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脈血氧飽和度是反映血液的氧合狀態及氧含量的水平,可用脈搏氧飽和度儀進行測定。其優點是無創、準確。當體內氧合改變時,儀器于數秒鐘內即可顯示出來,操作簡便,能連續監測動脈血氧水平[1]。但不同監測部位,其結果差異不同。本研究通過監測新生兒手、足、前額、耳垂的脈搏血氧飽和度(SpO2),分別與血氣分析中動脈血氧飽和度(SaO2)比較,尋找最佳的監測部位。現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 以我院新生兒科住院的新生兒肺炎患兒為研究對象,收集2008年8月—2010年8月患兒66例,男36例,女30例;出生日齡4h至24d體重>2000g 納入標準:新生兒吸入性肺炎和感染性肺炎。排除標準:排除新生兒重癥肺炎、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采用邁瑞手握式脈搏血氧飽和度儀y型探頭,雅培i-STAT便捷式床旁血氣分析儀。
1.2 監測方法 患兒入科后,在未進行創傷性操作、藥物治療前,未吸氧狀態下,將患兒置于輻射臺上,溫度調至34℃,溫水清潔患兒手、足、前額、耳垂,安置心電監護儀,安靜狀態下1名護士監測體溫、脈搏、呼吸、血壓、經皮膽紅素;1名護士按照血氧飽和度監測方法分別監測手背與手心、足背與足心、耳垂、前額正中血氧飽和度,當血氧飽和度儀顯示心率與心電監護儀顯示心率基本一致時,記錄各部位監測值SpO2[2],再按照動脈血氣分析標本采集方法抽取橈動脈血,即刻作床旁血氣分析,并記錄SaO2。
1.3 統計學方法 組間比較采用PEMS3.1統計軟件作秩和檢驗,選擇無顯著差異部位監測的SpO2值與SaO2值做等效性分析,采用兩組隨機分組設計等效界值法進行等效性分析,其計算公式:L=D×Ms-T×Se,公式中L為等效界值,D為等效判斷標準,Ms為標準組均數,T為自由度(n1+n2-2)的單側t(0.05)值,Se為兩組合并標準誤。等效性判斷:以等效界值(L)為判斷標準,若兩組均數之差的絕對值小于L值,則兩組等效,反之則不等效[3]。參照文獻判斷標準取±10%(即D=0.1)[4]。

表1 新生兒不同部位SpO2值與SaO2值比較

表2 手、足SpO2值與SaO2值等效性分析 %
表2結果顯示:本組患兒手、足監測部位SpO2值均數與SaO2值均數之差絕對值均小于對應的等效界值,故患兒手、足部位的SpO2值與動脈血氣分析SaO2值等效。
3.1 新生兒手、足、耳垂、前額SpO2值與動脈血氣分析SaO2值的相關性 雖然有良好脈搏搏動的血管床部位都可作為測量部位,但研究發現各個部位的準確性存在差異[5]。本研究結果顯示,手、足SpO2值與血氣分析SaO2值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前額、耳垂差異有統計學意義;手、足SpO2值與SaO2值等效。說明新生兒手、足脈搏血氧飽和度與血氣分析SaO2相關性最好。同時,新生兒手背、手心、足背、足心因體表面積大于指尖(趾尖),傳感器易于固定,避免了因固定不牢致探頭松脫、接觸不良或外界光線影響監測結果,新生兒手掌、足部皮膚又薄,光線容易透過這些部位,所以能及時準確監測出SpO2值[6]。本研究結果與趙冬瑩等[7]新生兒通常放于手掌與手背、足背與足底觀點一致。本研究66例中有17例耳垂部位未測出,分析原因:經皮血氧飽和度監測的基本技術是采用分光光度法測定血液中氧合血紅蛋白和還原血紅蛋白對紅光和紅外光的吸收程度[8],新生兒耳垂面積小、血供少、傳感器不能完全覆蓋于耳垂皮膚表面上,易使密封不嚴實的探頭由于環境光的散亂照射而產生容積脈搏波形的擾亂失真,致使測量讀數不準確[9]或測不出。但本研究因沒有作進一步探討,故耳垂是否作為監測部位有待進一步研究。前額正中因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而不作為首選部位。
采用床旁血氣分析儀監測動脈血氧飽和度,可以避免因標本送檢不及時、氧氣的消耗及二氧化碳的產生[10]影響結果的準確性。
3.2 新生兒血氧飽和度監測的干擾因素 葛家麗[11]指出:影響脈搏血氧飽和度監測的因素有儀器因素、監測肢體過多活動、皮膚因素、異常血紅蛋白以及環境光干擾、監測肢體或部位血液循環受阻、藥物因素。本研究排除了重癥新生兒肺炎和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病例,在于排除因周圍灌注不良、吸氧、藥物因素、皮膚黃疸色素增加等影響血氧飽和度監測結果的準確性。本組66例患兒,體溫、脈搏、呼吸、血壓、經皮膽紅素均在正常范圍內。
脈搏血氧飽和度監測在新生兒監護中是一項非常重要的監測手段,選擇最佳監測部位,排除監測干擾因素,早期發現低氧血癥,為臨床合理用氧提供依據,防止由于血氧分壓過低導致缺氧缺血性腦病等神經系統損害及其他系統損害,甚至導致死亡[7],從而提高治愈率。
[1] 金漢珍,黃德珉.實用新生兒學[M].第3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0:469.
[2] 張家驤,魏克倫,薜辛東.新生兒急救學[M].第2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6:358.
[3] 張麗蓉,潘曉平,陳為中,等.用SAS編程進行定量資料的等效性檢驗[J].現代預防醫學,2008,35(7):1214-1218.
[4] 沈曉明,王衛平.兒科學[M].第7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0:261.
[5] 羅曉鳳,王仙園.血氧監測技術與研究進展[J].國外醫學:護理學分冊,2003,22(1):10-11.
[6] 馮艷華,雷雨云,廖桂婕.新生兒不同部位監測經皮血氧飽和度的結果比較[J].護理學報,2010,11(11B):52.
[7] 趙冬瑩,謝利娟,朱建幸.脈搏血氧飽和度在新生兒復蘇及新生兒重癥監護病房中的應用及臨床意義[J].中國婦產醫學雜志,2007,10(3):207.
[8] 徐建國,孫杰,楊建軍,等.不同脈搏血氧飽和度監測儀臨床應用性能的比較[J].中華麻醉學雜志,2007,27(11):1055.
[9] 蒲莉娜,潘頌欣,林宛華,等.脈搏血氧飽和度測量精度的影響因素分析[J].中國醫療器械信息,2010,16(6):14.
[10] 祝益民.兒科危重癥的監護與護理[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76.
[11] 葛家麗.影響血氧飽和度監測的因素[J].護理實踐與研究,2011,8(5上半月版):113-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