,很多民企都認為央企壟斷,這幾年石油央企就因此備受詬病,往往一調價或遇其他風吹草動就會有人出來議論一番。比如柴油供應一緊張,就有人說中石化、中石油等故意壓低產量,造成緊張來向政府施壓。其實,石油央企根本沒必要做這些小動作。
對于是否放開原油進口限制的問題,我認為還是別放開。世界上就那么點原油,如果放開進口限制,各企業都自己跑到國際市場上去買原油,中國人會自己跟自己打起來,把原油價格哄抬上去,倒霉的還是中國的消費者。
還有,這幾年社會上存在一些分配不公的現象,央企就成為社會上分配不公引發的怨氣和不滿的宣泄對象。就像前段時間大家都議論中石化團購奔馳車,實際情況是整個中石化集團100多萬人兩年了才團購了兩輛奔馳車。但大家并不關注實情或者不想去了解實情,一些媒體也順應和迎合了人們這種不理性思潮。
中國石油石化:那您認為石油央企應該如何去應對這種不好的輿論環境?
張明森:我覺得石油石化人,聽到這些議論不要太敏感。正如一句古話說的:“干好自己的事,讓別人說去吧!”
欣慰的是,包括國資委在內的國家各級政府部門一直理解和支持我們。他們是真實了解我們從采油、煉油等各環節真實情況和難處的,在各種場合給予我們不少理解和支持,對央企的作用和地位定位很準確。這對我們是很大的認可和鼓勵。
因此,我們不能被指責幾句就沒有了動力。要繼續盡好央企的社會責任,保障好國家快速發展的能源需要。
中國石油石化:您剛才說到“踏實干好自己的事”,在現在宣傳有些偏頗的情況下,您認為還有必要去做好宣傳和輿論引導工作嗎?
張明森:毫無疑問,除了干好自己的事外,還需要做好并占領宣傳和輿論的制高點。我覺得目前我們宣傳方向存在一些問題,一是領導活動的報道較多,二是更多的是宣傳公司成績,而較少關注為我們為成績所付出的勞動和努力。結果往往成績一出來,人家就認為你是因壟斷而獲利,反而更受指責。
另外,我們對基層的關注太少,對人性方面、親情的關注報道太少。石油石化行業幾百萬職工大部分是基層職工,全國各地那么多石油人為了工作拋家舍業,在偏遠的地方過著孤獨、單調且艱苦的生活,報道這些東西是會真正感動人的。

●攝影/胡慶明
中國石油石化:您認為如何做好這方面的宣傳工作?
張明森:中石化100多萬職工大部分工作在基層,無論是勘探、采油一線,還有遍布全國各地的加油站里都有著大量的能感動人的各種人物,鏡頭和筆觸應該對準這些最艱苦、最普通的地方。大家看了有親切感,就是要讓公眾從這些小人物、小事上去關注和了解并最終理解你。
就像前段時間《奠基者》拍得就很感人。以前的電影片《創業》,視角就是關注基層和普通小人物。他們的喜怒而樂和他們的奉獻拼搏,大家都能感同身受,所以能感動一代人。
另外要告訴人們,中東、俄羅斯等很多地方還處于一次采油的階段,只要打下去或加一些抽取環節,采出的就是油。而目前國內各大油田早已經過一次采油,也過了第二次采用注水、注氣來采油,現在已進入采用化學、微生物等注入的第三次采油,采出的油品含油量只有5%左右很普遍。這些東西我們就要重點宣傳,讓大家知道我們每一滴油都來得很不容易,都是我們采油一線的石油員工一滴滴摳出來的。我們也在努力地采好、煉好每一滴油。
中國石油石化:除此之外,您認為還可以去做好哪些工作來改善央企的輿論環境?
張明森:現在上網看,一些負面新聞,不少是內部員工爆料出來的,后面跟帖批評的不少也是內部員工。所以我們也得扎牢自己的籬笆,要把自己的工作做好,讓我們的員工理解、熱愛支持我們的企業。
中石化目前在創建世界一流能源化工公司。什么叫一流,我認為首先要有一流的企業文化和企業精神。企業文化是企業的核心,包括建設隊伍、用人、制度、規章制度等各個方面。首要一條就是大家對自己的企業認可、認同乃至自豪,有了為企業發展去考慮的思想和行動,無論何時何地他們都能自覺地維護中石化的榮譽。
中國石油石化:那您認為應該如何形成一個良好的企業文化?能舉例說明嗎?
張明森:在這方面,油田企業的企業文化就很有特色且很清晰,那就是大慶王鐵人的“有條件要上,沒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的精神,而且一直傳承了下來。這對于一個企業的創新和發展非常關鍵。
剛才說到,為什么網上有一些內部員工出來爆料、抹黑自己的企業,很多情況下是因為受到了不公平待遇,其中最重要的一條就是工資待遇。沒有相匹配的待遇,即使你說得天花亂墜也是空話。現在大家都說石油央企員工拿著高工資,實際上我們沒有拿到。
一般員工都會跟同地域、同類型、同級別的人來對比,如果大致相同他就不會有抱怨,如果能更好一點就會有一種自豪感。有了自豪感他能不維護企業的利益嗎?
至于增加工資會增加企業成本的問題,我們不能簡單考慮多發工資而增加成本的問題,假如我們每個人多發一萬塊錢工資,名義上是增加了一萬元的人工成本,但是他可能為你節省兩萬元的成本,或是為你新創兩萬元錢的利潤。
大家認同企業和企業文化就會盡最大的努力去做好,這樣就會出效益,待遇也會提高,就進入一個良性循環了,企業能不快速發展嗎?
有了一流的文化,配上一流的待遇,就能吸引一流的人才。所謂一流的人才不只是千人計劃,不只是博士、碩士,而是各個層面和各個崗位的一流人才。比如基層操作工,那些最肯干、最敬業、最認真的就是一流人才。吸引并能留住一流人才,使其發揮一流的作用,這樣就能掌握一流的技術和設備,這個企業肯定是一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