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 涯
《故鄉,時間里的簡史》是虞錦貴先生最新完成的一本有關故鄉的散文詩集,我覺得這是一本溫暖而又厚重的,古典而又現代的作品集。
虞先生的故鄉溫州金鄉,一座有著六百多年歷史的古城。為了顯示自己眼中不一樣的故鄉,作者以“時間”為經線,用“深情”為緯線,織起故鄉的長卷:“時間里的情”、“時間里的夢”、“時間里的歷史”、“時間里的鄉愁”、“時間里的生命”和“時間里的歲月”,在讀者面前徐徐展現。
一
自古到今,寫故鄉的詩文實在不少,最知名的兩句該是李白的《靜夜思》“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短短十個字,道不盡無限的思鄉之情。
那么,虞先生對故鄉又是怎樣的情懷?
翻開《故鄉,時間里的簡史》一書,我們可以發現,作者對故鄉既有大氣磅礴的歌吟,又有婉轉細膩的淺唱。故鄉的一草一木,一磚一石,四季風情,歷史風云,以及血脈相連的故鄉人,都是他的創作源泉。
金鄉,是明朝衛所,名將戚繼光曾在這里抗擊倭寇。站在這塊凝結著血與火的土地上,作者寫下了:
“瀛洲,一次燃燒的狂歡,在火中凝固。
“鼓角爭鳴,鮮血之河嗚咽著刀斧斷裂骨骼、敗馬哀鳴的痛楚。
“衛都城內,在大明遠游中,我將為你的榮耀抒寫神性的詩篇;為你去重新認識尊嚴和勇敢;為你一座宏偉的城池高揚如雷的回響。”
——《獻給金鄉先祖的辭章》
作為一位散文詩人,虞先生擅長書寫長篇愛情散文詩,那訴說不完的愛戀,讓人感覺這是一個多愁善感的江南才子,但在這本書里,我卻常常恍惚于詩篇中隱藏的血性和陽剛之氣,有著一種精神上來去自由的瀟灑。
居住在族譜的祖先們,他們的表情,于存在和虛無之間,訴說著神秘血脈的傳統。
仿佛古老的星光,自時空的蒼茫中,徒步而來,融入了古城大地。
——《獻給金鄉先祖的辭章》
二
祖先們的魂靈已在古城大地安息,詩人從繁華的都市,回到自己出生的這片土地,用他敏感觸角去打量、回望、沉思故鄉給他的心靈震撼和情感激蕩。
護城河、獅子山、明朝的石板路、斑駁的城墻、朱漆剝落的古宅深院、古牌坊遺址,這一切的一切,構成了古城夢幻的意境。但同時,作者又無奈地看到:
遠處的高樓下一片倒影,與老街遙相輝映;那些粗礪、凹凸不平的石板已被撬掉,新鋪的水泥路反復打磨,連石頭的斑紋都已磨平,
光亮,舒展,這上面沒有了祖先走過的足跡,適合小汽車在逝去的光影中駛過。
——《古城情結》
現代城市化進程,吞噬了多少歷史遺跡?人們熱衷于拆掉真古董,然后再造一些假古董來裝點門面。殊不知假古董造得再像,也是假的,就像水泥路永遠也不會有烙滿歲月印痕的青石板的韻味。
三
面對古城的變遷,作者陷入了沉思。他從一座城的命運想到了人的命運。
我和秋的夜雨在枯蓮梗上,交換了淚水。
看盡了日月浮沉茫茫人煙,卻只記住,人海那陌生而熟悉的一眼。
沉默的歲月,寂靜的路,人的生命只用來承受苦難。
——《憶》
人的生命只用來承受苦難?一種無言的悲涼襲上心頭。
我很佩服虞錦貴先生的想象能力,一句“我和秋的夜雨在枯蓮梗上,交換了淚水”,讓我看到了詩人那顆柔軟的心靈。
記憶中的古城,古城的記憶,讓作者糾結、徘徊。
在云煙處日夜寄托千古情思,還有多少故事未能訴說,有情人自與天地合為一體;今夜我是唯一的英雄,順著古城月色的脈絡緩緩流淌。
——《憶》
云煙、天地、月色,這些詞匯組成一個悠遠的意境,使詩人也不由自主地豪情萬丈起來,“今夜我是唯一的英雄”!
他欣喜地發現,“古城沒被記憶帶走,我枕著秦磚漢瓦相依為命生活。穿過夕陽的余輝,在風里,在雨里,在迷惘的路途上,行走。/只有月光才是燈盞。”(《憶》)
那月光的燈盞,實際上是一種信仰。當一個人對故鄉的愛上升到信仰的高度,那雙眼睛就很自然地變得虔誠起來。他說,“今夜,我的身體在殘留的光影里打坐,用皎潔的月光供養。”(《中秋月》)
打坐、供養,一般是跟佛教有關。打坐,能讓人的心安靜下來。供養,多數指的是物質,這里卻是“皎潔的月光”,一扇隱秘的精神之門打開了。
在詩人眼里,故鄉背景下的點滴時光都顯得與眾不同,他以一個多情男子的口吻寫月:
我們在等一枚潔白干凈的月,光芒似飛翔的翅膀,輕盈、豐滿。
讓我坐在窗欞里,為她寫下冷香的句子。
回首,你已斟滿這杯酒,讓我用半生回味。
——《故鄉的月》
看到“冷香”這兩個字,我不由想起曾經有過題詠:唐朝詩人王建的《野菊》里面的“晚艷出荒籬,冷香著秋水”,宋代詞人姜夔《念奴嬌》中的“冷香飛上詩句”。詩人為故鄉的月寫下“冷香的句子”,只因為心里的那份熱愛吧。
他觀察雨中的故鄉,裁取了一個叫衛國寺的寺院場景:
風雨中的幡旗在高處飄動,說出了一個信徒磕著長頭,將心靈放在低處時內心的安靜。
在佛前點亮一盞燈,明亮、微微蕩漾。
一卷平安經,人生過半,讓這些虔誠的心靈,讓路。
——《故鄉的雨》
這樣的描寫,讓一個平常的雨天充滿了禪味和新意。
四
作者似乎有一種秋天情結,他寫了很多有關秋的詩章,關于這座小城的。
這么多年來,蟄伏在城里的我,一直喜歡用城外的稻谷,和陳家村的那安寧的生活,來樸素地表達光陰的流逝。
——《城外的稻谷又黃了》
秋天的樹葉,衰老的速度,比我的贊美快,仿佛流水的波浪, 一片接著一片凋落,記錄一秒與一生展示的起始和結局。
——《秋雨的念想》
我守護著身邊凋謝的一束束野花,根須在深處愛著這片潮濕的土地。
樹木的枝椏上鳥雀與灰黃的葉子背面的小蟲子。
它啁啾的聲音,有著無數的翅膀,它在隱隱地飛翔。
還需要什么樣詞語,讓它們停留下來?
——《最后的秋天》
秋,是個豐收的季節,但同時,由于秋天過后,是蕭瑟的冬季,秋又無端給人一種繁花落盡的惆悵。聯想到人的生命,猶如季節變遷,這是客觀的自然規律。
一個人不管走得多遠,故鄉是心頭永遠的惦念。作者回憶自己的童年,回憶那一條喧鬧的老街,回憶那一片開在村莊外的油菜花,回憶父親的故事、母親的愛等等,有關故鄉的人和事。透過紛擾的塵事,他看到“每個人在自己的故鄉,都隱藏了一片樹葉。/大地蒼涼,它有燦爛的塵緣和淚水,霧里的腳步,樹林里的迷藏。”(《出生的地方》)
離開故鄉,又走進故鄉,作者把目光投向了那些沉淀著厚重歷史的載體上,于是,一條條大街復活了,一塊塊殘磚有了生命,一座座深宅大院傳來悠遠的呼吸。他彎下腰,撿拾時光的碎片,把它們串成一條迷人的項鏈。
你落寞的影子在街心斑駁,暗淡的暈光,塵掩著倦容。
歲月在流逝的喟嘆中變得粗糙,我恍惚聽到了你的幽怨與蒼涼。
似懸在蒼宇的孤星,凄清無比。
——《遙遠的豐樂亭》
從這里走出去的人都記得回來,那墻縫里的碎片盛滿每個人的畫像,一個時代的倒影,變得模糊不清,留下的是墓志銘。
——《磚雕的碎片》
有關你的大悲大喜事跡成為我記憶的守望,沒有誰能夠在你滄桑的憂傷里,超度天上的亡靈。
消磨了幾度光陰,圓缺了幾輪孤月,冷寂的青苔上是殘酷的遺忘。
——《百步長街》
拂塵的剎那,有永生的光明,照亮世上所有入世的渠道。語言對語言的撞擊,在無聲的深處,卜占未來,和生死迷途。
——《涌泉禪寺》
一步一景,一景一思,文字在這里變得那么的靈動,給人一種新鮮感。
詩集中,類似這樣值得回味的佳句很多。詩人奇異的想象,跳躍的思維,細膩的情感,使作品顯得飽滿和充滿力度。
五
散文詩很容易寫虛,進入空洞的誤區。這部作品的特點是,虛中有實,實中有虛。特別是寫人物的,不管是寫古人,還是自己的親人朋友,寫意中有描素,描素里又有寫意,情真意切,令人感動。他用長篇散文詩的形式來寫故鄉企業家的創業史,使這部作品集更具有厚重感和現代感。
知陳加樞其名,偶獲于《文匯報》等報刊,萬字特寫。
文頭六字特號黑體——挑戰的男子漢。
堂皇莊重,奪人之目。
睹其文,略知生平事跡:
五十七歲屬猴之男性,地道金鄉人。金鄉徽章廠廠長。
高中畢業,則為農民,繼而為兵,又變為商及“企業家”云云。
——惑其變化多端,惑其歷涉勤勞,故生懸念。
進其廠,遂扣其門。
——《沒有做完的夢》
這是寫一位叫陳加樞的企業家,其中的一節,非常寫實,但又有散文詩的簡潔。
展廳中央,燈光搖曳,沉睡著久遠的鐵鍛。
時間。零散的悲喜,靜靜泊于東海之濱。
幾縷沉醉,在流光里沉溺。
多少年了,一點一點,滴落銹斑。
都在煉光,煉火,煉歌,煉閃爍的徽章。
——《沒有做完的夢》
也許只有散文詩,才可以這樣揮灑自如吧,虛虛實實間,洋洋灑灑里,一個企業家和他的創業史就被呈現在眼前。
作者寫了“徽章制造大王”,“生意做到聯合國的溫州人”陳加樞;寫了中國膠粘制品行業龍頭企業,豐華科技的創史人張仁良。寫了新豐集團老總繆存良,和他展開事隔20年的第二次對話。寫了蒼南縣獅山中學校長周寶惠,從無到有創辦獅山中學的感人事跡。
每個人都有不同的角度,使人物的形象各有各的特點,而不是千篇一律。比如寫張仁良和他的企業,作者以提煉出的企業文化作為主題。而繆存良是信基督的,于是他又在每個小章節里,以圣經里的幾句話作為引子,使人物的身份特征非常明顯。描寫周寶惠時,又突出了人物內心世界對教育新理念的追求。
作者對故鄉的愛,故鄉的情,通過筆下的文字涓涓而來。站在春天的田野上,他點燃一支煙,凝視遠方,回憶過去的五十多年歲月,他很清晰地聽到自己的心在說,“我多么想回到從前,把童年的身影折射在花瓣上,即使轉身也留有余香。在這個斑駁光影的古城里生活,所發生的故事,或許一瞬,或許一世,銘刻在心里。”
那就讓我們記住光影里的那些美好和思念吧,讓它們成為我們生命溫暖的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