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志嫦,蔡杏瓊,謝小蘭
慢性盆腔炎為婦科常見病,是引起盆腔疼痛的主要原因,多因急性盆腔炎未徹底治愈,或病人體質較差、病情遷延所致。我院婦科采用中藥熱奄包治療本病,取得一定效果,現(xiàn)報道如下。
1.1 診斷標準 參照《婦產科學》[1]、《中醫(yī)婦科學》[2]中慢性盆腔炎的中西醫(yī)診斷標準。
1.2 一般資料 根據(jù)區(qū)組隨機化法,將2008年7月—2010年5月在我院婦科住院治療并符合納入標準的68例病人隨機分成兩組。治療組34例,年齡22歲~48歲,病程5個月至8年;對照組34例,年齡23歲~49歲,病程6個月至9年。兩組病人年齡、病程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3 治療方法 兩組均給予甲硝唑注射液(海南國瑞堂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 H20064664)0.5g(100mL),靜脈輸注,每日2次,注射用阿奇霉素(湖北午時藥業(yè)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66929)0.5g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500mL,靜脈輸注,每日1次,連用7d。治療組在此基礎上加用中藥熱奄包外敷。基本方:桃仁15g,紅花10g,川芎15g,熟地黃30g,白芍20g,甘草10g,蒲黃20g,五靈脂20g,丹參30g。以上中藥混合后粉碎加粗鹽30g,炒熱后外敷腹部60min,7d為1個療程。3個療程后評定療效。
1.4 療效評價標準 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試行)》[3]、《實用中西醫(yī)結合婦產科學》[4]中慢性盆腔炎的療效標準擬定。顯效:臨床癥狀及婦科檢查包括子宮及附件壓痛、子宮活動度受限、附件增厚、炎性包塊等體征消失;有效:臨床癥狀及體征基本消失,婦科檢查炎癥包塊縮小,子宮、附件的粘連及壓痛減輕;無效:癥狀、體征無改善。
1.5 統(tǒng)計學處理 應用SPSS 13.0軟件進行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s)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采用χ2檢驗。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例(%)
慢性盆腔炎是婦女常見病、多發(fā)病。西醫(yī)認為,由于女性生殖系統(tǒng)有自然的防御功能,在正常情況下,能抵御細菌的入侵,當機體的抵抗力下降,或由于其他原因使女性的自然防御功能遭到破壞時會導致盆腔炎的發(fā)生。在我國,由于個人衛(wèi)生條件以及醫(yī)療條件的限制,或在婦科小手術和計劃生育手術中無菌操作不嚴,加之廣泛應用宮內節(jié)育器時病人不注意個人衛(wèi)生等原因,使盆腔炎的發(fā)病率很高。慢性盆腔炎多由急性盆腔炎治療不徹底而遷延而成。由于長期炎癥刺激,造成盆腔器官周圍組織增厚粘連,抗感染藥物不易有效,故病情頑固,反復發(fā)作,導致病人體質日益虛弱,恢復緩慢。中醫(yī)認為,本病的發(fā)生多為經期、產后、血室正開,攝生不慎,感受寒邪或經期產后精血虧虛,濕熱侵擾胞宮胞脈,致臟腑功能失常,氣血失調,沖任受損,濕熱下注,淤積胞宮胞脈,淤滯日久胞脈不通,則形成粘連或包塊。
本病屬中醫(yī)學的帶下病、痛經等范疇。認為是久病正氣虧虛、邪毒滯留形成正虛邪實的病證。中西綜合治療往往能收到較好的效果。方中丹參養(yǎng)血活血、化瘀消徵,善醫(yī)婦女經血;桃仁活血祛瘀而療腹痛,二藥合用可改善血液循環(huán);川芎、紅花、白芍具有補血調經、行氣活血的作用;蒲黃、五靈脂活血化瘀、散結止痛;熟地黃補血滋陰而養(yǎng)肝益腎;甘草具有補脾益氣、清熱解毒、溫經脈、利血氣、解百藥毒的作用。中藥外敷通過熱效應使機體的表層和深層組織都能較均勻地受熱,使藥物的良性刺激、藥物的發(fā)散走竄及穿透能力透過皮膚,刺激經絡,直達病灶,促進局部血液循環(huán),從而改善盆腔局部微循環(huán),使局部組織營養(yǎng)得到改善,利于炎癥的吸收和消退,促進組織病理產物的吸收,促進粘連松解,消除病灶,提高局部的新陳代謝。
本研究結果提示,治療組總有效率為94.12%,而對照組總有效率為73.53%,兩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說明在西藥抗菌消炎基礎上配合應用中藥熱奄包外敷治療慢性盆腔炎的療效優(yōu)于單純西藥治療,臨床癥狀改善顯著,且無明顯不良反應,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1] 樂杰.婦產科學[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10:246-252.
[2] 張玉珍.中醫(yī)婦科學[M].北京:中國中醫(yī)藥出版社,2005:313-320.
[3] 鄭筱萸.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試行)[M].北京:中國醫(yī)藥科技出版社,2002:243-253.
[4] 宋鴻釗.實用中西醫(yī)結合婦產科學[M].鄭州: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1990:166-1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