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Ⅰ石開恒
生態移民路 脫貧邁大步
文Ⅰ石開恒
2012年4月,貴州省委副書記、省長趙克志到丹寨縣調研時指出:丹寨,要不等不靠,下定決心,加快生態移民開發,把深山區、石山區的老百姓搬離出來,成為新型農民和產業工人,助推丹寨實現跨越發展。
排莫村是揚武鄉所轄行政村之一,離鄉政府37公里,全村2071人,圍著1285畝貧瘠土地,過著靠天吃飯的艱苦生活。雖然民族風情淳樸,是揚武鄉“十五”規劃民族文化項目規劃重點村,但飲水困難、交通不便等惡劣的生產生活條件,擋住了村民們發展的步伐。“以前在排莫村,路不好走,想發展什么也發展不起來,除了外出務工,就只能靠那幾塊地生存,娃娃上學要走很遠的路,更不用說看病了。”村民楊光平說。
2008年年底,楊光平一家舉家搬遷到楊武鄉的移民安置點,在每個農業戶口減免7000元的優惠政策下,購得了一處一樓一底60多平米的安置房。4年過去了,楊光平和妻子利用自家門面做起了小生意,每年能掙上幾萬塊錢,一家人的生活發生了巨大變化:一樓一底的樓房變成了三層小洋樓,女兒在離家幾百米遠的揚武中學讀書,兒子外出做生意,楊光平也買起了摩托車。“當初就是有錢買,也沒地方騎,現在住這里,去哪里都方便了。”楊光平指著新買的摩托車高興的說道。
同楊光平一樣,現為揚武鄉揚武村村民的余星秀一家,也是較早前搬遷到揚武的生態移民搬遷戶之一。2011年,她們家花了3.8萬元購得了80平米的安置房一套,前些日子,余星秀和丈夫在鎮上開了家照相館,每天夫妻兩都在店里忙個不停。“這邊好多咯,以前在排調鎮孔慶村,就是想出去辦點事,都要走上好幾里山路,種地只能是糊口,要掙錢只能外出打工,現在這邊,有醫院,有學校,交通也方便。”談到現在的生活,余星秀滿臉笑容。
為了滿足搬遷群眾的發展需求,揚武鄉在實施移民搬遷過程中,將發展移民搬遷戶的發展納入其中,新建集貿市場、扶持農業產業等讓搬遷群眾穩了下來;配套建設的衛生院、敬老院、垃圾中轉站等,改善了老百姓的生活條件;擴建中小學、新建幼兒園等,讓搬遷戶子女入學不再困難;兩縱三橫的交通網絡體系,讓出行變得更加容易。
從自行實施生態移民到正式啟動扶貧生態移民開發建設,揚武鄉的三期移民工程,共為120余戶搬遷群眾安了新家。在先行先試中,大膽創新的揚武人,摸索出了一條符合揚武發展,滿足群眾意愿的路子,同時探索總結出了一條條征地、招商、融資、管理、規劃建設、穩民安商的可行性經驗。
生態移民工程讓搬遷群眾搬得出、住得下、能就業、有發展。圖為丹寨縣楊武鄉移民安置點。(龍 斌/攝)
要讓移民搬遷戶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丹寨在生態移民這個龐大的系統工程中,從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到引導產業發展,再到創新社會管理、促進經濟發展社會和諧,圍繞發展做足了超前規劃的文章。“一個是抓好全縣移民的規劃,在七個鄉鎮和縣城進行規劃安置,把深山區和石山區的老百姓搬進縣城居住。第二,加快基礎設施建設,特別是開發區的基礎設施建設和項目引進,來確保所有的搬遷移民有就業,搬得出,住得下,能就業,有發展。第三,加快縣政府規劃的九個重點移民點的建設,在明年上半年能夠讓深山區接近一萬人的老百姓搬進揚武鄉。第四就是各級各部門做好服務,來為生態移民工程做好服務工作。形成一個全縣抓生態移民的良好氛圍,來促進全縣生態移民的良性發展和加快移民工作的完成。”丹寨縣委副書記、縣長侯美傳說。
從120戶580人到3160戶14700人,再到五年之內實現5萬人搬離深山區、石山區,從揚武鄉到丹寨縣,全縣圍繞生態移民開發促進“三化同步”的腳步越邁越大。
(作者單位:丹寨縣新聞中心 責任編輯/付 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