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四項載體』構筑社會服務管理新格局


營口市站前區緊密結合遼寧省第十一次黨代會提出的提升社會管理創新能力,營造和諧安定發展環境。堅持“以人為本、服務為先”,“發展為本,項目為綱”,創新工作載體,健全組織機構,完善保障體系,把一手抓經濟發展,一手抓社會服務管理落到實處,不斷提升創新社會服務管理水平,實現“發展穩定互促共贏”,真正形成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的社會管理新格局,為站前區經濟社會發展提供良好環境。
一、強化引領,建立“星級管理”認證體系,實現公眾參與。為加強社會管理,站前區建立了“星級管理”認證體系,在社區黨組織、黨支部、黨員和居民中開展創爭“十星社區黨組織”、“十星黨支部”、“十星黨員”、“十星文明戶”活動,并將“星級管理”作為創先爭優活動的一項長效機制,推進社區管理社會化。“星級管理”認證活動開展以來,廣大黨員群眾踴躍參與,掀起了“追星”、“趕星”的熱潮,全區涌現出300多名“星級”典范。同時,廣大基層黨組織、黨員在“追星”過程中注重做比較、找差距、明措施、定目標、抓整改,為群眾辦好事、實事1000余件,達到了“五促進五增強”:促進全區黨員、群眾熱愛學習,誠信意識、守法意識、道德意識、奉獻意識、感恩意識得到不斷增強;促進居民群眾向黨組織靠攏,積極要求入黨的意識增強;促進流動人口、流動黨員向社區聚集,社區的向心力、凝聚力增強;促進居民群眾思想境界、文明程度提高,社會責任感有所增強;促進群眾自覺參與社會服務管理,社會資源整合及居民自治程度增強。
二、強化責任,建立“服務管理網絡平臺”,實現訴求暢通。為做好傾聽民意,分解民憂,解決民難的基礎工作,實現訴求平臺陽光化、社會關注公開化、矛盾解決迅速化,站前區建立了“社會服務管理網絡平臺”,形成網上訴求、熱線電話訴求、群眾信箱訴求、短信平臺訴求和現場訴求一體化,實現群眾有所求,黨和政府有所應。同時,設立辦理時限報警系統,將監督考核融入于服務平臺,由紀檢監察部門按照各主管領導、各職能部門、街道的工作職責和任務分工,采取網上跟蹤檢查、限時監察督辦、綜合考核評估、處理結果公示、責任后果追究等辦法,對群眾訴求受理的全過程進行監督,及時發現并有效解決工作中存在的問題。社會服務管理網絡平臺的建立,實現了區、街道、社區三級社會服務管理網絡,形成了“縱向到底、橫向到邊”的網格化社會服務管理體系。目前,注冊用戶已達到2300多人,提交訴求200余件,辦結率和群眾滿意率分別為97.3%和99.1%,表達群眾心聲及群眾留言千余條。
三、強化整合,建立“市民學校”,實現開放學習。站前區以建立“市民學校”為載體,充分發揮各行業、各部門廣泛參與、協同作戰優勢,以提升全民素質、打造誠信站前為目標,以建設學習型社會為重點,以弘揚社會主義榮辱觀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主要內容,建立多層次、社會化、開放式的終身教育學習體系。通過開展“國學”知識進社區、“法律進社區”、“政策進社區”,打造“雷鋒精神在站前”文化品牌等活動。建立36個社區“國學書屋”,編寫印發市民國學讀本5000冊、唐詩誦讀500首2000冊、歷史人物傳記1000余冊。從高校聘請知名講師12人,邀請專家學者20余名,舉辦大型研討會、報告會、座談交流會百余場。此外,還邀請市學雷鋒標兵到區直機關、企事業單位、社區等地作專題報告60余場。社區市民學校建立以來,組建了由知名學者、退休老黨員、社區骨干、居民教師、法律顧問等組成的義務宣講團,講授曲藝、書畫、保健養生知識和法律法規等300多場次,使市民在教育中受益,在參與中情感得到熏陶,文化生活得到充實,法制意識得到增強,掀起了全民學習新熱潮。
四、強化創新,建立“保障體系”,實現雙贏發展。站前區在創新社會服務管理實踐中,堅持用發展的眼光解決發展中出現的新問題,把一手抓經濟發展,一手抓社會服務管理落到實處。建立健全區-街道辦事處-社區三級創新社會服務管理網絡,形成“縱向到底、橫向到邊”的社會服務管理格局。區委成立了由區委、區政府主要領導擔任組長的站前區創新社會服務管理工作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街道辦事處有效整合資源成立“兩個中心”,即經濟發展中心和社會服務管理中心,堅持一手抓招商引資,一手抓社會服務管理。區委還設立了創新社會服務管理專項資金(每年區財政一般預算收入的1‰作為創新社會服務管理專項資金),同時把黨建基金,工會、慈善總會、民政專項資金等進行有機整合,主要用于社會服務管理工作的軟硬件建設和日常建設、管理、檢查及考核獎懲等。平安創建和社會穩定工作取得明顯成效,圓滿地完成了社會穩定工作責任制、信訪工作責任制目標,形成了經濟發展和社會服務管理的雙贏局面。
(營口市站前區委組織部供稿)